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1
12041900000023

第23章 诚信为立身之本(3)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但建国三年,刘备便去世了,传位给他的儿子刘禅。刘禅虽贵为君主,但蜀汉的大小政事都是由丞相诸葛亮全权负责。诸葛亮深知即使自己拥有满腹学识,可单凭一人之力是无法治理好蜀汉的,因此,他并不居功自傲,而是经常注意吸取众人的意见,以完善自己的思路。

诸葛亮初占益州时,董和曾协助他处理日常军政要务。董和为人直率,在处理日常公务时诸葛亮,常抱着知无不言的态度,一遇到与诸葛亮有不同意见的情况,就开诚布公地提出来,一点都不介意旁人对自己的闲言碎语。一次,董和为坚持自己的观点,竟与丞相诸葛亮激烈地争辩起来,人们都替直言不讳的董和捏了一把汗。可万万没有想到,诸葛亮不仅没有责备董和,反而赞扬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同时,诸葛亮还告诉身边的人,做事就要像董和那样,要敢于陈述自己的想法。

丞相诸葛亮对蜀汉政务必定亲自处理的景况,令丞相府中办理文书的主簿官杨顒(yǒng)有了意见。杨顒认为诸葛亮什么事都要亲自过问,一是会分散治理军政大事的心思,二是会限制别人的思路。杨顒还对诸葛亮说,处理政事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集众人才智于一家。

诸葛亮听了杨顒的建议,立即实施,效果果然不错,他非常高兴。为鼓励下属继续参与政事,诸葛亮还写了一篇《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的文告,号召大家主动发表政见。诸葛亮提出:丞相府里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荀子曾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chǎnyú)我者,吾贼也。”在他看来,要把自己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就应当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而不是喜欢听别人奉承。集思广益的美德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集天下智慧于一身的奇才诸葛亮尚能如此谦恭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又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陶侃信守遗训

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为人很讲信义。

他做荆州刺史时,曾在武昌宴请殷浩、庾翼等几个名士,吟诗作赋,讲谈学问,大家志趣相投,玩得好不开心。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殷浩举杯说为陶侃平定叛乱敬酒。陶侃答谢后便将杯酒一饮而尽。随后,庾翼也举起杯为陶侃上次平定苏峻的叛乱而敬酒。

苏峻曾是东晋的将军,他不满晋成帝顾命大臣庾亮削减他的兵权,起兵造反,将朝廷所在的建康“台城”攻占,年纪尚幼的皇帝被挟持到军事重地石头城。陶侃临危受命,率领六万大军从武昌城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将石头城团团包围,擒杀了苏峻,解救了晋成帝。陶侃在这次平叛中功劳卓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按说,当庾(yǔ)翼祝酒时,陶侃应该高高兴兴地饮下这杯酒才是,不料陶侃声称自己酒已足,再不能饮。

殷浩建议说:“今天大家高兴,将军应开怀畅饮!”

没想到一向驰骋疆场的大将陶侃却一下子泪流满面,哽咽地说出了其家母生前的规定:每次饮酒,三杯为限,并说自己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

接着,他回忆了青年时代的一段往事。陶侃的父亲陶丹本是三国时孙吴的名将,但不幸早逝。陶侃小时家境贫穷,全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计,后来他当上了浔阳县城一名小小的“鱼梁吏”。

母亲对陶侃家教极严。有一次,陶侃为了孝顺母亲,托人捎几条咸鱼回家。不料陶母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还附了一封口气严厉的信,责骂陶侃不该拿人家的东西。

还有一次,浔阳县衙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一边垂泪,一边责备他饮酒无度,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并要求他保证:从此严于律己,饮酒不过三杯。

陶侃讲完往事,接着说苏峻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中国尚未统一,男儿报效国家的路还很长,他不能违背先母遗训。

殷浩、庾翼听完,对他信守母训的行为深感佩服。

陶侃在母亲去逝多年后,依然谨遵母训,这是他自律意识最切实的体现。自制自律是一切美德的基石,如果一个人任由冲动和激情支配,而不用理智制约自己,那他就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道德,成了一个追赶强烈欲望的奴隶,其下场是可悲的。

王僧儒以礼待人

王僧儒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他出生在山东郯(tán)城一个官宦没落家庭,家境非常贫寒,连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却十分好学。家里无钱供养他读书,他就把家中原有的一些残书、破书收集起来,请母亲装订好,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随时随地读书。

从书籍中,小僧儒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礼节,加上父母的严格管教,他从小就养成了谦恭达理的品格。

王僧儒五岁时,有一天父亲外出不在家,父亲的一位朋友恰巧提着一篮水果前来拜访。王僧儒就随母亲一起出来接待客人。他十分谦恭地与客人打招呼,俨然一个大人。

那客人见王僧儒小小年纪,说话十分得体,长得也十分可爱,从心里有几分喜欢他,便问他是否进了学堂。

小僧儒说因家中贫寒,只是随父亲在家认几个字。

客人觉得王僧儒说的话很有分寸,又问他在家读些什么书。

小僧儒告诉他只读些残破的诸子百家。

客人不禁对他刮目相看,这些书连学堂里读书的少年阅读起来都很费劲,没想到小僧儒如此聪慧。他越发从心眼里喜欢这孩子了,顺手从水果筐里拿出一个大甜桃给王僧儒吃。没想到,王僧儒却摇摇头,拒绝了,并说客人没吃不敢先尝。

