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答案:A。司马迁在其历史著作《史记》中写有一篇《天官书》,以天文对应世间人世,其核心也是“天人感应”。
23.答案:C。“和同说”最早由史伯提出,“和同说”的主要思想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24.答案:C。陶行知说:“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25.答案:A。据说,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
26.答案:C。《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众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数。
27.答案:A。《春秋公羊传》是《公羊传》的别称。后世注释《公羊传》的注释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所撰的《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所作的《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所撰的《公羊义疏》。
28.答案:D。《春秋谷梁》是《谷梁传》的另一个名称。
29.答案:A。《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而并非是左丘明的个人传记。
30.答案:A。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就是“小国寡民”。当然,“小国寡民”并不是要退回到原始社会,它通过理想化的形式,表达了老子的社会改造构想,“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1.答案:A。《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7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15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11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等。
32.答案:D。这段话主要就是董仲舒的思想,提倡儒学,施行仁政,宣扬的是天人感应学说。
33.答案:C。《淮南子》是在刘安的主持下编写的,一般认为是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和晋昌等八人,也称“八公”编写的。含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21篇。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34.答案:A。柳宗元,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在文学理论方面有突出造诣,他一生有600多篇诗文作品,他主张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学有益于社会。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35.答案:A。刘禹锡,字梦得,曾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苏州人民爱戴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我们最熟悉他的那首《陋室铭》,其中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6.答案:D。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理学派开山鼻祖。他在《通书》中有云:“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意为:作为百行之一的商业自然也要遵从信用为本的原则。
37.答案:C。宋代大儒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也有人认为重义轻利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38.答案:D。用全部忠诚报效国家。出自《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39.答案:C。王夫之,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湖南衡阳人,著有《船山全书》,约五百余万言,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得而私有,而应当是耕者有其田。
40.答案:A。李贽,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回族,名贽,号温陵居士,明朝著名儒学大师,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在理欲问题上,他与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相对抗。充分肯定“人欲”,将人欲等同天理,主张私欲即为公利,要满足“人欲”。
二、多选题
1.在下列典籍中,保存远古神话较多的有。
A.《战国策》B.《山海经》C.《淮南子》D.《孟子》E.《左传》
2.《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这本书还有其他的名字,请在下列之中选出来。
A.《礼》B.《礼经》C.《士礼》D.《周礼》
3.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尚书》中记载六类形式的文献,它们分别是。
A.典、谟B.训、诰C.誓、命D.传、注
4.老子曾经说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这三宝分别是什么?
A.慈B.仁C.俭D.礼
E.不敢为天下先
5.《易经》中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来自。
A.从前人的思想中提取的B.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总结的
C.从生活实践中总结的D.哲学思想家自己想的
6.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五德”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运动的,这种运动是。
A.相生相克B.循环往复C.生生不息D.时断时续
7.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上,被称为有名的“王门四句教”的是。
A.无善无恶是心之体B.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C.知善知恶是良知D.为善去恶是格物
8.关于对“道”的哲学探索,主要有两本书对此作了深刻的描述,这两本书分别是。
A.《道德经》B.《易经》C.《南华经》D.《论语》
9.“仁”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最高原则,是其核心和灵魂,主要内容包括。
A.人道与理性不可分B.人与人要相互尊敬
C.要相互爱与信D.要相信鬼神
10.老子的政治观包括。
A.无为B.法治C.德治D.善为下
答案:
1.答案:B、C。《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共工撞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淮南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2.答案:A、B、C。《仪礼》是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本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节日益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
3.答案:A、B、C。《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4.答案:A、C、E。老子这句话的完整表达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
5.答案:B、C。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经过人们的生活实践,最后总结发展而来的,这是一种系统的理论,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总结。
6.答案:A、B、C。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五德”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依据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阴阳家称之为“五德转移”或“五德终始”。
7.答案:A、B、C、D。这就是有名的“王门四句教”,是著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王守仁的思想概括。
8.答案:A、C。老子是第一个将“道”作为哲学思想来研究的,其代表作是《道德经》;除了老子外,庄子也对“道”作了很多研究,其中《南华经》将“道”描述得颇富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9.答案:A、B、C。孔子主张“仁”,这既是他的政治思想,同时也是其哲学思想。孔子曰: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重视人,远离鬼与神。高扬人的地位,关注人的精神,不讲天帝与天命,仁的内涵是人本。仁是认识事物的根据,也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10.答案:A、D。关于“无为”,老子这样论述道:“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关于“善为下”,老子这样论述道:“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三、填空题
1.《礼记》一书因为编定者的不同,又分为了两种,它们是和。
2.《易经》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三个圣人完成。这三个圣人分别是、和。
3.《近思录》的作者是和。
答案:
1.答案: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礼记》一书的编订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2.答案:伏羲、文王和孔子。传说在远古时代,伏羲据河图、洛书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o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3.答案:朱熹和吕祖谦。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于是精选六百二十二条,辑成《近思录》,共分十四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第二章)历史知识
一、单选题
1.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它以象形为基础,有4500个单字和固定的语法结构。甲骨文是我国哪个朝代的文字?
