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全民学国学
12035600000042

第42章 翰林院考试:点翰林(5)

A.司马迁B.东方朔C.班固D.萧何

3.在汉代,赵过在推广代田法时所用的田器中,除了耦犁之外还有什么,使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A.水车B.纺车C.耧车D.风车

4.我国古代小农家庭与市场交往,除了可以通过小商贩、集市、庙会等渠道,还有什么渠道?

A.街道B.行会C.草市D.榷货务

5.为了发展西部经济,着眼于综合开发,在哪个朝代建立和完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加强西部建设?

A.西汉B.唐朝C.元朝D.清朝

6.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什么?

A.免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

B.使政府有足够的“岁币”用于议和。

C.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D.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7.之所以说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A.一年分下秋两季收税。

B.将田税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赋税。

C.将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来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D.唯以财产为宗,不以人身为本,资产多者税多。

8.立法增加经济内容始于哪个朝代?

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9.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有。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答案:

1.答案:D。中国人口历来是世界第一的。夏朝我国人口1350万,西汉5959万,清朝乾隆年间14341万人,1762年达到2亿,1790年达到3亿。

2.答案:C。公元1世纪,班固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写出了不朽名篇《汉书·食货志》,此后历代所言的“食货”均源于此。

3.答案:C。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由三只耧脚组成,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耧车经过后人的改进,还用于中耕、施肥等多种作业。耦犁、耧车等新农具由此得到了推广,使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答案:C。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市集。

5.答案:B。唐朝时着眼于西部综合开发,在西域建立和完善军政管理机构都护府,加强各方面建设。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

6.答案:D。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的“政治作用”,就是将财权收归中央,使地方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7.答案:D。“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来折成银两统一征收”属于一条鞭法;“唯以财产为宗,不以人身为本,资产多者税多”属于摊丁入亩的内容,而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收税依据的改变。

8.答案:C。明朝制定的《大明律》增加了经济内容。《大明律》是中国明朝法令条例,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详细制定而成。《大明律》共分30卷,篇目有名例一卷,包括五刑、十恶、八议,以及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共460条。

9.答案:A。《南京条约》规定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4年,美国与清政府的《望厦条约》,使美国取得了除《南京条约》中的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也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法国与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中法国也享有了协定关税的特权。《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辛丑条约》中没有关于关税的规定。

二、多选题

下列表述,符合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状况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然经济基本处于解体状态。

B.人口的增加使全国耕地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垦。

C.部分被地主占据的土地回到农民手中。

D.农民相对于清王朝以前得到了一些人身自由。

答案:

答案:B、C、D。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人口的增加使全国耕地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垦,部分被地主占据的土地回到农民手中,而且农民也相对得到了一些人身自由。不过这种经济发展并没有使自然经济处于解体状态。

三、填空题

1.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限制商业发展是很普遍的。而这其中反应最为激烈,将“商”列为五种蛀虫之一的人是。

2.明初为了发展经济,最典型的政府组织移民是。

答案:

1.答案: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对商业最为蔑视,他甚至把商业列为五种蛀虫之一。从秦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商业的发展,比如增加商业赋税、限制经营范围等。

2.答案:洪洞移民。元代政治体制有很多问题,汉蒙民族对立,适应农业发展的政策欠缺,经济陷入窘境,人口锐减。明太祖登基后,要发展经济,移民势在必行。洪洞属汾州府,是当时人口最大的县,而且交通便利,被政府选作移民局所在地。这样,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晋民后代修葺的谱牒里,几乎都记载先祖来自洪洞,洪洞成了民族记忆中的故乡。

(第七章)教育知识

一、单选题

1.“学在官府”指的是官方将学术和教育一并把持,官府有学而民间无学术,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夏代B.东周C.商代D.西周

2.有文献记载,早在五帝时期,就出现了以教授知识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场所,这些场所被看作后来出现的正式学校的萌芽。这些教育场所在当时被称为。

A.私塾或学堂B.成均或庠

C.私塾或小学D.辟雍或序

3.学校作为教育的代表,在“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出现之后,便出现了专门教授文字的学习机构,但先民们并没有将最早的教育机构称为“学校”,当时的称呼是。

A.庠B.序C.成均D.学

4.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总是与政治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教育上也出现了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世代。出现这种状况的最根本的社会基础是。

A.贵族学校风气不好B.奴隶主不能再垄断学校

C.士族兴起,文化下移D.统治者忙于战争,无心办学

5.“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教育的根本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把已经失掉的“善端”找回来,由此可见,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

A.性善论B.民贵君轻C.德治D.仁

6.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阐述了自己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抵触的独到见解,并提出了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培养。

A.儒生B.通人C.文人D.鸿儒

7.秦汉时期,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中央官学除太学和鸿都门学之外,还有。

A.律学B.医学C.武学D.宫邸学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书籍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是。

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急就篇》

9.夏朝将学校分成了四个等级,以下不属于这四个等级的是。

A.学B.左学C.校D.东序E.西序

10.西汉刘向编著的《列女传》是一本专为女子家教而编写的专著,其中记录了多少位古代妇女的事迹?

