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222

第222章 传教士东来(3) 北京,北京

利玛窦开始寻找机会离开这里,因为他的目标是大明王朝的权利中枢——北京。

但是他清楚,一个西方人游走在中国内地,是充满危险的,只有得到相关特权的庇护,才能去纵穿这条相当于从马德里到柏林的旅程。这位满嘴中国话的意大利传教士越来越感觉到,利用好中国官员的裙带关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任何一个在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能在京城里攀援上自己的靠山,利玛窦坚信,只要自己继续做好自己的角色,广泛结交官场,北京之路总有一天会畅通无阻,他在等待这样的机会。

1598年盛夏的一天,一位客人来访,此人名叫王弘海,曾官至南京的礼部尚书,后遭官场阴谋而请辞。返回广东老家时曾与利玛窦有过接触,对传教士的天文学造诣很是欣赏。现在他官复原职了,因此想举荐利玛窦前往北京面见天子,如若能获得皇帝的首肯,那岂不是也为自己的仕途增加一份筹码。这就是中国的官场游戏规则,利玛窦早已清楚,所以他才广种薄收,说不准谁就可以一鸣惊人,给予他最有价值的提携。

但是利玛窦的第一次北京之行非常不顺利,王弘海的奏折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利玛窦也更加真切的看到了大明王朝糟糕透顶的政治局势,在万历这个昏君治下的京城,皇宫里的太监们沆瀣一气,把持朝纲,文武百官的建言很难被传达到皇帝的耳朵里。此时利玛窦也陷入经济困顿之中,他十几年来的开销主要依靠澳门的葡萄牙商人提供,偶尔也会获得中国官场人士的资助。但是在陌生的北京,澳门的汇票兑不出银钱,又没有可靠的关系网,无奈之下,他只得选择离开。利玛窦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愤懑的写道:“北京就像巴比伦一样混乱,充满了罪恶,没有正义,也没有救赎的希望。”

接下来的几年,利玛窦生活在南京,对北京的失望并没有使他消沉,中国几千年来奇特的政治,他无法改变,只有接受。中国的文士在官场失意时,可以寄情于山水之间,但是利玛窦还做不到这一点,他在骨子里还是一个执着的传教士,只有继续等待机会。

1600年,在地方官员的帮助下,利玛窦再次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为了博得龙颜一悦,他特地准备了觐见皇帝的礼物:几幅圣母与基督的画像,一本天主教祈祷书,和一个十字架形状的圣物箱,这些物品对于天主教徒来说都具有无比神圣的意义。但是他很怀疑,皇帝能否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于是他又带上了两副玻璃三棱镜,一架铁弦琴和两座自鸣钟,这些讨巧的物件或许可以派上用场。

这次北京之行也是费尽了周折,船行至天津,便被朝中太监扣留,任何向皇帝进贡的行为,均躲不过这一关。衙役在利玛窦的行李中搜出了一副十字架,上面还钉着一个几乎赤身裸体,浑身鲜血的人形塑像。在对基督教没有任何接触的中国人眼中,这无疑是邪恶之物。利玛窦百口难辨,只得与这些掌握生杀大权的太监们拼命周旋。终于,皇帝的圣旨到了,他要看看那些进献给他的稀奇玩物,利玛窦得意再次进入北京。他被关押在驿馆中,现在决定他命运的只有那些进献给皇帝的礼物了。

万历皇帝对天主教圣物只有好奇,而对于三棱镜和自鸣钟,则煞是喜欢,在他的兴趣还没有消退之前,利玛窦起码是安全的。但是他想觐见中国皇帝的梦想,却难以穿越那层层的紫禁城宫墙。即便是自鸣钟停止了报时,令万历不悦,利玛窦也仅仅是被获准进入皇宫,培训几名小太监去维修。但是历时30年,终于站在大明王朝的天子脚下,他的外邦传教士身份没有引来杀身之祸,这也算成功了。

在京城的余下岁月中,利玛窦继续结交中国的文官阶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高官成为他互相尊重的朋友。在他的影响下,三人受洗入教,李之藻和杨廷筠还休掉小妾,遵行一夫一妻的原则。这些学富五车的有识之士,对利玛窦所掌握的西方科学萌发了兴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些西方科学知识被引入中国。虽然耶稣会传教士所学的天文学理论还没有吸收进哥白尼的“日心说”,但对于当时中国的历法而言,已经足够进步了。

1605年的一天,一位阅读过利玛窦著作的人,从中原的开封来到京城求见。通过接触,利玛窦惊奇的发现,这个长相很中国的人对《圣经.旧约》几乎了如指掌,但对耶稣和福音却全然不知。只有犹太人才会具有这种思想!事实上,的确有一些犹太人的后裔生活在开封城中,他们的祖先如何辗转来到中国,已经不得而知。利玛窦发现,这些犹太后裔虽然仍以《十诫》作为最高律法,但在生活方式上已经十分中国化了,也会在逢年过节摆上酒肉祭祀祖先,只不过杜绝猪肉而已。1500余年的流散历史中,犹太人寄篱在欧洲的不宽容之中,时刻遭受迫害和驱逐,这使得他们的上帝选民意识更加强烈。而在东方那种包容一切的文明结构里,犹太人只有渐渐被同化的命运。

通过与中国文士们的接触,利玛窦深深的意识到,在这个东方文明古国里,笔是最重要的武器,文字可以杀人,亦可引来杀身之祸。因此他呼吁传教士们务必要钻研中文,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利玛窦一度想利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这一思路过于超前,但几百年后的我们,几乎时刻都要依赖拼音,包括我此刻在电脑前输入这些汉字。1609年,利玛窦在致耶稣会总部的信中,建议“派遣最好学的天才传教士来中国,因为与我们打交道的文人们聪明又有学识。”

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去世,他58年的人生中,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除了容貌和灵魂,他已几乎就是一个中国人。也和绝大多数东方老百姓一样,利玛窦始终没有见到天子,但他应该满足,因为中国已经有2000多名天主教徒了,其中不少是文人。

李之藻上书万历皇帝,恳请赐予这位西方人一块墓地,万历可能念在自鸣钟的份上,答应了请求,利玛窦被葬在了现北京阜成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