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美德1
12041900000021

第21章 诚信为立身之本(1)

周公谦恭待人

商朝末期,周武王受父亲周文王之命,举兵讨伐纣王,灭了商朝,随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西周。就在周王朝建立的第二年,周武王不幸去世。此时,社会还动荡不安,政权也没有得到完全巩固,加之继位的周成王年幼无知,新生的周王朝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

就在这危急关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挺身而出,发誓要完成父亲文王、哥哥武王未完成的事业,开始代替周成王行使天子的职权。

周公执掌大权后,勤劳治国,谦恭待人,然而,他的忠心并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因为这个时候,周朝的王位继承刚刚从商朝的“兄终弟及”改为“父死子继”,所以,很多人认为周公是在沿用商朝的王位继承法,想借机夺取王位。

在这些反对者中,意见最大的是周公的三哥管叔。他认为即使按照“兄终弟及”的老方法,王位也应该由他来继承,根本轮不到周公,他因此感到十分不满;周公的弟弟蔡叔也这样认为。于是,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蜚语,中伤诋毁周公。这些流言传到宫中,成王也惶恐不安。

三朝元老太公望,以及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召公却非常理解周公的良苦用心,决定支持周公协力辅助成王。

武庚是商纣王的儿子,虽然仍被封在原来的国都为侯,但亡国之恨未消,一直在伺机叛乱。此时他见到周氏贵族之间不和,成王又年幼无知,便勾结管叔、蔡叔,密谋造反。

叛乱的消息传到周都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后,周公立即调集人马,兴师讨伐。经过几个月的作战,终于打败了叛军,杀了武庚。管叔走投无路,悬梁自尽。蔡叔无可奈何,投降认罪,周公不忍心杀他,便把他削职为民,留他一条生路。

叛乱被平定后,周公巩固了政权。这时,成王已经长大,能够掌管国家大事了,周公便正式把政权交还给了他。

“谦受益,满招损。”作为几千年留传下来的古训,当今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只有谦虚,才能养成优良的美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周公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豫让舍生取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古代侠客义士的生命信条。春秋时期晋国的豫让就是这样一名知恩图报的人。

豫让是智伯的家臣,出身卑微,但智伯敬重豫让,以国士的规格厚待他,这令豫让特别感动,并时刻铭记着。后来,智伯在联合魏、韩共同讨伐赵襄子的过程中被赵襄子设计杀害,豫让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替智伯报仇雪恨。

豫让在为智伯复仇的过程中几乎用尽了一切办法,起初他更名换姓,装作是一名服苦役的人到赵襄子府中打杂,为其修厕所,实则腰揣匕首准备随时刺杀可能出现的赵襄子。但这一计谋被赵襄子识破,赵襄子搜出豫让的匕首,心中大为不快,可又敬佩豫让的勇气和苦心,就网开一面,把他放走了。

豫让回到家中,后悔自己没把握好时机,决心重新布署,再次出击。随后他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把身上涂了漆,让身体遍布癞疮;又口吞火炭,烧伤声带,使声音变得嘶哑,这一过程历久而残忍,可豫让却没有任何退缩。一番狠心认真的自毁自虐后,豫让心满意足了。他又找来破衣烂衫,装扮成一个乞丐,让妻子家人几乎都认不出来。

面目全非,但依旧一腔复仇热血的豫让孤独地在街市上游荡、徘徊,继续寻找刺杀赵襄子的机会,他随时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出击的状态。

豫让一天,赵襄子出游,此讯息被豫让得知,他兴奋极了,便事先考察了赵襄子的马车必经的一座小桥,准备好宝剑,静静地埋伏在桥下。但豫让的复仇总是进行得那么不顺利,连赵襄子那驾车的马都同他过不去。赵襄子的马车在到达桥头时,驾车的马好像觉察到了什么,竟受惊不前。赵襄子的守卫警觉起来,四处搜察,不一会便从桥下搜到了蓄意待发的豫让。所以,豫让的复仇行动再一次地化为灰烬。

赵襄子经仔细辨认核查,得知又是上一次茅厕行刺的豫让,便非常生气地问:“上次我敬佩你的勇气,留你一命,你为何二番前来刺我,难道你非得给死去的智伯报仇吗?”

