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154

第154章 愤怒的“奶牛”(5) 腓特烈瞒天过海

查理五世那著名的“哈布斯堡下巴”差点没掉下来,他震惊了,自己签署的通行证,怎么会带来这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顽固教士。

但他意识到,烧死一个教士,仅仅是毁灭了他的肉体,而天主教的天下,从来不缺少火刑的威慑。如果路德能够反悔自己的异端立场,应该是一个最为合理的结果。于是皇帝又耐心的给了路德两天的时间,以期待他能够忏悔自己的言行。可是两天过去了,年轻皇帝失去了耐心,他将一些重要的德意志诸侯召集过来,向他们说道:“一个教士要对抗千年以来的基督教传统,肯定是错误的事…..我不会再为路德做什么事了,他可以凭借安全通行证返回,但是我将把他作为声名狼藉的异端加以反对,他以后的安全我无意去保证,我也希望你们能够和我站在同一个立场上。”

大多数选帝侯接受了皇帝的意见,而萨克森的腓特烈三世心里却另有一副算盘。4月26日,路德启程离开沃尔姆斯,利奥十世特别下令尊重安全通行的承诺,但是安全通行证还有10天即将到期,过了期限,谁也无法保证其没有危险。

路德和几位随从骑马穿行在一片森林之中,没有人知道他们能否平安的返回维滕堡。

突然,一队人马拦住去路,不由分说的用斗篷遮住路德的脑袋,推上了另一匹马,就在随从们不知所措之际,这些人带着路德转瞬之间消失在莽莽密林中。这群人马在森林中翻山越岭,辗转数日,最后来到了一座隐藏在森林中的古堡。一个人将路德领到一间密室里,指了指摆在那里的一副盔甲:“脱下你的衣服,穿上这个,从今天开始,你是乔治骑士,必须要把头发和胡须留起来。”

路德现在才知道,原来是腓特烈三世派人“劫持”了自己,而那个在沃尔姆斯大出风头的马丁.路德,已经人间蒸发了。腓特烈不想得罪查理,也不想与利奥撕破脸,当然更不想失去路德,于是想出了这个半路绑架的计策,如果不这样,路德就有可能像胡斯一样,在火刑柱上蒸发了。

“这里是哪啊?”路德推开密室的窗户,眼前尽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这里叫做瓦特堡,距离路德的目的地维滕堡,还有150多公里呢。

人们以为路德被秘密处死了,除了腓特烈三世,没有人知道他在何处。路德在瓦特堡蛰伏了近一年时间,像威克利夫一样,这期间他将《圣经》翻译成了德文,这是德国文化史中的重要一页,德文《圣经》使更多的德国人可以直接阅读,不必要经过掌握拉丁文教士的转述。这本《圣经》还真正使德语从口语转变成规范的书面文字,滋养了后世德国文学和文化的繁荣。其实这份翻译的工作并不难,懂希腊文的德国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只有马丁.路德第一个这样做了。

腓特烈三世的侠肝义胆,当然有其自己的目的,作为对罗马教皇和帝国皇帝都心存不满的诸侯,腓特烈清楚,路德就是他手中一件锋利的武器。反之,路德也是心知肚明,具备像自己这种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的教士,如播种撒豆般遍布德意志各地。没有一个合适的政治靠山,自己恐怕早就跟胡斯一样,成为火刑柱上的一块焦状物了。

1522年,马丁.路德返回维滕堡,继续领导宗教改革。路德鼓励教士结婚,因为在《圣经》中找不到这种压抑人类本能的证据,于是萨克森的修道士和修女们纷纷还俗,谈婚论嫁。但是路德却迟迟没有娶妻,他说道:“不是我没有男人的情感,只是因罪恶的罗马教会判我为异端,我每天都准备去死。”

毗邻一个信奉天主教的诸侯领地内,一些修女们恳请路德帮助她们离开修道院。路德找来一位商人,将12桶鲱鱼运往那座修道院,并神不知鬼不觉的将12位修女隐藏腥臭在木桶中,帮助她们来到萨克森。路德许诺为这些修女找到婆家,但是最后一位叫做凯瑟琳的修女却无人问津,路德决定兑现诺言,于是娶她为妻,这一年马丁.路德已经42岁,妻子26岁。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平稳,并生育了六个儿女。之后,越来越多的德意志教士与修女选择离开修道院,投入婚姻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