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054

第54章 地中海分裂(5) 为何而争端

看来东西部教会之间似乎有重归于好的可能,但是恰巧这时候,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又出现了。四年前他投向罗马的怀抱直接刺激佛提乌对西部教会开火,而这次,鲍里斯表示了悔改,希望再次回到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怀抱中。经过一番讨论,拜占庭皇帝和伊格纳修同意接受保加利亚的回归,这又引起了罗马方面的强烈不满。教皇约翰八世不惜以决裂的口吻要挟伊格纳修交出保加利亚,但是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从此以后,保加利亚再也没有在信仰归属上变卦,但是东西部教会间脆弱的和气却被其轻轻松松的挑破了。

不过伊格纳修和佛提乌之间的个人恩怨却得到了化解,两人和好了。佛提乌也逐渐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担任皇子的老师,在877年伊格纳修去世后,他再度回到牧首的位置上。

此时的罗马正面临着阿拉伯海军的威胁,约翰八世甚至一度逃跑到法兰西以躲避危险,但是分家后的查理曼帝国里,几位国王们只对刚分得的地盘情有独钟,对教皇国的安危根本就不放在心上。约翰八世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拜占庭,而首先是要必须去和他最不想面对的同级别对手——佛提乌,较量一番。

约翰八世主动提议:可以承认佛提乌牧首的合法性,但是要求其在主教级别的会议上公开忏悔自己过去的罪过,还有,就是交出保加利亚。教皇的特使来到拜占庭,然而这次派来的人,比当年尼古拉一世的使者更离谱。在879年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会议上,佛提乌竟然再度巧舌如簧的说服了他们。最后,在没有任何认错的条件下,佛提乌就获得了罗马教会特使的完全承认,约翰八世只能怪自己有眼无珠。

不过佛提乌也没有在牧首这个位置上善始善终,事实证明,他比约翰八世还不懂得如何察人。886年,曾经是他学生的利奥六世继位为皇帝后,随即便将佛提乌免去牧首职位,安排自己年仅16岁的弟弟顶替了他的位置,真是“伴君如伴虎”。已经76岁的佛提乌拖着一把老骨头和悲凉的心态,隐居在一座修道院中,几年后便离开了人世。

其实东西部教会都不是希望彼此决裂的干干净净才好,不少有识之士还是力争避免东西方的敌对,但是分裂的道路已经开通,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为了自己一方可以独享尊贵地位,之间的争吵和辩论自然是少不了的。

双方在教义思想上差异不大,基本上都严格的遵循了公元325年《尼西亚信经》的指导原则。而在宗教生活方式的一些差异,应该是源于东西部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东部教会允许教士结婚,蓄须,而西部则完全相反;东部在圣餐礼中使用发酵饼,而西部使用无酵饼。这些与信仰几乎毫不相干的细枝末节,也成为东西部教会互相敌视攻击的把柄,而还有一个更典型的焦点就是关于“和子句”的激烈论辩。

君士坦丁大帝钦定的《尼西亚信经》中有关于圣灵的规范用语,《信经》中这样写道:“圣灵,主,生命的给予者,它从圣父出,与圣父、圣子同受崇拜,同受称颂。”这一规范在东部教会被一贯的坚持着,而西部教会却在其中加入了“和圣子”三个字,因此信经就被读作:“它从圣父和圣子出……”这就是所谓的“和子句”。但是这个引起东西方巨大争议的“和子句”其实并非是罗马教会刻意加上去的,而且这几个字最初产生在哪个人的口中,也已经无从寻觅。

它可能最早在6世纪的时候产生在西班牙的教会中,并缓慢传播到法兰西,并最终灌输进了查理曼大帝的耳朵。查理曼乃一代帝王,而非精通学术的神学家,出于好奇,以及对于“三位一体”概念的个人理解,查理曼认可了“和子句”,并在794年法兰克福会议上被正式采用。而且也正是查理曼的御用学者首先以“和子句”为理论武器攻击东部教会为异端,而直到此时,“和子句”也还没有获得罗马教皇的半点认同。

但是教皇利奥三世(非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此时与查理曼正处在甜蜜的蜜月期里,正琢磨着如何用一顶皇冠将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笼络在罗马的信仰之下,因此教皇不可能对“和子句”表示明确的反对。

在这一目的达成之后,利奥三世甚至开始狐疑起来,近五百年之前的《尼西亚信经》究竟写了哪些神圣的文字呢?他仔细的查看了存放在圣彼得大教堂中和刻在银匾上的尼西亚信经,的确没有发现“和圣子”这几个字。小心翼翼的利奥三世终其一生也没有把“和子句”写进罗马教会的官方文件中,幸运的是查理曼大帝似乎没有对此有何不满,在他看来,这无关大局。

西欧的学者们和拜占庭皇帝的御用文人为此而展开的唇枪舌剑,已经暗藏着一股政治角力,而罗马教会竟一度充当了一个调停者的尴尬角色。查理曼之后的奥托大帝,以及再往后的日耳曼各个皇帝,都还一贯坚持着“和子句”的理论,因为这一传统是他们共同的崇拜者——查理曼大帝钦定的。

直到11世纪初,罗马教会深知木已成舟,与其虚伪别扭的搪塞,莫不如大方的承认吧,毕竟神圣罗马帝国才是自己最有必要依赖的力量。而这时,东西部教会关于“和子句”的争论虽然早已口干舌燥,但是他们之间最终的决裂,已经近在咫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