母亲与客人闲谈时,小僧儒就在一旁恭听着。谈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或自己知道的事,小僧儒从不乱插嘴,也不打断客人的谈话。客人见小僧儒如此谦恭达理,更是对他赞不绝口。

小僧儒昕了客人的赞赏,读书更加发奋了。六岁的时候,他就能够整篇整篇地读文章,也能写一些短文了。全村的人都夸奖他是一个聪明好学、谦恭达理的小才子。长大成人后,王僧儒更加喜欢读书藏书,成了家藏万卷书、博学多才的大人物。

王僧儒酷爱读书,读书陶冶了他的情操,同时也使他通晓事理,以礼待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大好时光,应积极吸纳广博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做一个“知书”而“达理”的四有新人。

高允诚实不欺

高允是北魏太武帝时的一位大臣。他奉皇上之命协助另一位大臣崔浩编写北魏的史书《国记》,同时他又是景穆太子的老师。

公元451年夏,景穆太子仓惶地骑着马到高允,告诉他父皇把崔浩抓起来了。高允急忙询问原因。

太子说是因为崔浩不听先生劝阻,将《国记》、刻在了石碑上,竖在都城大街两边,泄露了国家机密,并说此事恐怕要牵连到先生,所以急急来报,希望早早考虑对策。

高允感慨地说:“崔浩一意孤行,今日之祸在所难免!”正说着,圣旨已经传来,太武帝要召高允进宫。

太子一路陪伴着高允来到宫门口,告诉高允要保持沉默,由他来回答父皇的话。

等太武帝问完话,景穆太子便抢先答话:“父皇,高允是儿臣的先生,为人一向小心谨慎。《国记》摆到大街上,绝非他的主意,是崔浩想向国人示范:写史要用直笔。高允先生是反对摆到大街上的,我恳求父皇赦免先生!”太武帝听了不再追问此事,转而问高允是否《国记》都是崔浩一人撰写。高允回答说是他和崔浩共同撰写的,而且自己执笔的部分比崔浩要多。太武帝勃然大怒。

景穆太子一听,赶忙为高允开脱罪责。高允听见太子在为自己开脱,立即下跪声称自己的罪过的确实比崔浩大。

太武帝对高允说:“你能一事当前,敢于对寡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诚实无欺的态度,还算是忠贞的大臣。现在,由你替我起草一道诏令:将崔浩全家一律处死。”

高允却不见好就收,他想自己不能见死不救,便忙为崔浩求情,说崔浩曾为本朝立过大功,不应以一次的错误而处斩他。太武帝大怒,命人将高允关押了起来。

景穆太子见此十分着急,又恳切地说:“父皇啊!高允诚实不欺君您英明地赦免了他,现在高允坚持事实,仍然诚实不欺。您为何扣押他呢?”

太武帝反复考虑,觉得此话有理,所以赦免了高允,让他继续当太子的老师。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切美德中最基本的美德。当今社会,诚信缺失,人们面对一切事物都变得疑虑重重、难于信任,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将中华民族的诚实美德传承下去。

唐太宗纳谏求真

在唐太宗李世民当政的二十多年里,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百姓过着安定殷实的生活。唐太宗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好,除了用人注重德才兼备、自身颇有雄才大略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纳谏,并由此获得了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之美誉。

由于唐太宗鼓励进谏,并强调谏者无罪,因而朝廷中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贞观前期著名的如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著名的有马周、刘泊、褚遂良等。在众大臣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魏徵,他总是不断地向唐太宗进谏,而且经常据理力争,丝毫不相让。唐太宗对他特别敬重,经常把他召进宫中,单独听取他的意见。

唐太宗那时,朝中一位大臣有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唐太宗一心想把她选入宫中,并已登记入册。可是,这位姑娘已与人订婚,有了婆家,但也没法,既然被选入皇宫,谁敢说个不字?魏徵闻知此事后,急忙劝谏唐太宗:“皇上身边嫔妃成群、美女如云,应该想想贫民百姓是否都有个家。”

唐太宗一时没听明白,好奇地问道:“你到底想说什么啊?”

魏徵这才挑明来意,说:“人家的姑娘已许了婆家,皇上却要夺为己有,这岂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所能做的事?”

唐太宗听了魏徵的话,自认不是,并立即下诏,从嫔妃名册中划掉了那个姑娘的名字。

有一次上朝,魏徵因为一件事情与唐太宗争辩起来,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回到后宫,唐太宗十分生气,真想一声令下,将魏徵推出去斩了。长孙皇后知道后,不声不响地走进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皇帝的正规礼服,走到唐太宗面前,并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跪拜。唐太宗被弄糊涂了,问她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恭喜皇上,我听说有英明的君主,就有敢于直谏的大臣。如今魏徵犯颜直谏,正说明了皇上的英明。所以特以此礼向皇上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