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223

第223章 传教士东来(4) 明末危局

利玛窦之后,耶稣会的传教活动遭受挫折。

此时的大明王朝政局已经紧张的令人窒息,以“东林党”为核心的文士们希望朝廷祛除弊端,但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集团却顽固的把持着朝纲,与中国文人关系密切的传教士难免不受其牵连。天主教徒的宗教活动和集会引起了保皇人士的怀疑,在中国的历史中,这种举动往往意味着危险。从黄巾到黄巢,从五斗米到白莲教,这里的历次农民起义,基本上都要套用宗教的外衣。一些耶稣会传教士被地方官员抓捕、审讯、严刑侍候,一些传教士索性躲在他们家中避险。多亏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三位天主教高官的保护,“南京教案”才得以平息,三人也被称为“明末中国天主教三柱石”。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的天主教也遭受毁灭性打击。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重新统一了日本,认为已经颇具规模的天主教徒成为王权的潜在威胁,于是下令全日本禁教。所有的教堂被夷为平地,传教士被处死或驱逐,不愿改变信仰的本土教徒,大多选择了殉道。以信仰杀人的方式,其残酷程度比欧洲的宗教审判有过之而无不及,火刑、斩首、绞刑、活埋不胜枚举,甚至连孩子也在母亲的怀抱中被活活烧死,只因她们是天主教徒。1633年,德川幕府索性闭关锁国,杜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天主教在日本也几乎绝迹。东西方的差异,是深刻并难以改变的。

在这样的严厉形势下,1622年,德国传教士亚当斯.绍尔来到中国,他的中文名字叫做——汤若望。他能力很强,也很幸运,并能把握时机,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被汤若望成功预测,因此声名鹊起。徐光启推举他进京修改大明历法,自此混迹于朝廷。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危如累卵,“东林党”的文士们被魏忠贤残酷处死,山海关外的后金大军一点点的向北京方向蚕食。无奈之下,明军启用西洋的“红夷大炮”来扭转战局,并一度炸死了努尔哈赤。不过李自成的农民军也开始流动于中原大地,王朝内外交困。崇祯皇帝登基后,急欲挽救王朝危局,他赐死魏忠贤,但却听信谗言,枉杀了抗金名将袁崇焕。

崇祯命汤若望在京城督造西洋火器,因为火炮自澳门运往北京很费时日,但尽管握有这一战场利器,大明王朝的末日也为期不远了。因获得皇帝的器重,汤若望在北京的传教较为顺利,甚至连皇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也出现了皈依者。崇祯对天主教也逐渐萌生好感,这可能与他彷徨无助的心境有很大关系,他经常端详着传教士进献来的圣画,并指着其中的圣子对皇后说:“他比我们所敬畏的古代圣贤更伟大。”汤若望评价崇祯“很有天分,但却非常不幸。”尽管他也一直没有机会一睹龙颜,但假以时日,崇祯或许会给出一个令他十分欣慰的答复。

但是,这个王朝的时日,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