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1
12041900000024

第24章 诚信为立身之本(4)

唐太宗听了长孙皇后的一席话,立即转怒为喜,也明白了皇后的良苦用心,对魏徵更加敬重了。他常常在大臣们面前夸奖魏徵说:“人家都说魏徵性情暴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忠厚可爱的地方。”

公元643年,魏微病重,唐太宗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还随时就国事向他征求意见。不久,魏徵去世,唐太宗亲自前去吊唁。过后,唐太宗在百官面前哀叹道:“以铜为镜,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以史为镜,可知国家兴衰;以人为镜,可知自己行事是否正确。如今魏征去世,使我少了一面明察得失的镜子。”

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首先应是一个善于纳谏的明君。唐太宗深谙其中道理,才得以使其所执政的国家变得强盛、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清明盛世。在生活中,如果有人给我们指出缺点、错误之处,我们也应该像唐太宗一样诚恳接受,勇于改正。虚心听取意见,是每个人应具备的美德,也是纠正错误、克服缺点、取得成绩的基础。

王旦大度感寇准

王旦是北宋时期人,他和寇准属同科进士,被皇帝分别委任主持中书省和枢密院。二人学识和才气不分上下,只是寇准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不是,而王旦则常常在皇上面前夸赞寇准。

一次,王旦主持的中书省签署的一份公文严重违背了宋真宗的旨意,主持枢密院的寇准便抓住了把柄,他把公文中的错误之处毫无保留地报告了宋真宗。宋真宗对此事极为震怒,他严厉责罚了王旦和他的属下。

事有凑巧,不久,枢密院在一份给中书省的公文中也违背了宋真宗的旨意。中书省的官员都希望王旦能借此机会狠狠地告寇准一状,以报被罚之仇。

然而,事情却出乎属员们的意料,王旦既没有幸灾乐祸,更没有借机报复,而是亲自把公文中的错误之处一一指明,并吩咐属员把这个文件返还给枢密院,请他们改正后尽快递送过来,以免误了国家大事。

寇准收到退文后,很是感动。他按照王旦所指出的错处,亲自认真修改,恭恭敬敬地交给来人带走。寇准认为王旦不计个人恩怨,从大局出发,表现得十分大度。送走王旦的信使后,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立刻乘了轿子,亲自来到王旦的府第登门致谢,并旧事重提,说上次自己小肚鸡肠,才使王旦受到了责罚,而今王旦不计前嫌,宽容大度,是真正的君子。寇准说着,对王旦拜了又拜,深表忏悔和谢意。

王旦扶起寇准,令家人上茶,并淡淡地说,我们都是奉旨行事,谁也免不了偶有疏忽。况且,即使稍有疏忽,也绝不是故意的。只要凡事以大局为重,在有可能挽救的时候,尽可能纠正过来就行了。这一天,两人促膝长谈了很久。

从那以后,王旦和寇准团结共事,一心一意辅佐朝政,成了北宋时期两位著名的大臣。

王旦用自己的宽容大度之心感动了寇准,从而赢得了他的信任和友谊。由此可见,忍让和宽容不是懦怯胆小,而是关怀体谅,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事一定要能忍就忍,能让就让,让自己宽容的暖流去融化剐人心中的坚冰,让人生更壮丽、更精彩。

许衡拒绝白吃梨

宋元更替之际,各地战争不断,到处兵荒马乱。著名学者许衡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有一年,许衡和几位朋友一起外出,途经刚经过战争洗劫的豫北,由于百姓大都逃难去了,田地都荒芜了。当时正值炎热的三伏天气,大家顶着火热的太阳赶路,个个汗出如浆,口干舌燥。走了几十里路,也没找到一滴水解解渴。

就在这时,一个同行的朋友连喊带叫地向前飞跑而去。原来,在前面不远的路旁,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梨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大梨。大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摘梨,只有许衡坐在树荫下,好像没看见那些大梨。

有位朋友走过来,一边大口大口地啃梨,一边把一个梨送给了许衡,并不解地问他怎么不去摘几个梨解解渴。

许衡把梨接过来,连连称赞是好梨,并问多少钱一个。

朋友说不要钱,这是野梨。

许衡争辩说野梨不会长这么大,这么好。他反复看着梨树,很肯定地说:“这肯定是农夫种的梨树,是有主人的。”

有人说:“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还讲究什么家梨、野梨?吃了解渴就行。”

许衡反驳说:“这梨树的主人肯定逃难去了,我们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随便摘人家的梨吃,是不道德的。”

随后,他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诚恳地对大家说“梨是无主的,可是每个人的心里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拿来吃的。”说着就制止伙伴们不要摘了。

众人都嘲笑他太迂腐。

许衡听了别人的讥笑并没有生气。他看了看那位朋友,表示自己宁愿干渴,绝不随便吃别人的梨。

重大时候的抉择,与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密切相关;日常处事与日常生活状态,亦是意志修炼的战场。许衡宁渴不吃无主梨的崇高品质,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现实意义,这也是现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美德之一。

苏东坡从教训中学会尊重他人

渴望被人喜欢、受人尊敬、令人崇拜,这是人类的本性,但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所以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先学会尊重他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就曾为没有尊重别人而得到了教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熟读诗书,博览经史,才华过人,文章尤为出色,深得历代名家赞许。

同时,苏轼也喜欢佛教,他与当时北宋最为著名的佛印禅师交情深厚,贵为知己。苏轼与佛印禅师经常谈佛论禅,佛印禅师精通佛道,每次辩论总占上风,苏轼不甘屈居下风,但又无计可施。

有一次,苏轼又来拜访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带他一同到寺庙参禅打坐。苏轼静坐一阵,突然脑中灵光闪动,决意与佛印禅师再争高下。

苏轼转身问佛印禅师说:“你现在看我是什么?”

