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青年创业致富实用指南
11978900000048

第48章 我们身边的成功故事: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4)

创立自己的一流品牌瞬攀枪丶U馐呛亟ㄖ猩钌疃玫囊桓龅览怼N耍笆嗣┞?”,从某公司请来了机械维修能手曹云峰;三下江南内配厂,请来了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现已停薪留职的原内配厂副厂长刘根新,并把毕业于武汉水利工程学院、竹地板生产专家曾世明也高薪聘进了公司……一个个技术人员的到来,为贺建中进行技术改造,创立一流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攻破竹子易腐败、易霉变、易生虫、易变形的技术难题,他拿出70多万元专项资金,集中12名高级技术人员组成课题组,经过近两年上百次的试验,终于研制成了防霉、防腐、防虫、防变形的新药物配方。产品经过新药物的温热处理后,就能达到色泽鲜艳、纹理一致、不霉不变的优质效果。为解决干燥工序的技术问题,他组织技术攻关人员精心研制出了蒸气油压机。这种压机不仅每台比进口的台湾产压机少53万元,而且使竹片脱水干燥度明显提高,达到技术标准。同类生产厂家锅炉都烧煤,他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后自行设计定做的锅炉专烧竹屑,仅此一项,每年不仅节省燃料费用180多万元,而且竹屑能均匀持续供给,比烧煤火力要匀,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经过几年的苦苦攻关,他改进了100多项操作技术和设备性能。目前公司的多数机械设备都是他这个“土专家”和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和制造的。

一道道技术攻关,给贺建中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就在他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和不欠社会一分钱债务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胆量和智慧,创立了誉满全国、占领“东北三省”市场的竹地板“建铃牌”品牌,公司生产的“建玲牌”竹地板不仅生产成本低于同类产品的50%以上,还先后获得‘99中国竹文化节博览会金奖、湖南省首届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农业部产品质量达标奖,公司也荣获中国农业银行益阳市分行AA级信用企业称号。

(2)以竹生财创辉煌人类社会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铝合金和塑料业产品已日益崛起。这样,传统的竹加工产品一时失去市场,不为人们所青睐。这对于贫困山区县的农民说来犹如雪上加霜。在1991年前后几年的时间内,因为传统的竹加工产品卖不出去,竹子也只得久困深山。

山区农民栽竹除了绿化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以竹生财,以竹致富。这对于土生土长的安化山里的贺建中来说是十分清楚的。因此,自从他承包小淹竹木制品厂第一天起,他就在探索着一条帮助农民“以竹生财”的致富之路。“以竹生财”必须对竹子实行深度而又精细的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怠:亟ㄖ械摹敖崤啤敝竦匕迳岳矗磕晷?00多万根的原竹材料。小淹镇有42万亩竹林,可年产竹子近50万根,原来一根竹子卖出去均价只有6元左右,现在每根均价达到9元多。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就可增加收入150多万元。

100万根竹子的需求,小淹镇只能满足将近一半,还需从外地购进大量的竹子。因贺建中购买农民朋友的竹子从不打白条,所以,领近乡镇和周边县市乡镇的竹子一车车运来了。竹产品的精细加工,带来了小淹镇的人来车往,络绎不绝。萧条冷落了几年的小淹镇又重新热闹起来。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贺建中投资1500万元,占地40亩,新上一条年产50万平方米、产值1

6亿元的竹胶地板生产线。目前,工程已完成60%,到时,竹需求达到3000万根。如此大的竹子需求,确实为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门路。一些竹子产区的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激励竹子生产的政策,促进竹子的培育管理和规模发展,不少竹农科学栽竹,科学培竹已成习惯。近5年来,小淹镇的45万亩竹年年进行垦复,使竹子亩产由原来的20来根增加到50多根,竹子每根直径也由原来的20厘米增大到30厘米以上。同时,该镇和邻近的一些乡镇的竹林基地还以每年1000亩至1500亩的速度扩展,一些竹子栽种大户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根根竹子变“金条”,竹业真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致富门路。

贺建中的竹制品公司的用工机制是极为灵活的。全公司250多名职工,除技术人员外,没有一名由公司包养的长期固定职工,全部是从当地聘请的。公司推行“产品质量工资购买制”,即整个竹地板加工的5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操作责任到人,工资到人。这样,职工的工作责任性强,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正品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99%以上,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公司效益的最大化,职工均能按时领回工资。一名普通职工年工资可达8000元以上。因此,到公司劳务创收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公司所在的小淹镇是个贫困地区,1998年底,镇财政赤字12519万元,负债19387万元,已经到了不能确保正常运转和按时发放干部、教师工资的危难局面。

按照税收征管政策,小淹镇去年的税收任务是139万元,而贺建中一人交的税款就达208万元,远远超出了全镇税收任务数。贺建中纳税是一年一个台阶,1997年是24万元,1998年是56万元,而去年一跃就达208万元。因此,小淹镇的干部、教师都说去年过了一个好年,人人除了按时领回工资外,镇政府还按照政府规定每人发了一点补贴和奖金。镇财政也消赤减债50万元。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都说,去年小淹镇能得到县政府“财源建设一等奖”要感谢贺建中,是贺建中救活了我们镇政府。

