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1
12041900000022

第22章 诚信为立身之本(2)

韩信少时因家里贫穷,经常吃不饱饭。他天生虎背熊腰,高大魁梧,没事做的时候,喜欢佩戴刀剑,在城里晃来晃去。城里有一群市井无赖,整日好吃懒做,以欺负路人为乐趣,他们见韩信如此贫穷,还装模作样地腰挂长剑,假装气宇不凡的样子,便心中有气,只要一遇到韩信,就围住讥笑他,对他动手动脚,可韩信从不仗着一身功夫去还手,始终不言不语。

一天,一个无赖又纠集一帮人,拦住韩信的去路,放肆地哈哈大笑,并讥讽韩信说:“虽然你长得高高大大,腰间还佩一把长剑,其实你不过是个无用的胆小鬼罢了。”众人趁势你一言、我一语地侮辱韩信,一时间,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可韩信对此却无动于衷。

韩信那帮无赖见韩信不理,择路要走,就上前拉住韩信,得寸进尺地说道:“你不是有剑吗?如果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kuà)下(裤裆下面)钻过去。”说罢,叉开了双腿,等着韩信往下钻。

围观人看到韩信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被人这样羞辱,有的大笑起哄,有的则摇头叹息,场面混乱不堪。

韩信当众受到如此侮辱,恨不得拔出佩剑,一剑刺死这个无赖。但他细细思索一番后,便咬咬牙,俯身从那个无赖的裤裆下爬了过去。人们发出一阵不可思议的惊呼,那群无赖也愣了一下,随后哄堂大笑。

韩信真是个胆小鬼吗?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了:不是。假如韩信当年为逞一时之勇,与对方争斗,将对方一剑刺死,那早已依律斩首,怎能有日后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呢。正是这种巨大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才使韩信不因小失大,从而创造出了丰功伟绩。

孔子曾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一个人在干大事业之前若小事无法忍受,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忍让不只是为了保全自己,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放弃的是无关大局的小事,追求的是在忍让中腾出更宽广的路子,积蓄冲刺的助跑区,赢得大事业的成功。

河间王实事求是

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有14个儿子。刘德是汉景帝的次子,被汉景帝封在河间为河间王,死后谥献,因此又被后人称为“河间献王”。

据传,河间王刘德酷爱藏书。秦始皇焚书之后,古文书籍在民间便极为少见,刘德就不惜重金四处求购。得知河间王有此嗜好,民间许多文人学者都从家中搜出祖上传下的古书,拿去献给刘德,有的甚至因此投靠在刘德府中,与他共同研究。这样,刘德积攒了大量经典古籍,他对它们不仅精心保管,擦拭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还认真钻研书中学问,与一同前来的文人学者精心研究,归纳整理。于是,很多人都愿意和刘德探讨学识,甚至皇帝和大臣官府中的学者都来向刘德讨教问题。一时间,河间王刘德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在当地人尽皆知,传为佳话。

对刘德潜心做学问的精神,后世给以了高度的评价。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的时候,专门为刘德写了一部传记《河间献王传》。在这本《河间献王传》的开头,班固对刘德的治学态度作了总的评价,文中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我们后来所讲的成语“实事求是”便由此处得来。

反映真实情况,按实际情况办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从平凡的实践中总结真理,才能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找出一步步迈向光明的道路。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的关键时刻,犯错误是难免的,只要勇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宋弘官高不弃结发妻

宋弘是东汉时人,他极受皇帝的信任,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太中大夫升至大司空,并受封为郇邑侯。官做大了,俸禄自然也提高了不少,然而他依然不改勤俭自律的习惯,把所得俸禄全用于接济生活无着落的亲戚。

宋弘的结发之妻一直未能生育,亲朋好友纷纷劝他再娶一个,以免断了祖上烟火。

宋弘听了亲友的好心相劝,摇了摇头,然后向他们诉说了妻子的种种好处。宋弘和妻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妻子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支持宋弘求取功名,这一切宋弘怎会忘记呢?他不愿做忘恩负义的伤害妻子的事,并说人不能喜新厌旧。

当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她不想独守空房,很想再找个如意郎君。光武帝和姐姐的感情深厚,他决定在文武大臣中为姐姐挑选意中人。湖阳公主经常在皇帝面前夸奖宋弘才貌双全,人品高洁,无人能比。光武帝从姐姐的言语中猜出了姐姐的心意,他选择了一个良辰美景的吉日将宋弘招进了宫,还让湖阳公主在屏风后听宋弘的言语。

宋弘来到后,光武帝并没有直截了当地问,而是委婉问宋弘是否想换一个妻子。

宋弘听出了皇帝的意思,于是就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表达了自己矢志不移的决心,并说共同经历过苦难并能相互扶持的人是应该始终相守的。最后他强烈表示,对那些有钱有势后就喜新厌旧、另觅新欢的小人,他是鄙夷不屑的。

