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224

第224章 传教士东来(5) 新的王朝

1644年,这个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年份,很快就到来了。

汤若望和崇祯皇帝一样,没有随那些惜命的王族逃往南方。3月份,李自成大军攻城,德国传教士眼看着失魂落魄的皇帝骑在马上奔逃而过,此时他已无一兵一卒。很快,崇祯皇帝渐渐冰凉的身体悬吊在皇宫北面的土山之上。面对农民起义军在京城的劫掠,汤若望手握一把东瀛武士刀,站在住所的厅堂中,他高大的身材和威武的大胡子吓退了那些散兵游勇。很快,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撤离北京,汤若望“有幸”在一年内两度亲历了东方式的改朝换代。

中国的政权,再度被掌握在最具活力的人手中,汤若望很快便意识到,这个国家的统治者绝非只在服饰和发型上,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威严的多尔衮,还是年轻的顺治,身上都具有一种勃勃朝气,甚至还能体会到一种谦逊的姿态。多尔衮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主掌大清朝的历法,顺治更是以长辈来对待这位西方传教士,称其为“玛法”,满语中与“祖父”同意,还特批他可免除叩拜之礼。在京城20余年,汤若望未见大明皇帝一面,而如今却快要成为大清皇帝的座上宾了。

顺治的少年时代,几乎是在汤若望的陪伴下度过,年轻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向“玛法”请教,耶稣会士的渊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令顺治对其很是佩服。在紫禁城的满朝文武面前,汤若望是顺治皇帝最信赖的顾问,甚至经常在晚间招其入宫,畅聊到深夜。更不可思议的是,顺治还经常造访汤若望的住处,命随从在门外等候,他则盘腿坐在床上与自己的“玛法”畅谈。1658年,汤若望官升正一品,这是满朝汉人官员所无法企及的高位。自此这位西方人的官帽上装饰着红色顶戴,官服的正面刺绣着一只展翅金鹤,这一定是利玛窦生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汤若望心里很清楚,这是天主教信仰在中国接近无限成功的时刻,只要这个年轻皇帝率先皈依,他无疑将为天主教会赢得一块相当于欧洲规模的信徒和土地。

但是,他的愿望落空了,顺治在一天天的长大,这个年轻人体内越来越旺盛的荷尔蒙使他开始沉湎于女色,而天主教信仰一夫一妻制的戒律是他无法接受的。尽管对自己学识渊博的“玛法”依然尊敬,但顺治意识到,皇宫中那些阴阳怪气的太监们,更能使其无所顾忌的享受帝王生活。受董鄂妃的影响,顺治开始着迷于佛教,随后,痛失爱妃的不幸,也摧毁了他的健康。

1660年,顺治在写给汤若望的一张便条里,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一丝绝望,“经过你的努力,你的信仰和天文学已经很有影响了,请不要把我的喜怒无常放在心上,继续为大清帝国奉献你的才学吧,请把这些话保存在心里。”半年后,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年仅22岁。

皇帝在弥留之际,汤若望前去探视,并为争取其皈依天主而做最后努力,顺治表示,在自己痊愈之前不想讨论此事,他现在唯一关心的是由谁来继任皇位。汤若望建议立第三子玄烨,因为这个孩子生过天花,并已痊愈,这表明他在以后将不会为这种致命疾病所侵袭。顺治死后,7岁的玄烨登基,帝号康熙,汤若望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为大清帝国遴选出一位最伟大的皇帝。

在明清两朝过渡时期里,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获得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皈依的教徒数量急剧攀升至十万以上。但是顺治死后,康熙年幼,大清政权被掌握在鳌拜手中,他见天主教在各地信徒陡增,恐成日后大患,于是开始发难。1664年,大学士杨光先向礼部上奏,指控汤若望等传教士错改历法,秘密测绘各方地图,以及妖言惑众。此时74岁高龄的汤若望备受病痛折磨,已不能张口说话,但还是被剥夺一切官职,与自己的助手们一道被打入天牢。

因为预计将有一次日食发生,鳌拜命汉人、穆斯林和传教士三方学者预测其准确的时间,以判定究竟谁掌握的天文历法最为准确。健康堪忧的汤若望在狱中协助南怀仁计算,提出日食将于当天午后三时发生,结果,传教士的计算分毫不差,最为准确。但是他们的学识抵抗不过专政,在鳌拜的授意下,传教士被判凌迟处死。恰在此时,北京发生了地震,一些同情传教士的学者们声称这是上天的发怒,顺治皇帝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也出面干预,指责鳌拜不得伤害前皇的衷心朋友。汤若望的五位钦天监学者已被处死,但是四名耶稣会士被释放了。

一年后,汤若望在北京病逝,被安葬在利玛窦的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