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157

第157章 愤怒的“奶牛”(8) 马丁.路德的功绩

我们再回到马丁.路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开始后悔让路德从沃尔姆斯全身而退了,而这场信仰论争所导致的结局竟然如此深刻与广泛,也是其所料未及。

1529年,德意志北部的诸侯选择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会,他们被称为“抗议教派”或“誓反教派”,后被称为“新教”。德意志大量属于天主教会的地产、庄园和人口,被新教诸侯瓜分殆尽。激烈的信仰纷争使德意志的诸侯之间,帝侯之间,甚至皇帝和教皇之间都出现了难以弥合的矛盾。

查理五世下定决心,只有依靠武力来解决信仰上的差异了,“铲除异端邪说,以免他们生根推翻帝国权利,败坏社会秩序”。面对天主教咄咄逼人的架势,新教徒诸侯当仁不让,组成了“施马尔卡登联盟”,在战场上互相支援,抵抗天主教的武力进攻。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二十多年也没有产生决定性的结果,而日渐衰老的查理五世也感到力不从心,哈布斯堡家族通过政治联姻所遗留给他的庞大家业,已经非其能力所能驾驭。更何况,剿灭新教徒,则意味着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又复活了,在罗马、巴黎,和伦敦,那些潜在的对手们都不希望看到这个破烂的帝国有任何咸鱼翻身的机会。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政治较量上,查理五世都深感顾此失彼,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同盟。

1555年,新教联盟与查理五世签订了《奥格斯堡合约》,皇帝屈服于众多诸侯的压力,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并规定各诸侯辖区的人民必须接受该地区的宗教信仰。如果一个人非要坚持自己的信仰,那么只有迁移到可以允许这种信仰的地方去,这就是“教随国定”的原则。新教的地位终于获得了官方的认可,自此,铁板一块的西欧信仰格局被永久的打破了。

但是《奥格斯堡合约》并没有解决信仰纷争,德意志依然混乱,如同一盘乱棋。之后身心俱疲的查理五世选择放弃荣华,将帝国一分为二,分别让给弟弟和儿子,自己则孑然一身隐退到西班牙的修道院中,慢慢终老。

在这项合约签订前九年,马丁.路德病逝于他的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他29年前发出澎湃一击的地方,维滕堡卡斯托教堂,那块当年贴着他豪言壮语的教堂大门,毁于两百年之后的大火。而马丁.路德是否曾将那些论纲贴在上面,至今还备受怀疑,因为在他的著作中,从未提及过此事。但是《九十五条论纲》出自路德笔下,并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强大的天主教会面前,约翰.胡斯与马丁.路德,几乎以同样忠于《圣经》的话语回答责问,但是他们个人的结局却天壤之别,因为时代不同了。路德宗信仰在德意志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获得普遍支持,丹麦、瑞典和挪威几个国家相继追随了这一信仰。

翻开2009年版的世界地图册德国一页,在德意志文明历史中留下辉煌印记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在众多修道院、大教堂的环绕下,作为人名出现的,只有马丁.路德一个人赫然其中:艾斯勒本的路德出生地,维滕堡的路德故居以及他翻译德文《圣经》的瓦特堡,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永远的纪念和保护。

在德国辉煌的文化长河中,涌现出太多彪炳千古的文化巨擘和思想泰斗,歌德、黑格尔、贝多芬、马克思…….这些名字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目共睹,但是只有马丁.路德这个修道士出身的宗教改革第一人,获得了最为广泛的认可。因为显而易见,没有路德在十六世纪初的振臂高呼,使德意志在思想上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德国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化喷发就不可能出现。歌德和黑格尔,无不是在路德版的德文《圣经》熏染中成长起来的。

独步千古的马丁.路德,这头蛮猛的公牛,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撞开黑暗的牢笼,为德国开辟了一个星光璀璨的黎明。马丁.路德凭借其坚强的信念和宁折不屈的意志,将影响力超越德意志,甚至欧洲,甚至是那个疾呼“我有一个梦”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三百年后,十九世纪德国诗人亨利希.海涅写道:“马丁.路德不仅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最为德意志式的人物;在他的性格中,德国人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完完全全的统一在一起,因此他这个人也就代表了不可思议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