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场病逼出一个厂传化集团是以徐冠巨的父亲徐传化名字命名的。与中国千千万万淳朴的农家一样,徐传化一家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过惯了紧日子。徐家虽说不富足,但由于勤俭持家,过得一天天好起来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降临到儿子徐冠巨身上,几乎彻底摧毁了这户俭朴的农家。1985年冬天,正在乡镇企业上班的徐冠巨得了一种叫“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平时健壮如牛的他一下子变得气息奄奄,被迫回到家中。这户普通农家辛辛苦苦积攒的2万元血汗钱不久化为乌有,可徐冠巨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家里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心急如焚的徐传化在一位老伙伴的指点下,把卖磷肥渣的2000元作为惟一的本钱,从外地请来一位高效液体皂的师傅。这位师傅只是开出一张清单,要他们准备好
然后偶尔光顾一下,左倒右摆地折腾之后,一桶又浓又清的液体皂就出来了。徐传化和儿子徐冠巨就赶紧把液体皂装上三轮车,到四周乡村叫卖。当时的液体皂还是紧销货,一桶液体皂有五六元赚头。
持续半个月后,徐冠巨把师傅的操作工序一一默记于心,夜深人静时,他独自挑灯夜战。不几天功夫,液体皂试验出来了,洗涤效果也不错,可看上去清汤寡水,一点也不稠。“这能算液体皂吗?”徐冠巨自己也犯了嘀咕。没几天,师傅又上门了。徐冠巨在一旁看得真切。
一切过程他都对上了,可临出成品的那一刻,只见师傅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约有一勺量的白色晶体粉末抖了进去……顷刻间,液体皂变得又浓又稠。“这勺白粉是什么呢?”徐冠巨问师傅。师傅只说两个字:“保密。”
趁着购买原料和治病的当口,徐冠巨和父亲跑南京、走上海,到处打听这勺白粉是啥东西。
直到有一天,杭州一位技术员提出拿2000元来“解密”后,他才知道这不过是一勺普普通通的盐。而这一代价更使徐冠巨深深懂得,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农民要改变命运,一定要掌握科技。他要奋斗,他认定:必定有大事情等着自己去做!
然而,奋斗谈何容易!虚弱的身体,简陋的设备,沉重的家庭负担……一切像大山一样压在徐冠巨身上。但是他没有退缩,没有消沉,而是沉住气继续干下去。一年多的拼搏,徐冠巨终于在几位被他精神所感动的专家指导下,叩开了有机化学的大门。1988年,他一连研制出10个新品种,办起了像样的家庭化工厂,当年创下15万元利税,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盖起了厂房。1990年4月起,他全力攻国内纺织品去油难关,经过上千次试验后,终于开发出特效去油液。这种被命名为“901特效去油灵”的科研新产品,不仅获得了国际博览会金奖,还使企业在1991年投产的一年里获利近百万。传化公司从此在乡土间崛起。
(2)道出一条用人“真经”
应该说,传化集团的起步和发展并不早,但后劲十足,在短短几年里迅速赶超了许多发展早的企业,成为浙江私营企业名副其实的领头雁,其中确有不少“真经”。
作为一家私营企业,传化集团却看不出多少“家天下”的味道。公司的500多名员工中,有25%拥有大专以上专业技术学历,称得上人才济济。公司向全国招收的近百名大学毕业生已有20多人统揽了集团的中上层领导岗位。相形之下,徐冠巨一家除了父子三人负责日常管理外,其它亲属大多在公司基层工作。年过60的徐传化几乎天天在外面跑供销,年年是传化公司的优秀销售员;老伴还在种着承包田,每年养几十头猪。身为集团总裁的徐冠巨告诉记者,打破家族化的桎梏,走向社会化的新末地,是传化公司发生巨变的“核能”。
徐冠巨认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家庭内部的小圈子里,企业就不可能有生存力和竞争力。传化公司要发展,必须抛弃“近亲繁殖”,把企业办成“广纳社会精英、广泛参与竞争”的社会化企业。从80年代末开始,传化公司铸成了一整套既保留私营企业运转灵活、产权清晰的特点,又激发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任人惟贤的崭新机制。用徐冠巨的话业说,就是“用人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分配透明化”。正是靠了这一机制,传化公司在9年时间里从一家家庭作坊蜕变为一个现代化高科技科技集团,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5家化工公司开展了技术合作,还在辽宁、广东等地开设了企业。日本的某家公司是国际上著名的化工助剂生产企业,这家公司在中国几经考察,最后选定了传化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其理由就是传化集团的科技与市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私营企业强调主人翁意识,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传化集团,人们看到无论是普通工人,还是专家教授,对公司的感情相当深。徐冠巨认为,传化公司里没有亲疏之分,更无内外之别,惟一的尺度就是贡献大小。他明确表示,自己办企业如果是为了赚钱,早可以坐享其成,根本不用再创业了。“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才需要不断奋斗、不断创业。”建立事业共同体,是传化集团凝聚力之所在。集团的20多名中上层干部原来都是应招进厂的大学生,他们和其它大学生一样,一进企业全部在一线当工人。后来由于成绩突出,公司就陆续把他们提拔了上来。公司还专门设有学术委员会,重奖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传化集团求贤若渴,专门投资数百万元建造了人才楼。有不少大学生是在已经拿到进大城市、大单位的“绿卡”后重新选择传化集团的。