豫让坚定地回答:“对,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智伯若以常人规格对待我,我便会以常人的反应回报,但智伯是以国士的规格厚待我,我当然必以国士的行为回报。既然我再次失手,也许是天不遂我意。你能否借我一件外衣,让我‘刺杀’你的外衣,来满足报仇的心愿。”

一席话说得赵襄子也不禁在心中赞他确是人间义士,不由得羡慕起智伯有这样一名知己,随即脱下外衣,满足豫让。豫让郑重地拔剑出鞘,向赵襄子的外衣刺出三剑,待这一象征性的复仇仪式完成后,豫让便挥剑自刎而死,这一举动惊呆了在场的赵襄子等人,他们个个钦佩这个勇气与理性兼备的刺客。

义是能够挺身而出维护获得公众认可的道德价值观念,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亦在所不惜的一种形态,如果说仁需要的是内心的修炼与养育的话,那么对义来说,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虽然豫让复仇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他舍身取义的精神却为人所敬仰,受世人尊敬。

“齐邦三杰”恪守信义

朋友间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讲信义。春秋时齐国三杰的故事,恐怕是重信重义篇章中最执着而惨烈的。

齐景公在位时,晏婴担任相国,同朝共事的还有被称之为“齐邦三杰”的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捷。这三人都异常勇猛,而且功劳很大,被齐景公列为“五乘之宾”。

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人志趣相投,所以结为兄弟,他们常常仰仗功劳和神勇口出狂言,傲慢无礼。暗中准备篡夺齐国统治权的大臣陈无宇四处收买人心,与他们三个结成了一伙。此事被齐景公和相国晏婴觉察到,他们深为三人的实力担忧,于是决定除掉这三人。晏婴立即设好圈套,以便择时下手。

有一天,鲁国国君来访,齐景公设宴招待,三位勇士及晏婴都到场作陪。齐景公叫人端出园中的金桃,分发给功劳最大之人。到了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面前,就只剩下两个鲜桃。齐景公让他们陈诉自己的功劳,谁功劳最大就颁给谁。

公孙捷第一个站出来说:“当年,我跟随主人在桐山打猎,力诛猛虎,这功劳够得上吃桃子吗?”晏婴点头称赞,说他护驾有功,便递给公孙捷一枚桃子和一杯酒,公孙捷吃桃饮酒后退回原位。

古冶子一跃而出,说:“我曾在黄河斩杀妖鱼,使主公转危为安,这够得上吃桃子吗?”晏婴赶快赐鲜桃一枚,美酒一杯。

这时,田开疆说道:“我奉命讨伐徐子,斩杀徐子著名大将,使徐子归服于齐,安定了各国诸侯,使他们推举主公为盟主,这样的功劳还够不上吃桃子吗?”

的确,田开疆功劳最大,齐景公假意安慰他说:“你功劳最大,只可惜开口晚了,桃子已然分完,赐你美酒一杯,金桃就等待来年吧!”

功高而无桃,田开疆从未受过这等委曲,便怒吼道:“我血战疆场,反而吃不到桃子,当着众人的面受这等耻辱,会被千秋万代人所耻笑,我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呢?”说完,挥剑自刎而死。

公孙捷一看,大惊,他内心感到巨大的不平衡,他认为取桃不让,是不谦;田开疆死而自己不跟从,是不勇,于是立即挥剑自刎。

古冶子见状,大声说:“我们三人亲如兄弟,曾发誓同生共死,现在他二人已死,我又岂能苟活于世?”说完,也自刎而死。

顷刻之间,三勇士俱死朝堂,场面壮观悲怆。表面上看,三人因争桃而亡,实际上,这其中贯穿着质朴的荣誉与信义观,如果田开疆是为荣誉而死,那么公孙捷和古冶子则是为信义而亡。历史上“二桃杀三士”的巧妙计谋,映射出的是三位勇士对信义的承诺。

所谓恪守信义,即对许诺一定要承担兑现。“人无信不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把信义、信用看得很重要。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还有“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强调一个“信”字,清代顾炎武更是以“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青年人一定要记住中国人以信为本的做人处世之道,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才能成就大事。

栾书从善如流

春秋时,郑国处在楚国和晋国两大国之间,所以,常常因得罪一方而引起战争。公元前585年,楚国对郑国参加以晋国为首的联盟感到不满,便对郑国发动进攻。

郑国力量弱小,抵挡不住,就派人到晋国请求援助。晋国派大臣栾(luán)书为主帅,带军队前往援郑。栾书的军队进入郑国不久,即与楚军在绕角相遇。楚军见晋军来势凶猛,就没敢进攻,不战而退了。

栾书不甘就此收兵,转而去攻打与楚国同盟的蔡国。蔡国国小力薄,又去求助楚国,楚国无奈,只得调动附近公子申和公子息的军队出战。

楚军去而复返,这一局面要怎样应对,晋国军中产生了分歧。大将军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获得批准。但另三位将领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楚国原已退兵,晋国就理应退兵,可晋国却又侵略蔡国,即是晋国的耻辱,现在楚国派了两个县的军队支持蔡国,晋国又要去攻打这些弱小的对手,那就耻辱之极了。

栾书听了三人一席肺腑之言,决定收兵回国。那些主战的将领大为不服,他们对栾书说:“现在正是进攻取胜的好时机,大帅却要放弃,实在令人不甘心。再者,自古以来,圣人的观点都是和大众相同的,所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您是军中主帅,理应听从大众的意见,此时,辅佐您的十一人中仅仅三个不同意出战,其余全部蓄势待发,您为什么不能听取大多数人的想法呢?”

