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
12058800000019

第19章 只要你愿意,身心皆自由(2)

我们的烦恼,其实就源于这种企图伪装的技巧,明明很想当官,却要装出一副清高的样子;明明不喜欢那个人,却要装出一副喜欢的样子……生活当然成为一种负累。解决的办法并不是靠什么技巧,而是靠改变我们的态度与方式。人只不过就活那么一辈子,为什么要与自己过不去,在伪装中度日?为什么不能清净自己的心,然后坦坦荡荡地做人?既然心是清净的、无邪的,就不会害怕别人。凡是遮遮掩掩的,一定是因为有见不得人的东西。所以,所谓的人际关系技巧,常常只是遮丑的功夫。与其在遮遮掩掩中不安地活着,反不如彻底抛弃那些“丑”与“恶”,培植良善的种子,岂不省了很多麻烦,生活也会变得明朗而祥和,不必忧惧,也不必算计、猜疑。

所以,惠能说:思量一切恶事,就会作恶;思量一切善事,就会行善;一切事物在于自性,自性是清净的,就会如同日月永远光明。如果我们从心源上断绝一切邪恶,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洋溢出人性的光辉,无须什么技巧,就能感染别人,获得信任。

其实,非常简单,并不像那些书上说得那么玄乎、复杂,只要你诚心待人,只要你的一言一行都来自心灵的自然驱使,只要你自己专注于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你的周围就会吹拂着春天的风。

个人的喜好带来自由

登山,走路,不过是一种个人的喜好。但在凯鲁亚克的笔下,登山不仅仅是登山,走路也不仅仅是走路,而是成了一种自我的救赎。那些“垮掉的”人们不断地走路,不断地登山,意味着一次一次地把自己从世界的锁链里挣脱出来。不一定轰轰烈烈地“革命”,个人仅仅用心去喜欢一件是非、名利之外的事情,就足以走上自由的道路。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沉默不语。孔子知道了,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忘了吃饭,快乐时忘记了忧虑,不知道衰老将要来到。如此罢了。”虽然是“如此罢了”,但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够“如此”?很容易忘掉学过的英语单词,很容易忘掉从前朋友的名字,也很容易忘掉别人曾经有过的帮助,但念念不忘别人说自己的一句坏话,不忘领工资的日子,不忘争取功名的机会……在纷纷扰扰的人生旅程,我们太多地受役于日常琐事,在饮食男女、流言蜚语、忙忙碌碌中挥霍着永远不再重复的每一分每一秒。于是,牢骚、抱怨、烦恼,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因为领导某一天忽视了自己,因为张三比自己先升了科长,诸如此类,扰乱着我们的神经。

假如一个人每天只为这些琐事而奔波而悲喜,那么,他的一生,如同小瓶中的蚯蚓,在狭窄的空间与另外一些蚯蚓相互纠缠,没完没了,而忘了在瓶外有更广大的天与地。

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金钱、官职,注定要受尽折磨,像奴隶般地,辗转于尘世。孔子之所以在不断地遭受挫折、讥讽、误解之后,仍然自得其乐,那是因为在尘世之外,他还有自己的另一片天地。在那一片天地中,他是自己的主人,他不必在意世间的荣辱贫富,只专注于自己灵魂的呼唤。

他专注,所以他忘了吃喝;他专注,所以他忘了忧愁。思想引领他掠过日常的羁绊,自由地遨游在灵的境界。在那里,有他之所以为他的形质,有他深深地感到安乐的氛围;在那里,时间变得没有意义,年龄只是一种表象。

当我们找到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就开始专注,开始忘却,忘却一切束缚我们的……有一位朋友在机关上班,每天面对烦冗琐碎的公事,还有微妙、险恶的官场勾当,但一回到家,坐在自己的书桌前,在文字的丛林,旋即有一个纯洁、美丽的世界包围了他。另有一位朋友打理自己的公司,每天在电话与协议、谈判中度过,每天处在残酷的斗智角力场,但一有空闲,他就拿出自己的集邮簿欣赏,顷刻间,周围的一切变得清新、多彩。

因着一种兴趣、一种爱好,我们能够忍受生活的煎熬,在死亡的步步进逼中,浑然不觉恐惧与空虚。因着一种信仰、一种追求,我们就能够超越生活,随时随地,保持人的姿态,让安乐布满我们的四周。

清晰的逻辑带来自由

就像《达摩流浪者》里的艾瓦说的:“我们虽然疯癫,但这疯癫里面却并不是没有包含一点点智慧的。”寒山,以及他的美国徒弟,有着清晰的逻辑。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不混淆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系。寒山绝大多数的诗歌在鼓吹出离世间的益处,但是,在极少数谈到金钱的诗歌里,却毫不犹疑地说:男子汉不要守着贫穷。有人说他这样说不妥当,他在另一首诗里回击:当你急着用钱而又没有钱的时候,你再来评说我对不对。