A.一百位B.一百二十位

C.一百零五位D.两百位

1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从“天人合一”出发,提出“性三品”说,分别指的是。

A.天子之性平民之性劣民之性

B.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C.上民之性中民之性下民之性

D.圣人之性平民之性下民之性

12.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性三品”思想B.师道思想

C.人才思想D.教学思想

13.历史上第一部将识字与历史典故结合起来的蒙学教材是。

A.《三字经》B.《百家姓》C.《增广贤文》D.《蒙求》

14.“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15.朱熹比较系统地将人性分为两种,即“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他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A.启蒙B.开化C.明明德D.变化气质

16.现代学校为了规范学生道德和行为,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的《学生守则》,或制成小册子分发到学生手中,或打印好贴在教室墙上方便学生对照执行。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稷下学宫就给学生们定制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这个守则是。

A.《弟子规》B.《卧碑》

C.《白鹿洞书院学规》D.《岳麓书院学规》

17.在历史上,曾有七百五十多人获得过“状元”称号,其中虽有些滥竽充数的无知之人,但也绝不乏能够博古通今具有真才学的人。以下这些人中获得过状元称号的有。

(1)贺知章(2)王维(3)文天祥(4)柳公权(5)王勃(6)王昌龄

A.(1)(2)(3)B.(1)(2)(3)(4)C.(1)(2)(3)(4)(5)D.(1)(2)(3)(4)(5)(6)

18.博学鸿词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选拔那些学问渊博的人,唐开元十九年时正式实施,最初名为“博学宏词”,很多著名文人都出身此科。下列文人中不是出生此科的是。

A.王昌龄B.白居易C.柳宗元D.刘禹锡

19.古时的私塾教育分为“短学”和“长学”两种,短学一般只有一到三个月,教学要求不高,学生只要能达到识字记账的程度就好;而“长学”往往在农历正月半开关,到冬月才散馆,因此,“长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那它另一方面的含义是。

A.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大B.私塾先生有名望,教龄长

C.私塾的规格比较高D.学费比较昂贵

20.“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是三种会对教育的最后效果产生影响的人性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者分别是。

A.孔丘孟轲墨翟B.孟轲荀况孔丘

C.孟轲墨翟荀况D.墨翟荀况孟轲

答案:

1.答案:D。“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

2.答案:D。西周时期称学校为辟雍。

3.答案:C。夏朝出现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被称为“校”;商朝的时候称为“庠”;周朝的时候称为“序”。

4.答案:C。春秋时期,昔日庄严神圣的官学已经出现了颓败局面,而私学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分化出的士族阶层对文化和教育的要求。

5.答案:A。孟子认为,环境的丑恶使人们的“善端”受到了“陷溺”而沦为小人和恶人,因此,他的教育理论的基础就是人性原本都是善的。

6.答案:D。王充在这部书里将当时的儒学之士分为四等,即:儒生、通儒、文人和鸿儒,他认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因此,他将鸿儒看作最珍贵的,也是教育要培养的终极目标。

7.答案:D。宫人教育古已有之,汉代的宫邸学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它创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称作“四姓小侯学”。

8.答案:D。编者是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

9.答案:B。夏朝将学校分为四个等级,分别叫作学、东序、西序和校;到商朝的时候,又将这四种学校命名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10.答案:C。内中列举了古代一百零五位妇女的事迹,每一事迹有四言赞语,并附有图片详细说明。

11.答案:B。董仲舒认为上民之性是商品,因为这种人生来就是善的,不必接受教育;中民之性既有性善的一面,又有性恶的一面,是教育的重点人群;而斗筲之性是下品,没有善资,只能用刑法来对待他们。

12.答案:C。

13.答案:D。唐代李瀚著,全书广集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故事,变为四言对偶的文段,在宋代至清初广为流传。A选项《三字经》为南宋王应麟所著;B选项《百家姓》相传为北宋初年钱塘老儒所著;C选项《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古代儿童启蒙读物。

14.答案:B。宋熙宁、元丰期间,推行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即在太学中分置外舍、内舍与上舍,建立了一套品德与学业兼顾、平时考查与升舍考试并重的升舍及诠选制度,试图将国家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统一于学校。

15.答案:D。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消灭“气质之性”(人心),而是“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人心)中先验的“善性”,克服其“恶性”,进而按照“四德”、“四端”去做,便能使“人心”服从“道心”,使“道心”支配、主宰“人心”。“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16.答案:A。《弟子规》对《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阐述,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成为清朝以来学童们的生活规范。选项B卧碑是对古代《学生守则》的统称,因为很多规范都是刻在横卧的石碑之上,并立于州、府和县学的门外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卧碑。选项C《白鹿洞书院学规》是由南宋大儒朱熹亲自拟定的,体现了他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选项D《岳麓书院学规》是由清代国学大师、两任院长王文清亲自拟定的。

17.答案:B。王勃和王昌龄是进士。

18.答案:B。白居易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

19.答案:B。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其中“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20.答案:D。“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句话来源于《墨子》,墨子看到染丝者叹息道:丝放于青色染料里变成青色,放入黄色染料里变成黄色。投入的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不同。丝放进五种不同的染料里,就能染出五色。因此,他认为人性的浸染不可不慎重。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都是人为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孟子所说。

二、多选题

1.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以下哪几种考试方法?

A.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

B.经义、策问和诗赋

C.经义

D.口试、贴经、墨义和策问

2.贾谊的《新书》之中,论述了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下面哪些是其所谈论到的?

A.论礼教为治国之本B.论君主教育的意义

C.论胎教的制度D.论幼教的制度

E.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3.荀子提出的关于学习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

A.锲而不舍B.学思行结合

C.专心一致D.隆师益友E.循序渐进

4.官学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是由官府兴建并管辖的学校,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为中央官学,由地方管辖的称为地方官学。以下学校形式中都属于官学的是。

A.国学B.郡国学C.四姓小侯学D.四门学

E.社学F.弘文馆G.卫学H.国子监

I.崇文馆J.鸿都门学

答案:

1.答案:A、B。C选项是宋朝科举考试主要开设的科目;D选项是明代科举考试主要开设的科目。

2.答案:A、B、C、D、E。贾谊的《新书》之中,论述了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主要谈论到以下五种:论礼教为治国之本,论君主教育之意义,论胎教和保傅制度,论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3.答案:A、B、C、D。循序渐进最初是由孔子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