栾书不愠不火,非常镇定地回答说:“只有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虽然人数上占少数,但他们都是晋国的贤德之人,他们所提出的意见也非常合理,我一向只听从正确的意见,这难道有什么不妥吗?”众人一时哑口无言。栾书下令撤兵回国。

又过了两年,栾书攻下蔡国,又想攻打楚国。同样,这一回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又提出异议,他们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建议栾书暂停攻楚,转而侵沈,结果栾书听取他们的意见,调兵侵袭沈国,取得了胜利。

《左传》热情地赞扬了栾书这一虚心听教的品德,说他:“从善如流,宜哉!”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都有一个难以超越的限度,只有积极吸收善意的见解,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才能最终超越自己,突破平庸,创造辉煌。

燕昭王屈尊求贤纳士

战国时期,燕国发生内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密谋攻击国王子之。齐国获知此事后,趁机侵犯,大举进攻燕国,使燕国遭受了一场少有的灭顶之灾。

燕国国王子之死后,太子姬平继承了王位,是为昭王,并封郭隗(wěi)为宰相。在遭受了国破家亡之痛后,姬平决定洗心革面,奋发图强,尽快恢复和增强国力。于是,他沉痛哀悼为国捐躯的将领和兵卒,抚恤死者的家属,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上下一心。与此同时,他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才。

一天,昭王对宰相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内乱,狠下毒手,此仇不报,枉此一生。我们燕国虽是小国,力量薄弱,但我仍然希望能得到贤能之人,同我一起治理国家,以求来日有机会、有能力洗却奇耻大辱。如果能找到可使燕国富强的贤才,我甘愿一心侍奉他。可是,现在到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人呢?”

郭隗原本就是个很有谋略的贤能之人,他沉思了一会儿,郑重地对昭王说:“大王如果诚心诚意招请贤能之士,那就请你把我先当作贤能来礼遇,这样,比我贤能的志士,就会自愿来为大王效劳。”

昭王听了郭隗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为他修建了漂亮的房子,并谦恭地拜他为老师。

燕昭王诚心诚意求贤纳士的消息传开后,各国贤能纷纷前来投奔燕国,其中有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他们悉心辅佐昭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了起来。

后来,昭王命乐毅为上将军,率军讨伐齐国,齐国惨败,燕国得以一雪前耻。

“千金何足借,一士固难求。”求贤才纳良士历来就是古代帝王成就霸业的基础,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依靠力量,龚自珍对此更是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可见古人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现代,人才争夺战开展得更是如火如茶,青年人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接受各种考验和挑战,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项羽有个部将名叫季布,性格耿直,乐于助人,凡是他答应了的事,一定办到,从不违约。因此,他很受人敬重和赞赏。在率兵打仗时,季布还多次战败刘邦,声名远扬。

后来,项羽兵败自杀,刘邦称霸天下做了皇帝,就四处张贴告示,悬赏缉拿季布。义士朱家听说此事后,说动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腾公(夏侯婴),转请刘邦撤销了对季布的通缉,并封季布为郎中官,后升任河东守。

季布有一个同乡,名叫曹丘生,当他听说季布当了大官后,特地请窦长君介绍他与季布见面。可季布见了曹丘生后却非常不高兴,甚至露出了厌恶的神情。曹丘生是个很机敏的人,也十分善辩,他见季布不怎么欢迎他,忙深深作了一个揖,随后说了很多恭维的话,这在《史记·季布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仆激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拒仆之深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楚人常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为什么在梁、楚一带会有那么大的名声?这都是我四处替你宣扬的。可你为什么想把我拒之门外呢?

季布听了曹丘生的话后,十分高兴,遂把他当作上宾来招待,经常陪他在一起闲聊、游玩。曹丘生在季布那里住了几个月后,才起身告辞而去。他走时,季布还送了他一份厚礼。

曹丘生回去后,依然四处宣扬季布,季布的名声因此越来越大。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宣场别人的长处并乐于荐贤的这一美德,称作“曹丘之德”。

由于曹丘生和季布之间的故事,后人还引申产生了“千金一诺”这个成语,后改称为“一诺千金”,意在形容履行了的承诺,一个就价值千金,即说话要算数,要讲信用,说好了的事,就一定要照办。当今世界,诚信似乎已经成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假冒伪劣猖獗,信任危机时有发生,这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诚信也成为人类社会亟(qì)待唤回的德性。生活在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具备一诺千金的美德,言必行,行必果。

韩信甘受胯下之辱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这就要求我们要多一份宽容和忍让,但宽容和忍让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撑。两汉时期的韩信就是这样一位隐忍成功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