很多时候,把不同层面的事情混淆在一起,就形成了种种纠结和障碍。大的层面来说,第一,要厘清世间和出世间这两个不同的层面;第二,要厘清可以说出来的与无法说出来的这两个层面。这是两对很大的概念,也是基本的逻辑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混乱、我们的纠结或矛盾,是因为不明白这两对概念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世界,意味着不同的逻辑体系。如果把世间的事情,放在了出世间里,或者反过来,把出世间的事,放在了世间,都会引起纠缠不清。把无法言说的事情,用言说的方法去说,或者反过来,把可以言说的事情用无法言说的方法去说,都会引起混乱不断。

佛经里常常说:要行善,要积累善业;但佛经里也常常说:并无善恶的分别,只有空无。很多人非常迷惑,这到底要人做什么呢?如果明白了所谓善恶针对的是世间法,而无善恶针对的是出世间法,那么,就不会矛盾。但这个明白,首先要明白何谓世间,何谓出世间。

藏传佛教里的密法,并非是秘密的、不对外宣讲的意思,而是因为涉及经验之外的领域,涉及不可思议的领域,所以,为了不引起误解,就避免大规模的公开传播,而是用了谨慎的小范围的方式传法。出世间的法门,就是经验之外的领域,是不可思议的领域,人世间的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述。世间的法则,是可以说得清楚的,比如法律,比如政治等,是可以用语言去区分、去界定的。

即使在世间的法则里,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越界,比如不能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道德的问题,也不能用政治的方式解决法律的问题,等等。不同领域的事情,只能在不同的领域考量,一旦混淆,就会引起混乱、矛盾。一个智慧的人明白各种事情的区分,同时,又明白不论怎么区分都不过如此。明白该说的就说出来,不该说的就沉默不说。

摆脱习气带来自由

很多人觉得不自由,总以为是外在的环境束缚了自己,比如金钱,比如制度,比如工作,等等。环境确实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自由,更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自己受困于各种习气而不自觉。我们的习气夺取了我们的自由。而习气的形成,源自不假思索地和大家一样思考,一样行动。

在路上,是对习气的抵御,不要在所有人都一致的思想和行为里沦为一具行尸走肉。《达摩流浪者》里有一段评论贾菲:“在伯克利的校园里,我和贾菲两个穿着破旧衣服的人,看起来就像两个外星人。事实上,贾菲早被校园一带和大学里的人视为是一个我行我素的怪胎。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不管是哪一所大学,只要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出现,就都会被视为异类。事实上,大学不过是为培训没有鲜明面目的中产阶级而设的学校罢了。这些人最具体的象征,就是位于校园外围那一排排带草坪的高级房子。这些房子的每个起居室里面都有一台电视机,而房子里的每个人都是坐在电视机前面,同一时间看着相同的电视节目,想着相同的事情。”

《十地经》说菩萨:“又知习气种种相。所谓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随众生行熏习相,随业烦恼熏习相,善不善无记熏习相,随入后有熏习相,次第熏习相,不断烦恼远行不舍熏习相,实非实熏习相,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谓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

大概的意思是,菩萨还知道习气的种种相,所谓习气在业行里或不在业行里的差别相;习气随在不同的趣道而交互熏习相;习气随众生的业行相互熏习相;习气随业行烦恼熏习相;习气和善、不善、无记相互熏习相;习气随入后有而熏习不断相;习气相续不断相;习气因为夹杂着不断有烦恼而永远不舍相互熏习相;习气同实际和不实际相交熏习相;习气因见闻和亲近声闻、独觉、菩萨、佛而相互熏习之相。又知道众生的正定相、邪定相、不定相,所谓正确的见解、正确的禅定相;不正确的见解、不正确的禅定相;既不是正定也不是邪定之定相;感无间地狱之恶果的五逆邪定相;眼耳鼻舌身正定相;正性正定等八正定相;修习八圣道正定相;离舍正邪二者的不定相。

听起来很玄,实质上只有一个关键词:习气。“习气”一词的梵语是Vasana,意思是现行的烦恼经过长期的积聚而形成的种种积习,有所谓“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的分别。唐代窥基法师《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朝智《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按照这种说法,只有到了佛的境界,习气才完全断除。

佛教的“习气”一词运用到我们的社会里,揭示了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行为、言语、思维等存在着一种习惯性的很难改变的力量,这种习气,要么是家庭环境所造成,要么是长期的职业行为所熏陶,总之,是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的,我们很少意识到它的运作。我们在日常里的行为,往往不过是一种习惯势力在支配着;我们往往害怕改变,也往往是这种深藏的不知不觉的习气在作用着我们。

所以,当我们产生一个念头的时候,应该想一想:这个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细细推究,很可能发现,这个念头可能是你的职业生活造成的,也可能是社会流行的观念灌输给你的,也可能是你的父母从小影响你的……你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是我自己的念头吗?只有回到你自己,剔除了习气,你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获得生活的原动力。

看看周围很多很多的人,都活在习气里。这个人一坐下来,一开口,一举手投足,就知道是个官僚,因为沾满了官僚习气;那个人一做事,一开口,一举手投足,就知道是个商人,因为沾满了商人习气……是的,我们活在习气里,但我们并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而且非常害怕,以为习气的牢笼很安全,不愿意走出习气。所以,活在这个世间,就如笼中鸟,觉得处处不自由,处处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