A.商朝B.周朝C.夏朝D.秦朝
2.中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地名多有变化,包括一些指向比较模糊,范围比较广的地理称谓也有变化。例如“山东”在现代是指山东省、齐鲁大地,而在春秋战国直至秦末,地理上所称的“山东”是指。
A.齐国和鲁国B.泰山以东
C.太行山以东D.崤山以东
3.春秋后期,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辅政长达40余年的齐国丞相是。
A.管仲B.晏婴C.田忌D.田文
4.春秋末年,称霸春秋时代的晋国被三家瓜分,徒有虚名的周王室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时称“三晋”。瓜分晋国的三家为。
A.韩、赵、魏B.燕、楚、齐C.秦、赵、燕D.齐、秦、燕
5.《国语》相传成于战国初年,又称《春秋外传》,与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者互为表里,互相参证。《国语》属于哪一种体裁的史书?
A.编年体史书B.国别体史书
C.纪传体史书D.断代体史书
6.《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33篇,490章。该书不是1人之作,也不是一时之作,最初并无统一的名字,“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战国策》是由进行编订并且命名的?
A.班固B.司马迁C.刘向D.陈寿
7.秦国在逐步消灭六国中应用了很多外交策略,下列()不是秦国的外交策略?
A.合纵B.连横C.远交近攻D.分化离间
8.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在大泽乡,当时的大泽乡位置大概在哪个省?
A.湖北B.湖南C.江西D.安徽
9.下列选项中不是“汉初三杰”的是。
A.韩信B.张良C.樊哙D.萧何
10.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1.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时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促进了中原和匈奴的和平和文化交流?
A.汉元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明帝
12.关于我国古代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都已开通
B.唐朝不仅和亚洲国家频繁往来,和非洲也有往来
C.宋元时期中国四大发明开始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D.明清时期,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1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之理,凡百三十篇。”这“百三十篇”就是后来的。
A.《诗经》B.《春秋》C.《史记》D.《资治通鉴》
14.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镇压农民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刘秀公元25年称帝,定都在。
A.长安B.洛阳C.高邑D.渔阳
15.在官渡之战这个战役中,是谁献计曹操夜袭乌巢的?
A.杨修B.许攸C.徐庶D.诸葛亮
16.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它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贯穿南北的重要水运航道,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京杭大运河是哪个时期形成的?
A.唐太宗B.隋炀帝C.乾隆D.朱元璋
17.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下属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杀死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李元吉,迫使其父李渊退位,随后,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
A.夺门之变B.玄武门之变C.陈桥兵变D.巫蛊之乱
18.“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其中的房谋,指的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断,指的是杜善于当机立断。杜是何许人也?
A.杜甫B.杜如晦C.杜牧D.杜审言
19.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0.杜甫的一首诗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表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稳定,中国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唐玄宗B.唐太宗C.武则天D.唐中宗
21.“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哪一年?
A.公元960年B.公元963年
C.公元前960年D.公元1141年
2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这段话表明他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