(3)“两个凡”的营销绝招一名下岗青年职工,在国家级贫困县安化的小淹镇那么个山沟创办竹制品私营加工企业,能够创造如此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的成功除了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上乘外,还在于他有与众不同的营销管理。

说来难以使人相信,年产2000万元的建玲牌竹地板,没有一间储存仓库,没有一名营销人员,没有一分钱的营销开支和未收货款。他在产品质量上去后,想了一个营销绝招,派出两名招商人员到外地发“两个凡”的承诺:即凡来公司看产品的一律报销差旅费;凡用了公司产品的,3-5年内出现质量问题,赔偿一切经济损失。“两个凡”的营销承诺,招来了八方客商,东北三省的来了,西北内陆的来了,江浙沿海的来了。一些客商还常常预交货款,派人住在镇上旅社十天半月等货催货。前不久,贺建中到省外搞了一次市场调查,每到一处,都有许多人和他“拉关系”,争做他的客户。调查归来,他自己没花一分钱,4万多元的机票车费全被一些争做经销商的客户“报销了”。

贺建中,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走出了一条辉煌的再就业之路,现在更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新的事业。

2.下岗女工搞收藏成富姐

刘香丽从一个下岗纺织女工,一跃成为收藏行家,并在省城开了一家生宝斋,响誉收藏界,成为女中豪杰,商界精英。

(1)打工不愿当三陪,她再度失业1996年夏季,纺织女子刘香丽下岗了,由于丈夫单位也不景气,工资太少,九岁的女儿正在上学,她决定先找一份工作贴补家用。刚开始,她在一家饭店打工做了几天前台服务员,人家嫌她普通话讲得不太好。虽然身材匀称,面容漂亮,但也不顶用。她只好找到经理,央求着另给一份工作。经理心软了,便安排她到饭店的中餐部干洗碗工,虽然苦点,但每个月也有四五百元的收入,这对于本来就勤劳的刘香丽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她每天八点上班、打扫洗刷房间,等到午后,才能洗碗,晚上往往要干到十一二点。干了近两个月,刘香丽发现腰常常疼起来,有时干不了多久,便疼得只好直起腰来活动几下。回到家,上床脱衣服都很困难,丈夫劝她辞职算了,刘香丽不干,说吃点苦算什么。说来也巧,有天下午,刘香丽洗了一个钟头的碗,腰又疼了起来,在搬送一摞碗时,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了一跤,碗全摔碎了。而中餐部的小老板不但不安慰她,反而大训一通,扣除半个月的工资后,把她辞退了。

刘香丽又气又委屈,一连在家里躺了几天,最后,还是几个小姐妹开导她,她终于想通了,谁叫咱在人家屋檐下呢?

有家广告公司招人,她去应聘,经理见她虽然年龄大点,但气质好、人也漂亮、有成熟感,便以每月五百元的工资聘用了她。公司经理姓赵,对刘香丽很器重,她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公司有些业务要去应酬,她便常常陪客户下馆子,去舞场,上歌厅。有些客户不地道,便借着酒劲,趁机摸她一下,甚至亲她一下,她很气愤,要辞职。经理不停地说好话,为了公司的利益,忍着点,不过以后碰到这种场合,她少去,或借故走开。

有一个大客户,财大气粗,因为是刘香丽直接联系的,便常常要她陪着去跳舞,一次吃过饭后,客户要唱歌,刘香丽被客户纠缠不过便去了。客户与她坐得很近,不一会手便不老实起来了,当客户的手摸上她的前胸时,刘香丽气愤地狠狠打了他一耳光。这下她下定决心,回到家死活也不去公司了。经理请了几次都没成。为了尊严,她再一次失业了。

(2)重新寻出路,发现收藏新市场刘香丽失去工作后,又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转了起来,无意中发现邮局门前的转弯处,有一位老人在摆地摊。她走上前一看是些古铜镜、麻钱、铜元等各类古董。她问老人,“老伯,这些东西能卖吗?”老头看了她几眼,没有言语。她不好意思地走了。晚上她想起家中柜子里有许多麻(铜)钱,就问丈夫,丈夫说,少见多怪,那铜钱是咱妈藏的,这叫古币,现在时兴收藏,搞收藏一样挣钱。

刘香丽像忽然开窍一样,不顾腰疼的毛病,每天做完家务后,都要到邮局门前老人的地摊看上一会儿,不停地问这问那儿。老人很热心地告诉她,目前,收藏的范围很广泛,有千百种之多。中国盛行的十大藏品有:邮票、火花、字画、烟标、钱币、参观券、纪念章、报纸、磁卡、小人书等。收藏可积累知识,陶冶性情,开扩眼界。但收藏要有目的,讲究效用,不宜凑“热”。收藏也是一种科学,要有一定的知识,方法要讲究,分类应系统,藏用需结合。搞收藏致富的人也不少。一席话使刘香丽长了不少见识,渐渐地,两人熟悉起来,老人叫尚有法,原在北京一家古董行工作,对古董十分在行,现退休在家,无事摆摆地摊,安度晚年。