听了宋弘的见解,光武帝也就不好再张口为湖阳公主提亲了。湖阳公主在屏风后听了宋弘的想法,禁不住连连称赞他是真正的君子。

“喜新厌旧”是人性的弱点,它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如果我们都能如宋弘一般面对诱惑不改初衷,无论为人还是处世都从一而终,那么就会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顺利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甄宇挑羊拣瘦弃肥

甄(zhēn)宇是东汉时期在京城洛阳的太学里任教的一名博士。

有一年新年将至,皇帝派人来到太学宣读诏书,说要赏给博士们每人一只羊,好让大家欢欢喜喜地过新年。

一天,甄宇听说羊赶来了,急忙和同事们去看。只见羊大小不等,肥瘦不均,其中只有几只羊长得又大又肥壮。

有的博士埋怨说这些羊太瘦了,简直是一把骨头。有的博士建议卖掉分钱。

博士们意见很不统一,太学的长官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羊既然赶来了,不分不行;分又不知如何分法。想来想去,不知怎么办才好。于是,长官让大家出主意。

博士们踊跃献计献策。有人建议把羊全宰了,按斤两称比较公平。有人反驳说这样费时间,不如抓阄(jiū),但后来抓阄的方法也被否决了。

大家七嘴八舌嚷了老半天,仍然没能达成一致意见,长官越来越着急,担心难以交差。

正在僵持不下时,甄宇喊了一声:“让我先挑吧!”

甄宇说着走进羊群中。大家都很担心他把又大又肥的羊挑走,所以把眼光一齐投了过去,看他究竟挑什么样的羊。只见甄宇在一只最瘦、最小、最不起眼的羊跟前停了下来,告诉长官,他就挑这只。

博士们悬着的心都放下了,旋即大家的脸都羞红了。有个博士也学甄宇,从羊群中挑了一只瘦小的羊。博士们看到这种情景,都纷纷奔向羊群,挑拣又小又瘦的羊,剩下又肥又大的几头羊,谁也没有动。

事后,长官走到甄博士身边,问他为什么要挑最小最瘦的羊。甄博士笑了笑说出了母亲经常教导他的一句话:“凡事不要只想到自己,要先考虑别人。”他还说,谦让是把问题妥善处理好的保证。

谦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甄宇主动挑选一只瘦羊,他的谦让精神感染了共同分羊的博士们,也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懂谦让的文明人。

孔融四岁让梨

孔融出生在书香门第,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是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的父母非常注重礼貌教养,因此孔融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殷切教导。他们教育孩子们待孔融人接物应以礼行事,因此几个兄弟从来没发生过打斗、吵架等不文明的事。

孔融四岁那年,有一位客人带了一筐又香又甜的雪花梨到他家作客。年幼的孔融看着有这么多梨,心里十分高兴,盼望能大饱口福。

好不容易等到客人走了,父亲让长子挑了些大梨、好梨,送给年已古稀的爷爷奶奶,然后把其余的十多个梨都倒在桌子上,让众兄弟每人都自己去挑一个。当时,在场的兄弟们中间孔融最小,所以哥哥们都让孔融先去拿梨。大哥还劝他拿大的,大的味道香甜。

孔融站在一个小凳上,掂起脚用手在桌子上左挑右挑,挑了一个最小的梨,这才跳下凳子。

父亲看着孔融挑了个小梨,疑惑地问他为何不挑个大的。孔融十分认真地解释说:年龄大的应该吃大梨,年龄最小应该吃小梨。父亲看到刚满四岁的孔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心里十分高兴。他连声夸奖孔融是个很懂礼貌的好孩子,说他将来会有出息。后来,孔融用功读书,知识越来越渊博,成了我国东汉末年的一个著名文学家。

“孔融让梨”被后人传为佳话,常常用来教育那些不懂事、贪嘴的孩子。其实,“孔融让梨”的故事同样会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很深的启发: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何时,都不能摒弃。

刘备诚心请卧龙

刘备,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他身高七尺五寸,双臂过膝,两耳垂肩,自小胸怀大志,极有城府。

官渡大战后,为避曹操追杀,刘备逃往荆州,投奔刘表。刘表出于怜悯,给刘备在新野一块落脚之地,并为他扩充人马,派他在新野抵御曹军。

刘备却不安心于此,一心想建立自己的事业,恢复汉室江山。可自己身边虽有几个谋士,却都是平庸之辈,因此刘备希望广交天下英雄豪杰、贤能之士。在得知襄阳人司马徽以善识人才、谙于时事而闻名荆州时,刘备便亲自拜访,向他请教时事。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有“卧龙”和“凤雏”之称的诸葛亮和庞士元两位贤士。恰巧徐庶来拜会刘备时也向刘备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并建议刘备亲自去拜访他,以表示其诚意。

