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之美,寓在醉态之中。《明皇杂录》中谈到:唐明皇登沉香殿,召见杨贵妃,贵妃此时正酒醉未醒,恐醉颜不宜拜见,明皇笑道“岂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海棠花体现的是一种柔美,这正是《红楼梦》为什么多处取意海棠的原因,如“海棠社”、“怡红院”等都与海棠花有关。
最美的是垂丝海棠和西府海棠,繁花下垂,色韵艳美,常被喻为美人。清代张氏作西府海棠诗,有云:“似笑如颦百媚生,临风映日态轻盈。西施舞罢添朝倦,妃子扶来带宿醒,开处自堪夸绝世,落时谁不羡倾城。虽然一种天香少,子美无诗亦寡情。”确实,面对如此艳美的海棠花,诗圣杜甫却没有作过一首咏海棠的诗。原来他的母亲名字就是叫“海棠”,所以他不作海棠诗,也出自对海棠的敬重。
由于海棠花实在是太美了,于是就产生了西太后独占西府海棠的故事。西府海棠,在晋代的时候,以西府地方的最为著名,于是就以西府命名。至清代,最负盛名的则是北京西直门外的极乐寺。后来慈禧太后知道了,就把那里的西府海棠移植到颐和园乐寿堂。如今,观赏颐和园的西府海棠依然是阳春三月的一大胜景,然而赏花者不同了,不再是帝王,而是广大的民众。
芬芳窈窕郁金香郁金香,又称洋荷花。
郁金香花形有杯、碗、卵、球形,也有似百合、重瓣芍药等形态。花色丰富,有红、橙、黄、紫、黑、白等。
一谈起郁金香,人们总认为这是一种洋花,是近些年来才引进我国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西方人特别喜爱郁金香,特别是荷兰更是以栽种、出口郁金香而闻名世界,并把它视为国宝。然而,我国栽种郁金香也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年前的晋代,郁金香就已传入我国,并已有对郁金香的颂赋。赋云:“伊此奇草,名曰郁金。越自殊域,厥珍来寻。芳香酷烈,悦目欣心。明德惟馨,淑人是钦。窈窕妃媛,永垂名实,旷世勿沉。
”在唐代,郁金香也作为殊域的珍品入朝。据唐书记载:“太宗时,伽毗国献郁金香。”郁金香,古代的胡人称之为“马巾”而西方称之为“头巾”,原来此花本产于土耳其等国。在伊朗,郁金香则被视为“国花”,当地人把它形容成美丽的“头巾”,于是随着郁金香传入西方,“头巾”的名称也就传开去了。
盛产郁金香的荷兰,有这样一个关于它的美丽的传说:在一个小城镇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当时被三个骑士看上了,三个骑士各自向少女献上了传家之宝王冠、宝剑和金块。然而少女没有接受他们的爱,而向花神祈祷,要求把自己变成花神。于是,少女便变成了郁金香,王冠就成为带斑纹的花朵;叶子则是剑的变体;而金块则变成了球根。少女以此表明她的纯洁。
吐馥含芳紫罗兰紫罗兰,又称草紫罗兰、草桂花。
紫罗兰呈倒披针形。花色紫、淡红、淡黄、白等。花有4瓣,倒卵形,有微香,4~5月开花。
紫罗兰为近代引进的花卉,紫罗兰原产欧美各国,西方人对它特别喜爱,并有不少的传说。
相传司爱司美的维纳斯在与情人惜别的时候,流下了眼泪,泪水滴在地上,第二年就生长出一枝草本,并开出了艳丽的鲜花,这便是紫罗兰。
紫罗兰有情有爱,有香有美,笼罩着许多神秘的色彩。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它亦十分宠爱。爱得最深最切的要算是著名园艺家周瘦鹃了。他曾作三首抒情诗,题为《一生低首紫罗兰》。诗有云:“幽葩叶底常遮掩,不逞芳姿俗眼看。我爱此花最孤洁,一生低首紫罗兰。艳阳三月齐舒蕊,吐馥含芳却胜檀。我爱此花香静远,一生低首紫罗兰。开残篱菊秋将老,独殿群芳密密攒。我爱此花能耐冷,一生低首紫罗兰。”不仅如此,周瘦鹃并以20年的卖文积蓄。买下了种有一些紫罗兰的苏州小宅,定名为《紫兰小筑》,园中的石台为《紫罗兰台》。此外,他还将他的作品集取名为《紫兰芽》、《紫兰小谱》。连他编的杂志也称《紫罗兰》和《紫罗兰花片》等,真可谓爱之成癖。
为什么瘦鹃老人如此钟爱紫罗兰,《拈花集》道出了原委,他说:“自有一段往事,刻骨铭心,达40年之久,还是忘不了,只为她的西名是紫罗兰,我就把紫罗兰作为她的象征。”翠条石榴丹花耀石榴,又称安石榴、海石榴、丹若、榭榴、山刀叶、若榴等。