回到家里,刘香丽像着了魔似的,在家里翻箱倒柜,整理出旧粮票、旧布票、毛泽东像章、古钱币,连女儿小时候的尿布她都翻出来,说可以当藏品。逗得丈夫哈哈大笑,说:“家里能有什么,要收藏得走出去广泛搜集。”刘香丽眼前一亮,说道:何不开间古玩店,试一试。丈夫见她当真起来,就说:“好吧,你打听一下,开这样的店得什么手续,能不能开。再者,你明天可以回乡下去一次,咱妈手上可能有很多古玩,名人字画之类的。”真的!刘香丽高兴地打了丈夫一拳:“你们家怎么会有这东西?”丈夫笑着说:“不懂了吧,实话告诉你,我可是名门之后,我爷爷是清朝末代的举人,家里古董字画多的是,母亲在文革期间偷着把许多古玩埋在地下。前段时间说要把东西交给我,我想也没用,就没急着去,刚好你用得着,回去一来看看咱妈,二来把东西带来。”

刘香丽回到乡下,收获不小。家中原来藏有许多古董,婆婆给她讲了许多关于收藏的事,并教她怎样鉴别真假字画、古玩等,半个月时间就像上了十年学一样,刘香丽大长了见识。

回到城里,她首先找到了邮局门前摆地摊的尚老伯,并拿了一幅字画,让他鉴别。尚老伯是个行家,一看就知字画是真迹,并告诉鉴别字画的三要素:先看落款,看一下用笔的起始程序,轻重缓急,当时作者的情绪等;二看印章使用的时期及印章由谁刻的;三看整体内容,作品的神韵、风格,以及作品的年代。包括用墨、用色、用笔、构图、用纸等。已经小有经验的刘香丽听后,更坚定了要在古董业闯荡一番的信心。

(3)在成败中磨炼,苦干成富姐在尚有法老人的大力协助下,刘香丽的“生宝斋”开业了。这是永济市第一家集书画收藏,古字画修复,字画装裱,古玩买卖,奇石购销,邮品寄卖于一身的店铺。身着高雅的浅绿色西装的刘香丽光彩照人,微笑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顾客。她聘请了尚有法老先生坐堂对过往字画、古玩的鉴定和估价。尚有法老人的书法在北京、天津一带很有名气,归乡后,很少在外亮笔,所以本地知人甚少,老人亲自为刘香丽写了一幅中堂为生宝斋增色添香。

1998年春,北京的一位副部长来此视察,在车上看见“生宝斋”这个小店,忙叫停车。此人也爱好书画古玩之类,信步来到店里,发现尚老先生写的中堂,连说,好,功底深,笔法妙,字质神。一看才知是当年名显京津的尚老先生真迹,忙求几幅字墨。此后,店声大扬,当地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有事无事都来店内求得尚老先生的真迹。刘香丽得老人真传,装裱水平也显一流。俩人配合默契,一个字,一个裱,可称一绝。

去年夏季,尚老先生进京会友。刘香丽接了一笔生意,从南方来的客户装裱几幅古字画。她一时性急就全套接手,因对方用纸太差,使她装裱中出现差错,为了声誉,如数赔了对方的损失。当尚老先生回乡后,才知这是收藏业中的骗术,刘香丽懊悔不已。这以后,刘香丽更加用心钻研古董艺术,鉴赏能力日趋成熟。

又有一次,一个顾客寄卖一只铜镜,她小心地查找图鉴,进行鉴定,在一细微处,发现了破绽,骗子见无机可乘,灰溜溜地走了。

经过时间的洗礼,刘香丽成功了。生意越做越红火,她还招收了五名下岗姐妹,来店里工作,并资助了一名困难女童上学。1998年,她被授予省“三八红旗手”的称号。并当选为地市两级人大代表、青联常委、市收藏协会主席。昔日一个下岗的纺织女工,经过艰苦地拼搏,如今已成为名声响遍秦晋豫三省收藏界的商界精英。

四、巧夺天工:依靠科技创出新天地

科技不分尊卑也不讲阶级,它是所有创业者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动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商业社会中,科学的企业管理和产品的技术创新永远是企业永葆青春活力的两大重要因素。

1.一个农民靠科技发家的传奇故事

作为浙江萧山宁围农村的普通农家子弟,42岁的徐冠巨至今也忘不了1987年的那个春天,为了解一个技术秘密,他花2000元才问清了一勺盐的构成情况。也正是从那一勺盐开始,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农民只有靠科技才能闯出一条致富路来。10年后的今天,一家总资产达数亿元的化工企业集团在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手上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