在不少人眼里,私营老板就是靠发红包来刺激工人的。可在传化集团,根本没有“红包”。
奖金高低,工资多少,全部公开。徐冠巨说这是在分配上实行“玻璃饭碗”制的结果。他认为,“玻璃饭碗”具有易碎和透明两大特性,目的在于增强员工的危机感。科研人员在公司比例较高,待遇也较好,但他们的责任也大。一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新产品开发后,科研人员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而如果这项新产品在推广中市场广阔,还可以从销售金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如果没有市场前途,收入就很低。结果,一年下来,科研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高达20倍,而且人人皆知。正是在这种机制下,传化集团的科技人员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下工厂、去商场搞调查,使新产品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连日本专家也深为佩服。
(3)营造一种持久的发展生机传化集团从2000元起家,发展到拥有亿元资产的省级集团,徐家父子却依然俭朴如初、平易近人,保持着中国传统农民的本色。村里人评价徐家是“财大气不粗”。而徐冠巨认为,私营企业更要关注“健康”。传化集团之所以有今天,在于严格自律,坚持走大路,不走歪门邪道,不走“钢丝绳”。
徐冠巨认为,目前民营企业有三种状况,一种是有病的,他们经营管理不善,就变着法子捞钱,甚至搞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当然,这样的企业目前越来越少了,因为市场“游戏规则”。开始完备,它们混不下去了。第二种处于“亚健康”状态,说有病倒也没病,工人在上班,机器在运转,利润也有一点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主“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胸无大志,企业多少年一个样,这种企业为数不少。第三种就是持续发展的企业,它们除了在体制、经营、科技等方面有优势外,更重要的是注重企业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练就了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保障。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健康的,传化集团正在向这方面迈进。
健康的人首先要有健康的脑袋,同样,“健康”的企业必须要有“健康”的企业家。徐冠巨说,作为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经营素质,最基本的一条是:社会反对的事,你就不要去做。企业发展了,企业家有钱了,不能看不起普通人,不能为富不仁,更不能忘乎所以、胡来一气。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素质高低的基本要求。在传化集团,人们看不到扎堆打牌、闲聊等情形,传化人也基本没有出现过赌博问题。公司有一条严格的规定:只要你是传化员工,无论上下班,绝对不准搞赌博;如有发现,不论金额大小,立即除名。徐冠巨认为,赌博容易滋长人的不健康赚钱心理,不仅对家庭和社会有害,对企业发展也不利,因为正规的现代化企业不能靠“赌徒”支撑。
对于企业赚钱,徐冠巨提出要讲个心安理得。他认为,如果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经营者的行为就会有偏差;而如果把办企业当作一项事业,站得高一点,就会发现更高、更远的目标。
这一点,在传化集团的日常管理中体现得很充分。比如,传化集团在经营上有条规矩:不赚“黑心钱”,不搞“一锤子”买卖。传化集团与人家做生意,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赚多少,而是对方能赚多少,然后再看看对自己合不合算;“如果光算计人家,甚至坑人家一把,谁会与你合作?那是一种自杀行为,害了人,也断了自己的后路。”徐冠巨这样说。
徐冠巨的目光是远大的。在他心目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经过努力,把传化集团办成国际一流的日用化工企业。1998年初,投资7000多万元,浙江省最大的洗衣粉项目在传化集团新区投产,其设备和工艺水平均居国内首位。徐冠巨说,“私营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中的缓冲期,快速发展壮大,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民族工业中一支实力雄厚的生力军。”
2.由打工仔成为职业经理人
何恩培,这位实达铭泰科技的创始人、掌门人,颇具传奇色彩,从打工仔,一跃为知名公司的领头羊,其中的艰辛与努力只有他心里最清楚。
(1)初出茅庐何恩培,是四川大竹县人,念完小学后举家迁往山西大同。与丘陵起伏的故乡山区不同的是,大同高原显示出一种坦荡,那里是一个黑色煤的世界,仿佛永远都在燃烧。南方的灵秀与北方的粗犷给了他某种启示,但性格的形成更缘于他是家庭的长子,自小隐约地认识到了包容与责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