石榴花为萼筒钟状,肉质,5~7枚花瓣。色有红、白两种。果为球形,内含种子,颗粒甚多,状如人齿。种子透明含汁,便是食用部分。石榴品种很多,主要有白石榴、月季石榴、千瓣石榴、火石榴等。
石榴原产于伊朗。相传汉代的时候,由张骞通西域从“涂林安石国”带回,故名安石榴。
石榴为美木艳树。盛开时,绿叶翠条,丹花照耀。元代杨维贞云:“密幄千重碧,疏中一拶红。”关于石榴,曾有不少奇妙的传说。《宋史·五行志》有记载:绍兴年间,汉阳军有“插榴枝于石罅”的习惯,所插的榴枝,都是“秀茂成阴,岁有华实者”。原来,这与石榴能通灵性的传说有关:郡狱有诬告孝妇杀了婆母,那妇人在无论如何也说明不了的情况下,便与行刑者讲:“把插在头上的簪子放入石罅,如果能成为一枝石榴,就可以验证这是冤案。”于是,行刑者照着她的话办,果然插入的簪子生长出了石榴。
据郭橐驼《种树书》:“木犀接石榴花,开必红。”石榴果,以“清冰齿”比喻为佳味之实,人们都爱食之,在文人骚客的眼里便是一种“仙品”。杨万里《咏石榴》:“雾谷作房珠为骨,水晶为粒玉为浆。”由于石榴里颗粒繁多,所以自古以来被喻为“多子多孙”的象征。因此,石榴的身价也由此倍增。
在人们的心目中,石榴花已成为“热烈”、“光明”、“艳丽”、“英俊”的象征,石榴果成为“昌盛”、“丰硕”、“丰年”的象征。石榴花,石榴果都是理想的插花材料。
凤仙花开色最鲜凤仙花,又称海SX(B-4HT6“,5艹纳SX)HT、旱珍珠、小桃红、染指甲草、急性子、佛顶花、菊婢。
凤仙花茎有红白二色,叶长而尖似桃叶、有锯齿。桠间开花,色有红、紫、黄、白、碧及杂色。结实似樱桃,稍长,色如桃,生青熟黄,触之即自裂,皮卷如拳,包中有子弹出,故称急性子。
明代徐阶有诗云:”金凤花开色最鲜,佳人染得指头丹。“古时候,妇女取凤仙花,伴白矾捣烂,先以蒜擦指甲,再以花敷叶包裹,次日鲜红可爱,数月不退。元代的女词人陆HT5,7王KG-3秀HT卿并由此发出奇想:把染红的指甲,看成是镶嵌了颗颗相思豆,于是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词:”绛点轻濡笼翠袖,数颗相思豆。晓起试新装,画到眉弯,红雨春山逗。“凤仙花具有凤凰那样绚丽的色彩,明代有词云:”秋花姝丽,是虞庭集毳,烂霞开。“虞庭集毳”,即是在虞舜作《箫韵》乐曲,演奏时鸟兽都欢舞起来,当演奏到第九次的时候,凤凰也来了,带领众鸟兽一起起舞。华丽的鸟兽羽毛,飞扬在虞庭,象征了虞舜时代的吉祥如意。这首词,正是歌颂了凤仙花的美好。
鸡冠花立似晨鸡鸡冠花,又称鸡冠头、鸡公花、红鸡冠、波罗奢花、后庭花、洗手花。
鸡冠花,叶似卵圆状披针形,有绿、黄绿、深红等色。花似鸡冠,故名。花色有紫、红、紫红、黄、白等。有两色相间的称“鸳鸯鸡冠”;花冠多头的称“扫帚鸡冠”矮的称“寿星鸡冠”。
鸡冠花,原产于印度,据记载隋唐时期传入中国,宋代便盛行起来,并成为宫庭中的名贵花卉。据《花史》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时,有一天永乐皇帝上朝,大学士解缙受命赋鸡冠诗,解缙即有诗云:“鸡冠本是胭脂染。”皇上突然从袖中取出白鸡冠花一枝,问解缙道,这枝花却是白色的,又该作怎样的理解此时,解缙泰然地将下三句巧答:“今日如何浅淡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载却满头霜。”皇上听了龙颜大开。
鸡冠花,又常用于祭祖。据《枫窗小牍》记载:“汴京谓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高冠红突兀,独立似晨鸡。”素有“闻鸡起舞”激励自身传统的中国人民,便从鸡冠花的英姿中获得“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启迪。
日本人民也十分喜爱鸡冠花,在他们的插花艺术中,鸡冠花经常被用作主体花材。
万斛香浓玉簪花玉簪,又称白萼、白鹤仙、季女、玉春棒、白玉簪。
玉簪,花为白色,未开时,形拟搔头簪,故名。花开时微绽,花蕊6出,形似管状漏斗形,皓丝垂须,黄擅缀心,清香袭人。