刘备立即同关羽、张飞骑马飞奔隆中,前往拜请诸葛亮。

一行人翻山越岭,备尝辛苦,方才到达隆中,又经人指点,来到诸葛亮的茅屋前。刘备亲自叩响柴门,好一阵儿,里面走出一位清纯的小书童,他告诉刘备,诸葛孔明一早出门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刘备众人落了空,只好请书童转告诸葛亮:刘玄德曾来隆中拜会。

回到新野,刘备派人打探诸葛亮的情况。不几日,有人回报说诸葛亮已回隆中。刘备立刻叫人备马,准备二番拜访。

张飞见此时大雪纷飞,地下冰冻三尺,心下不快,不想去了。可刘备却说,诸葛亮是当今天下少有的大贤人,一定要亲自去把他请来,以便辅佐自己。

于是他们又到了诸葛亮隐居之处。谁知,诸葛亮已早一步出门去了,短期无法回来,刘备又扑了个空。无奈,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书信,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说改日再登门拜访。这时张飞、关羽都心生火气,刘备就用历史上周文王和刘桓公求贤的典故来开导他们。

又过了些时日,刘备命人打探诸葛亮确实在家中,就与张飞、关羽三赴隆中。为表敬意,在离诸葛亮茅屋还有半里多地时,刘备就下马步行,这次终于见到了闻名已久的卧龙先生。只见诸葛亮二十七八年纪,身材修长,眉清目秀,头上围着青丝纶巾,身披鹤氅(chǎnɡ),手持雪白羽扇,犹如仙人一般。

相互客套之后,二人便进入草堂中饮茶谈话。

诸葛亮终被刘备的诚心打动,同意为刘备效力。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卧龙出了山。之后,诸葛亮利用自己的才干,为刘备胜赤壁、得荆州、取西川、原中汉、称帝王,二人共同携手开创了千秋伟业。

明人朱舜水说得好:“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青年人要成大事,必须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陆逊忍辱负重

陆逊是三国时吴国著名的将领,曾任荆州牧、丞相等官职。

公元219年,孙权率军攻打荆州,大获全胜,驻守荆州的关羽兵败被杀。公元221年,蜀王刘备为了从孙权手中夺回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规劝,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战争刚开始,来势汹汹的蜀军就攻克了吴郡,自此声势浩大。从巫峡到夷陵有六七百里,江岸两侧高山峻岭连绵不绝,刘备在江岸南侧沿路扎营,树立木栅,又命令水军登陆,也在山林中扎营,从此拉开了号称七百里连营的漫长战线。

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东吴深受震动,在阚泽的举荐下,孙权命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统率大军前去应战。

由于陆逊在吴国将领中资历较浅,而这次归他指挥的将领中有很多是已经跟随孙权征战多年的老将,有的甚至还是皇亲贵戚。所以,他们在陆逊面前总是显出傲慢的神情,对年轻的书生陆逊能当上大都督十分不服,根本不把他这个统率放在眼里。

陆逊虽然年轻,却深谙兵法,老成持重。考虑到蜀军大获全胜,正士气高涨,陆逊决定以逸待劳,在远离蜀军的地方安营扎寨。他命令手下诸将,不许他们出战,要等蜀军松懈了,再发起猛攻。原来就瞧不起陆逊的将领马上表示不满,对陆逊以逸待劳的策略议论纷纷,有的甚至不服从命令,不愿配合作战。

陆逊早就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他依然镇静自若地实施着自己的部署,按兵不动,和蜀军相持着。

一天,陆逊把众将全部召集到一起,把宝剑紧握在手中,厉声说道:“刘备是天下有名的战略家,连曹操都要怕他三分,现在,他已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准备攻打我吴地。他是我们的强敌,我们决不能有半点轻视他的心思,希望众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敌人。我虽然只是一名书生,但主上委以重任,使大家屈居为我的部下,肯定是因为我有些可取之处,我一定不负所望,必须忍辱负重,挑起这个重担。从今以后,有令必行,违令者斩!”

在两军相持的漫长时间中,陆逊背负着巨大压力,但他信念坚定,忍辱负重,任凭诸将议论纷纷、蜀军多次挑战辱骂,就是坚兵不出。时间久了,蜀军斗志涣散,刘备本人也放松了警惕。公元222年,陆逊终于出兵了,他命令吴军用火攻,火烧七百里连营。当时正值暑天,气温极高,蜀营多依林木而建,大火一烧,绵延开来,难以扑灭。蜀军惨败,刘备仓皇逃走。吴军大捷。这是陆逊的坚持换来的胜利。

有时候,战胜自己比战胜敌人困难得多,也可以说,战胜自己往往就能战胜敌人。同样,受到对手的诋毁不算什么,朋友间不理解却让人甚感苦恼。其实,只要我们能忍受一时的委屈,坚定信念,努力去做,困难终究会迎刃而解。

诸葛亮谦恭听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