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014

第14章 耶稣是谁?(4)受难

耶稣本可以选择逃亡,而且成功的几率足够高,但是耶稣似乎听到了父亲的召唤:克服凡人的困惑和胆怯,勇敢的完成使命。很快,犹太贵族的抓捕队伍来到了耶稣面前,犹大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计划,上前亲吻了被使徒们簇拥着的耶稣,基督被捕了。

法利赛祭司们完全可以用私刑处死耶稣,因为犹太教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对不虔诚的犹太人,族人可以用乱石将其打死。但是当时的犹太自治国,罗马任命的总督是最高行政长官,而耶稣又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的传道者,私刑处死可能会引起一些民众的非议和反抗。于是,大祭司该亚法率领众多法利赛人士,将耶稣带到罗马总督府,请求总督彼拉多审判耶稣,罪名是“妄图做犹太人的王”。

老谋深算的彼拉多犹豫了,面前这位仪表不俗,思绪沉静的犹太人,一向讲求法制的罗马统治者实在是难以找出致其于死地的理由来。但是彼拉多又不得不考虑犹太人各个阶层的关系平衡,这也是这位总督大人从罗马皇帝那里领受的最主要工作。

“你想要成为犹太人的王吗?”彼拉多问道,

“我为此而生……来到世间为真理作证。”这是耶稣的回答。

总督考虑之后,感觉应该给该亚法一个说法,于是令军士对耶稣执行鞭打,看看是否能满足法利赛阶层。耶稣的双手被捆绑在木桩上,由一组军士用各种皮鞭轮番对他进行鞭打,耶稣没有反抗,也没有求饶,默默的承受着残酷的鞭刑,很快,他的后背上布满了一道道血痕。彼拉多在血光四溅中一直注视着该亚法的反应,这位大祭司一脸的鄙视和不屑,恨不得某一鞭子下去,直接要了耶稣的小命,他才会甘心。该亚法的表情让彼拉多无法喊停,鞭刑只能继续,甚至动用了带有倒刺的皮鞭,一鞭下去,都将撕扯下一块皮肉。耶稣身体周围的地上已经溅满了鲜血,他已力不能持,皮开肉绽的背部被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与麻木压迫着,耶稣匍匐在地,依然沉默的忍受着钻心的疼痛。一句求饶,是彼拉多所等待的,也可能是该亚法所想要的,但是耶稣始终没有吐一个字出来。

直到最后,施刑的军士们打不动了,耶稣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几乎成了一个血人。粗暴的军士们缓过乏来,将一个荆棘编织的王冠戴在耶稣的头上,荆刺扎入皮肤,鲜血顺着耶稣的额头流淌下来。彼拉多将耶稣带到总督大殿前,因为今天是逾越节,罗马统治者为了安抚犹太民众,每年的这个日子,将要当众释放一名犹太囚犯。从大牢里提出了一名十恶不赦的抢劫犯站在耶稣身边,彼拉多征求在场的犹太人,释放哪一位囚犯?该亚法唆使犹太人齐呼释放抢劫犯,而要求释放耶稣的声音被淹没了。彼拉多无奈的摇摇头,看来耶稣只有一死才能维持犹太人的平衡了。《福音书》中记载了此刻彼拉多与犹太人的两句对话:

“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担吧!”

“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法利赛人回答道。

不料一语成谶,2000年来,犹太人背负着杀害基督的罪名,屡遭迫害。

十字架是古罗马一种残酷的死刑方式,将人的手掌和脚踝钉在十字木桩上,身体也摆出一个十字的姿态,任其在长时间的巨痛、失血和饥渴中死亡,最长者将忍受三天三夜的痛苦煎熬才断气。历史上最恐怖的十字架行刑是将斯巴达克思的六千名被俘角斗士,钉满了从卡普亚至罗马的大路两旁,绵延近200公里,这是耶稣出生前73年的史实。

浑身上下体无完肤的耶稣,头戴着荆冠,背起沉重的十字架,朝山顶走去。道路两旁,苦难的犹太人在围观,包括母亲玛莉亚,一些妇女甚至嚎啕大哭。仅剩一丝气力的耶稣,数次跌倒在地,期间一个陌生人帮助搀扶了他。至今,耶路撒冷还保存在耶稣的这段“苦路”,共分十四站,不同时代里,都有基督徒来到这里祈祷和缅怀。

两名强盗与耶稣一同受刑,这个过程,我们不叙述了,耶稣平静的承受生命中最后的磨难,直到他看着母亲玛莉亚,大声喊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十字架使命完成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刹那间,天地失色,风云激荡,飞沙走石漫天飞舞……似乎上帝真的感应到了。

一名患有眼疾的罗马士兵用铁矛戳入耶稣的肋下,一股血水溅出,淋在他的眼睛上,不久后就痊愈了,从此这根铁矛被称为“圣矛”。这是人之子耶稣死后的第一个神迹。有人用耶稣最后晚餐中用过的酒杯接下了他的血,从此这个杯子被称为“圣杯”,这是神子耶稣永恒的神圣所在。“圣矛”与“圣杯”,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始终下落不明,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铺天盖地。

耶稣被使徒们安葬,但是在三天后,他复活了,并在众使徒面前显现,40天后,人神转换,升天而去。

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一幕,成为人类历史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之一,它是基督教救世信仰的最关键核心——即上帝之子以自己的人世生命为代价,为人类赎罪。耶稣也因此成为了被万众敬仰、膜拜的基督,他以神子的高贵姿态来到世间,以救世主的朴素形象在人间行善,以犹太王的罪名遭受残酷的鞭笞和死亡。他短短的30几年人生之旅没有留下一丝劣迹,而却以常人所无法忍受的痛苦,无畏的接受死亡的命运,或者说,是勇敢而高尚的完成了他的使命。

耶稣实现了他的诺言,向苦难的民众传达了上帝的慈爱与关怀,与犹太人心目中那个严厉的上帝耶和华形成强烈的对比。耶和华在名义上视犹太人为自己的子民,任何违规的行为都将受到毫不留情的处罚。因此《圣经》里随处可见充满血腥的段落:为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令其以亲生儿子献祭,虽只是一个试探,可见心地之狠;因人们的堕落,而降下天火,不分老幼的毁灭所多玛、娥摩拉两座城市;因部分以色列人不接受他的“十诫”,命摩西杀戮同胞。与这个严厉的耶和华相比,基督教的上帝为了表示宽恕人间罪恶的诚意,竟以自己儿子生命的代价替人类赎罪。

2005年,好莱坞影星兼导演,也是一个虔诚天主教徒的梅尔?吉布森,执导了一部电影《耶稣的蒙难》,全景再现了耶稣人生最后12个小时的经历。因为电影风格过于写实,以至于化妆师耗时10个小时以达到耶稣被鞭挞后体无完肤的惨状,结果电影血腥逼人,导致观众中出现心脏病突发而导致死亡的事件。同时,本片也饱受争议,犹太人更是因片中对耶稣之死的责任问题而直接表达不满。在影片完成之后,参与的很多演员和剧组人员都改信了天主教。2006年揭晓的《娱乐周刊》“25部最具争议影片”榜单中,《耶稣的蒙难》高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