玉簪花的别名,与其形、色有关:“白萼”,像其色;“白鹤”,像其形;“季女”,像其卦。取名玉簪来自古老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曾为宠妃李夫人取玉簪搔,后人皆争相仿效,此花形如玉簪,便以玉簪命名。此外还有一个传说:西王母有一次宴请群仙,醉后,头发散乱,玉簪遗落人间,便化为玉簪花。由此,王安石写下了一首意境恢弘,内涵深远的诗篇:“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万斛浓香山麝馥,随风吹落到君家。”此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熏陶,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竭力革除弊政,推行新法,造福广大人民的政治抱负。
玉簪花以幽芳袭人而称著,这也是古今诗人歌颂的缘由。如金代元好问有句云:“碧筵古铜壶,一宝香四周。”又如元代赵雍有句云:“淡然相对玉簪香。”玉簪花又以色泽洁白冷寒称贵,以雪魄冰姿俗不侵而受到世人的珍爱。金代元好问也有这方面的赞词:“冰姿出新沐,娟娟倚清秋。”又见元代刘因的诗云:“花中冰雪避秋阳。”玉簪花的香气袭人,超绝尘俗,冰姿洁白,正体现了它的花语内涵。
晔贞萱草始忘忧萱草,又称忘忧、疗愁、谖草、宜易、母萱、丹棘、鹿剑、金台。
萱草花为柑红色,无香味,6~7月间开放。
萱草,是我国古老的栽种花卉。《诗经·卫风》中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所谓忧思不能自遗,故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萱草称忘忧,见《古今注》:“欲忘人之忧,则赠丹棘。丹棘一名忘忧,故也。”萱草称谖草,见《尔雅》:“谖,训忘也,故古用谖草字。”萱草又称宜男,见《风土记》:“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这便是古人为什么喜欢萱草的原因。
萱草,还称为母草,于是它便成为父母的象征。《幼学琼林》说,父母俱成,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萱草在古代便是珍贵的馈赠礼品。《清异录》有载:“孟昶时,每腊日,内宫各献罗体圈金树子,梁守珍献忘忧花,缕金于花上,曰独立仙。”古人歌颂萱草的作品很多,其中魏曹植的《宜男花颂》便是对萱草品貌颂扬的典型佳作。颂云:“草兮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华,光采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乐,好合琴瑟,固作螽斯,惟物孔臧,福寿太姒,永世克昌。”萱花还可以食用,用萱花制成的干菜,即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黄花菜,亦称金针菜。然而食用的萱花都是取单瓣的,《种植书》有云:“萱草有三种,单瓣者可以食用,千瓣者食之杀人,惟色如蜜者,香清叶嫩,可充高斋清供,又可蔬食,不可不多种也。”孙中山先生情钟萱花,称之为“素食之良者”。
古人所谓的萱花有益于人们的作用,倒并不是凭空得来的,用现代科学手段制成的萱花药剂确实对人体有益,其助眠作用效率达90%左右,对治疗脱发和美容都有显效。
从萱草的别名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吉祥故事,便是萱花最确切的花语。
风姿清雅栀子花栀子花,又称黄栀子、山栀、白蟾花、黄枝。
栀子花为白色、6瓣,因花瓣似古代的盛酒器皿,故名栀子花。
栀子花枝叶茂密,花色清素,香味浓郁,风姿清雅。栀子花与白兰花、茉莉花被称为“香花三绝”、“盛夏三白”。它生长在蔽荫处,从不招摇它的身姿,盛夏酷暑,人们在林荫中散步时,它给人以扑鼻的幽香。栀子花盛放在室内,不仅能使环境增添许多的逸趣,而且能使满室芳香,产生夏日里却能见到“香处盈盈雪色装”的景象。