佛印禅师却淡然一笑说:“你还是先说说你看到的我是什么吧!”

苏轼得意洋洋地说:“用我的天眼看,大师是团牛粪。”

佛印禅师没有恼怒,而是一如既往平静地说:“用我的天眼看,先生你是如来。”

苏轼内心窃喜。他兴冲冲回到家,得意地将这件事告诉了妹妹苏小妹,并说今天终于让佛印落了下风。

苏小妹天资聪颖,才学不在苏轼之下,她听了一阵大笑,说:“哥哥,这回你可输惨了!修行得道的人,一切外在事物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内心是牛粪的人看别人是牛粪,内心是如来的人看别人才是如来。”

苏轼听罢,内心深觉惭愧,更加佩服起佛印禅师来。

其实,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值得尊重的品性,我们只要冷静观察,发现别人优点,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心地无私的人,一个尊重别人的人,朋友自然会遍布天下。

卖彩的诚信故事

各种彩票的发售是近年来我国的新鲜事,由于这种业务社会影响极大,工作中是否诚信就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也曾有“西安宝马彩票案”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更多的都是人们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

2002年7月25日开奖的2002年第81期“36选7”广东体育彩票汕头中奖情况,牵出一段汕头人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广东市体彩澄海04169号投注点的经营者面对寄选的巨奖彩票没起丝毫贪念,将中奖彩票还给购票者。

8月初的一个下午,刚开奖的第81期体彩汕头市一等奖百万得主王先生,来到汕头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办理领奖手续。他告诉工作人员,这张中奖彩票是投注点主动“送还”的,此前,他一点也不知自己买的是什么号码。他感激地说,这个投注点经营者丝毫没有贪婪之心,真是诚信经营。

据王先生介绍,他于25日下午1时多路过澄海04169体彩投注点,看到一些人在买彩票,便掏出身上仅剩的100元随意机选一组72元的复式票,并将彩票暂寄在投注点,之后便回去了。直到下午5时多,他来到投注点取回彩票时,经营者兴奋地告诉他:彩票中了1895万元的巨奖。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因为他根本就不知机选彩票的号码是什么,更没想到自己会真的中奖。

澄海04169投注点的经营者林派福和陈雪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原来,7月25日购彩顾客要随意机选一组复式票,并说“票打出来后暂时寄放在这里,待会过来拿。”便开着摩托车走了。林派福心想,顾客信任我才委托我帮他机选,我得认真按中奖号码走势图来筛选。于是,他一连选了11次号码组,并最后选定了这一组。

可是,直到下午5时,购彩顾客还没有来拿彩票。下午5时10分,林派福突然接到汕头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报喜电话称,该投注点有一组彩票中了大奖。林派福马上拿出寄存在该点的彩票一对,真的中了巨奖。下午约5时30分,王先生前来取票,林派福夫妇立即告知他这一喜讯,并将中奖的彩票还给王先生。

在寄彩票者王先生完全不知号码和已经中奖的情况下,假如林派福顿生贪念,完全有办法“吞掉这一巨奖”。但他为何不为所动?林派福坦率地说:“我也喜欢大奖。但这组彩票是顾客寄放的,我们必须诚实守信。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在这里中到巨奖。”

无独有偶,广东省化州市的彩票经营者林海燕也曾将500万大奖归还买主。

2002年8月,广东化州一体彩投注站老顾客吴先生因临时出差,便电话委托该投注站老板林海燕代购了700元彩票,彩票号码是林海燕帮他选的。孰料,这700元彩票竟中了500万大奖!而直到此时,吴先生仍出差在外,且未向投注站交钱,众所周知,彩票最大的规矩是,它不记名、不挂失,在谁手里,谁就有权去领取,这是受法律保护的,林海燕完全可以将大奖据为己有,但她却毫不犹豫地通知了吴先生。

中国体彩中心主任孙晋芳得知此事后表示,要在全国宣传这个“诚信典型”。由当地的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的“中国体彩诚信形象大使”林海燕事迹报告会,于2003年1月在广东省全省范围内展开。

林海燕在500万元巨奖面前不动心,恪守诚信经营原则的感人故事,被当地媒体称为一个“当代的诚信童话”。

诚信是立身之本,更是商家的经营之道。现代诚信要超越传统意义上“朋友有信”的狭隘范围,形成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伦理,成为维系社会公共秩序的公民道德。诚信待人,别人大多也会以诚信待你,因此诚信可谓是一种双赢策略,对个人如此,对社会、对国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