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107

第107章 阿维农之囚(1) 奔向罗马的朝圣者

现在是狼群控制着教会,它们吸食着羊群般的基督教徒的鲜血。

——西班牙教士 阿尔瓦罗

13世纪末,十字军时代结束了,东方的朝圣之路也随之成为了畏途。虽然在200年里出现过诸如阿尔比派这样反抗教廷的异端,但是大多数天主教徒依然保持着虔诚和对罗马的尊敬,而正是这股信念驱使着年轻人不断的加入十字军的征途,殒命他乡在所不惜。因为遵照基督教的信仰,现世人生不过是赎罪的旅程,当一个人生命结束时,可以熬过最后的审判并荣升天堂,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十字军东征满足了基督徒们的这种需求,为主征战和朝拜圣地被赋予了赎罪的意义,但是东征以失败收场,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永恒之城”罗马成为信徒们朝圣赎罪的目的地,这种传统自君士坦丁时代便已经形成。那些无力奔赴东方的信徒们可以在圣彼得殉道之地了却自己的愿望,人们相信每隔百年去罗马朝圣将会得到更多赎罪的机会。

1300年2月,罗马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宣布,这一年为基督教取得罗马帝国承认的“千禧年”大庆。来到罗马的基督徒,只要连续15天朝拜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将会被洗清一切罪恶,获得大赦。1343年,克莱芒六世宣布每50年即可在罗马获得大赦,1389年,乌尔班六世将期限缩短至33年,1470年,保罗二世又将这个期限定格在25年,并持续至今。如今,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青铜正门依然会在每隔25年开启一次,天主教会宣称,信徒经此门走过后将被赦免罪恶。

1300年,无数虔诚的基督徒从欧洲的各个方向朝罗马涌来。据说共计有不下20万人陆续进入了这座城市,以至于要实行交通管制以缓解混乱。熙熙攘攘的信徒们逢教堂便入,遇圣像即拜,并将随身携带的钱财悉数奉献出来,以求赎罪。教士们拿着耙子,昼夜不停的收集着成堆的钱币,统统进入教廷的金库之中,罗马城中到处是高昂的颂歌和悦耳的钱币叮当作响之声。这些远道而来的朝圣者大多清苦贫寒,将有限的财物慷慨的捐献给教会,势必会影响到各地君主和诸侯的赋税收入。这些散发着诱人气息的钱币令人痴迷,教廷的金库令那些国王们朝思暮想。

新一轮的政教冲突已经箭在弦上。

我们要先来认识一下这位敛财高手——博尼法斯八世,一个本名叫做格塔尼的意大利人。1294年,已经80岁高龄的一位修道士被莫名其妙的选举为教皇,即西莱斯廷五世,而他本人并没有这个意愿,勉勉强强的登上了圣彼得的宝座。不久之后,教士们发现这位常年隐居深山的老头尽管人格高尚,但根本不谙世事,对维系教廷存亡的政治和经济更是一窍不通。人们为之起了一个顽皮的绰号——“天使教皇”,其实他也意识到自己走错了方向。

此时格塔尼已经成为了枢机主教,在他的蛊惑下,西莱斯廷五世在上任五个月后决定辞职。第一次有人在教皇的宝座上宣布自己不干了,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决定。随即格塔尼施展手段使自己继任为教皇,即博尼法斯八世。为了防止前任有复辟的危险,他拘禁了本打算回归深山的前任,并几度将这个企图逃跑的老人抓捕回来,直到两年后死在了罗马的幽禁地点。

博尼法斯八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鹰派教皇,秉承格里高利七世和英诺森三世的雄心,将世俗君主掌控在教会的威严之下。而这一时期的形势对罗马教廷来说也相当有利,德意志的蛮横几乎已经被连根拔起,身陷内乱和衰败之中,法国业已成为西欧的领导者,并与教会一向合作愉快。走马上任的博尼法斯教皇频频插手各国之间的纠纷,并极力树立自己的威严,他规定枢机主教们在正规场合要穿上红色教袍以示尊贵,从此有了“红衣主教”的称呼。

“千禧年大赦”也是博尼法斯的得意之作,不仅使广大基督徒趋之若鹜,更为教廷带来丰厚的财富。但是刚愎自用的博尼法斯并没有真正分辨清楚欧洲的权利格局,在利益面前,没有真正的友谊,强大起来的法国很快就将成为教会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