栀子花被列为“禅客”。原来有人把栀子花误为由印度佛国传来的,陈谆还有诗云:“知是异方天竺种,能来诗社搅新肠。”这就是称它为禅客的原因。栀子花实际上原产我国。17世纪引入欧洲,19世纪初又传入美国。然而,称之为禅客倒是确切不过的,栀子花不斗艳争妍,不邀宠望幸,而是素洁恬淡,脱俗超尘,所以别具仙风佛骨,正是这个“禅”字点出了它的秉性。
由于栀子花幽香袭人,所以室内清供可以代替焚香。供养栀子花可用水,所以有水栀子之称,见于宋代陆放翁的诗句:“清芬六出水栀子。”茉莉清香压九秋茉莉,又称抹厉、没利、末利、末丽、抹丽、玉麝。
茉莉花6~10月开花,白色,10余瓣,香味浓厚。
茉莉花原产于波斯,后移栽于我国的南海,然后逐渐流传开去。苏东坡谪儋耳时,便见到海南的黎族竞簪茉莉,含槟榔的情景,故有诗云:“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朝登颊醉槟榔。”因为茉莉花经常被用作簪饰髻,所以佛书中称它为曼华。
茉莉花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与“橘北植柑”不同,它不随水土的变化而变化,始终芬芳如旧,故而我国各地已普遍种植。妇人特别喜爱此花,用彩丝穿花心作为首饰,这种戴花的方式不仅古代流行,至今依然不衰。
茉莉花花色清淡,品格高雅,被喻为“玉肌翠袖”。宋代郑刚中诗咏:“素英吐处只如玉,清思率人全似梅。”赵福元也有云:“刻玉雕琼作小葩,清姿原不受铅华。”茉莉花香四溢,素有“人间第一香”的美誉。古代诗人江奎称之为:“虽无艳态能惊目,幸有清香压九秋,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搔头。”除佩戴传播芳香之外,茉莉花还应用于食品,影响最大的是窨茶。茶叶中的香片就是用茉莉花窨制而成的。此外,用茉莉花还可以浸酒。据《快雪堂漫录》记载,将茉莉花悬于酒瓶中封存,数日后即能得到清芬沁脾的茉莉香酒。
朝荣夕衰木槿花木槿花,又称朱槿、篱障花、榇、日及、朝菌、赤槿、荆条、面花、王蒸、朝开暮落花。
木槿花大,钟形,花色有白、红、紫等。花期长,于5~10月之间。木槿花原产我国。
木槿花在古代已作栽种花木。《诗经·郑风》已把木槿比喻为美丽的女子,句云:“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秀美,正是木槿古老的花语。
木槿花朝开暮落,不断更新。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曰槿曰舜,犹仅荣一瞬。”古代人常以木槿比作红颜,木槿易落,红颜易衰,意在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木槿花的朝荣夕衰,也象征事物总是不断地变化。汉代的东方朔与公孙弘借马车的信中曾这样说道:“木槿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也。”即不要因一时的贫困而失望,对未来应始终充满信心。
木槿花又以不自媚、不争妍而传为美德。元代舒由3页《白槿花》云:“素质不自媚,开花向秋前,淡然超群芳,不与春争妍。”木槿花所以被人们广泛地种植,还因为在古代它是生活的必需品。木槿花含有肥皂草甙,具有去污的作用。将木槿叶捣成汁以后洗发。每年七巧之日时,用木槿汁洗发已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代多植木槿作为篱障,花与枝两用,又构成一幅乡间美景:“篱疏从绿槿”(皮日休),“花绕槿篱花”(龚HT5,7王KG-3秀HT),“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照夕阳愁”(窦巩)。
许多国家也都喜爱木槿花,有的把它视作奉献的象征,最突出的是太平洋岛国斐济。那里的首都苏瓦市在每年的8月,要举行一次旨在为慈善机构筹集资金的木槿节。木槿节为期一周,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活动,其中还有评选木槿皇后的活动。
紫薇烂漫半年花紫薇,又称满堂红、百日花、怕痒花、猴刺脱、猴郎达、痒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