书城时尚女人抗老防衰从30岁开始
12163100000021

第21章 养胃气防衰老

第六章 养胃气防衰老

在祖国医学中,胃气是脾胃功能的总称,而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若脾胃功能减弱,则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古代养生家特别强调“胃气”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黄帝内经》说;:“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总之,要养生,要延年益寿,必须要保养胃气。

衰老是脏腑功能的一种退行性变化,是生命过程中不可抗拒的现象,研究衰老的发生,推迟衰老的到来,延长人和寿命,是祖国医学养生抗老的主要任务。祖国医学认为,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脾胃虚衰、肾气虚衰、五脏虚衰及阴阳失调等有关。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导致衰老的原因都直接、间接地与脾胃有关,脾胃在预防、推迟衰老的发生上有重要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居中属土,说明衰老与脾胃直接有关。《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老者之气血衰”,指出老年人存在气血衰少,而气血均来源于脾胃,说明老年人存在脾胃虚衰。由于脾胃虚衰,必然引起气血不足,进而影响正常生命活动,导致“面焦”,“发堕”等衰老现象,只有“气血正平”才能“长有天命”一旦“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气血与人的生命相关,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形成在于脾胃。《弄丸心法》明确指出,“气之源头在乎脾。”指出了脾胃与气的联系,如果没有脾胃水谷之气供养,人体借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气”就不复存在,而“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有生”(《医方考》)。可见气与人的生命是密切相关的。“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穷壤判”(《丹溪心法》)。只有脾胃功能健旺,才能保证气的正常作用的发挥,若脾胃虚衰,不能化生水谷以充养气机,则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养生、长寿亦无从谈起,其原因概因“气之源头在乎脾”。

《灵枢·决气篇》又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篇》亦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滓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说明血是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脾胃与血关系密切,故李东垣从另一角度论述说:“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又谓:“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指出:“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血脉皆弱,是气血具羸弱矣,……凡有此疾者,虽不变易他疾,已损其天年”(《脾胃论》),指明了脾胃与血,血与养生长寿,进而脾胃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只有脾胃强健,才能“谷化精微气血生”,以养人生。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气血二者均来源于脾胃,与脾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脾胃健则气血足,气血足则“长有天命”,反之,脾胃虚衰则不能化生水谷为气血,以奉生身,必然导致衰老与疾病的发生。

(一)长夏尤要养胃气

脾脏喜燥而恶湿,在长夏季节,湿邪最易伤害人体脾脏,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口甜苔腻脉濡等症。若影响到脾气升降失司,还能出现水液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也可见到下肢肿胀。所以,长夏季节尤其要养脾胃。

(二)吃好三餐

定量、定时进餐是保护消化功能的最好调养方法,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孙思邈在《千金要万》中指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为即进食适度的意思。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进行随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阳气盛,故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增多,故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入寝,故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少些,因而,饮食量可略少,这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1.早饭宜好经过一夜睡眠,人体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奋,但胃肠经一夜时间,业已空虚,此时若能及时进食,则体内营养可得到补充,精力方可充沛。所谓早饭宜好,是指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稀、干搭配进食为佳,不仅摄取了营养,也感觉舒适。

2.午饭宜饱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午的活动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继续工作,上午能量消耗较大,应当及时补充能量。所以,午饭要吃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使胃肠负担过生,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

3.晚饭要少晚饭后不久准备睡眠,此时段活动量小,故不宜多食。如进食过饱,易使饮食停滞,增加胃肠负担,会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睡眠,但也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入寝。《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绝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三)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也是我国人民的好传统。自古以来,饮食卫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因而,历代医学多把注意饮食卫生看成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归纳起来,主要有:

1.饮食宜新鲜新鲜、清洁的食品,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其营养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对人体有益无害。食品清洁,可以防止病从口入,避免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进入机体而发病,因此,食物要保证新鲜、清洁。《论语·乡党》中指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仲景在《盒匮要略》中进一步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告诫人们,饮食宜精细、清洁,腐烂不洁的食物、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鲜、清洁的食品才是人体所需要的。

2.宜以熟食为主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方可食用,其原因在于使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同时,也使食物在加工变熟的过程中,得到清洁、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实际上,在人类取得火种以后,吃熟食便成为人类的饮食习惯,以致发展为烹调学。孔子的“脍不厌细”,也是着眼于熟食而言。故饮食以熟食为主是饮食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肉类尤须煮烂,《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

(四)注意饮食禁忌

在人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遂渐认识到,有些动、植物对人体有害,食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如海豚、发芽的土豆等,误食会影响健康,危及生命。因而,在饮食中,应多加小心,仔细辫认,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医象张仲景就提出了有关食品禁忌的问题。《金匮要略》中,分别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禁谷禁忌并治》两类,指出:“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目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诸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这些饮食禁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饮食卫生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五)饮食应因时因人而宜

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调节饮食,是饮食养生的原则之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是有很好的作用。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耍》一书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概括地指明了饮食四时宜忌的原则。(详见下篇“四时养性”)

饮食调镊,还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别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论。例如:体胖之人,多有痰湿,故饮食宜清淡,而肥甘油腻则不宜多食,体瘦之人,多阴虚肉热,故在饮食上,宜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而对于辛辣燥烈之品则不宜多食。(细见下篇“体质养生”与“因人养生”)

(六)食后养生

人在进食之后,为了帮助消化食物消化,应做一些必要的调理,例如:食后散步、摩腹等,这也是行之有效的养生措施。

1食后摩腹《千金翼方》指出:“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

食后摩腹的具体方法是:吃食以后,热手摩腹,上自左手置腹部而右下,可连续做20~30次。这种方法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进食后摩腹,不仅于消化有益,对全身健康也有好处,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养生法。

2.食后散步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休息,饭后宜做一些缓和的活动,于健康有益。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进食后,缓缓活动身体,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而以散步是最好的活动方式。

食后散步的具体方法是:饭后缓缓踱步。恰如《寿世保元》中说:“食讫当行步踌躇,有所作为,乃佳”。行走的时间,则以而余步,乃至数百步为宜。《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

如果在饭后,边散步,边摩腹,则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将其归纳为:“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绥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方法,后世多所沿用,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

3.食后漱口食后还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做到食后漱口,也是食后养生的一个方面。进食后,口腔内容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往往引起口臭,或发生龋齿、牙周病。早在汉代,在《金匮要略》中即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得”之说。经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洁,牙齿坚固,并能防止口臭、龋齿等疾病。我国历来有食后漱口的好习惯,这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内容之一。

(七)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中医养生学认为,忧思伤脾,即过分的忧愁或思虑,会损伤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这里的气,即指脾气。脾气郁滞不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就达不到四肢,造成身体滞重、倦怠。俗话说,只有睡得着,才能吃得香,这是因为,良好的睡眠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功能更加协调,而神经系统功能良好,支配胃肠功能的副交感神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经常叩齿咽唾液

牙齿和唾液有助于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即促进脾胃的。很难想象,一个牙齿不好,唾液缺乏的人,它的脾胃功能不受影响。因此,健脾胃,必须保持牙齿功能正常和正常分泌唾液。晋代著名养生学家葛洪说:“清晨叩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具体做法是:屏除杂念,全身放松,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律地互相轻轻叩击。唾液,古称为“金津玉液”,自古流传着“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渡长年”的谚语,认为口中津液充盈,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咽唾的方法是,晨起漱口之后,宁神闭口,先叩击36次,然后咬紧牙齿,用舌在口腔中四下搅动,不拘次数,以津液满口为度,再分三次缓缓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