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性格决定命运:论幼儿领导性格的培养
11886200000021

第21章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1)

)第一节 幼儿自信心概述

一、自信心的内涵

所谓自信心是确信自己的能力,有把握去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敢于追求目标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标准。自信心强的人总对自己充满希望,表现出乐观、谦逊、勇敢、果断等品质,富有创造性、进取心和探索精神,学习上显得积极主动、充满兴趣,这也就为他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面对生活上的困难与挑战,这种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常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影响了个人的健康发展。有位哲人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

二、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意义

自信心是健康幼儿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征,也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和强化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自信心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目标。中国少儿委员会提出:我国当代少年儿幼儿具备“五自”,自信就是其中之一;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增添了培养幼儿自信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也把“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有自信心”作为社会领域重要的培养目标。同时《纲要》指导要点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在园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发展的机遇,是幼儿自信心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

通过在实践中观察也可以发现,自信心强的幼儿能较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在新的活动任务前不胆怯,能主动参加;遇到困难不畏缩,能积极去解决困难;讨论时能大胆发表意见,不轻易改变主意;而过分自信或自卑的幼儿则对自己的能力和客观困难不能正确地评估,在行为上常表现出自满、骄傲、粗心大意或遇事畏缩不前,遇难而退。因此,培养自信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一些心理学家曾测量了140名4-12岁儿幼儿智力水平,发现智能好的幼儿自信心都比较强。自信心总是与主动、独立、创新、勇敢、坚强、开朗、乐观等健康心里相联系,而缺乏信心或自卑感则常是与被动、依赖、保守、怯懦、软弱、忧郁等消极心理相联系。因此,可以认为自信心是儿幼儿展的推动力和调节力,培养自信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内容。

三、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一)表现

1.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

2.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

3.不敢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

4.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是不是这样?”

5.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

6.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处或独自游戏。

7.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

8.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

9.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

10.在必须完成一件未曾做的或看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时,常常先说:“我不会”“帮帮我”。

(二)原因

成人过度的包办代替、过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评价、教育方法的不当,是造成幼儿自信不足的主要因素。

1.过度保护与包办代替

幼儿期,是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外界大量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刺激着幼儿生理、心理机能的运转。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溺爱、娇惯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有的怕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给自己惹麻烦,大包大揽;有的过分偏重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的怕孩子被同伴欺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忽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导致孩子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不安和无助。许多老师也有同样的行为,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为幼儿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游戏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与人交往、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也更易遭受挫折、失败,而形成自卑。

2.消极评价与过多否定

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对幼儿自信心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幼儿在与成人交往中,他们更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由于受不正确的儿幼儿和教育观的影响,成人习惯地认为我们给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确的,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动,你会弄环的。”“你不会,你还小呢”。孩子习惯了被否定、被挑剔,接受了成人的这种消极暗示,因此孩子时时发现自己的弱点,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体验不到他人的重视和信任。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成人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为此常受到批评、否定,这种经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极否定,会使幼儿产生已不如人的感觉,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使他们经历失败走向自卑。

3.教育要求的整齐划一与横向比较

很多老师由于受教育观、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对全体幼儿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使许多能力弱的幼儿经常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如,“瞧亮亮画得多好,看看你画些什么呀!”“人家有八颗五角星,你才三颗,真让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这孩子什么都不会。”这种比较会使幼儿认为自己很笨,很差,从而怀疑自我的价值,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有的家长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惯于横向攀比。例如,有的家长到幼儿园去看孩子们的活动,每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别人之处,便以别人的优势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家长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孩子赶上别人,但这种横向攀比,受损失的往往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孩子们的发展速度与方向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大,孩子的发展各有长短,要求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是非常不实际的。

)第二节 幼儿的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成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意识

(一)尊重幼儿,使幼儿走向自信

没有尊重就没有信心。为什么短短的一篇《纲要》中多次提到“尊重”?事实上现状令人担忧:由于社会对教育的科学性、知识性的过于偏重和教师自身的错误思想导致对幼儿精神的漠视。我们常看见需要完成任务时,教师把幼儿当作机器,闲暇时,又把他们当成了玩偶,对幼儿的批评评价无所顾及。试想漠视儿幼儿神的教育怎么能够培养精神?怎么能够培养自信心?所谓解放儿幼儿实质上是改变对儿幼儿看法,将儿幼儿成一个理性的动物,当成一个“人”看,让他拥有与成人一样的人格和权利,而不是成人的附庸;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仅仅将他看作成人的预备;解放儿幼儿首先是解放教育者自身的精神和观念,然后才会有生机勃勃的教育形式。一个常被老师训斥,叫到墙角里“思过”的幼儿,怎么会“自信”?孩子在老师的脸上、语言中不仅仅看到的是表情,听到的是语句,更重要的是他认识了自己。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文态度才会自觉彰显幼儿的个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如果将自信比作“果”的话,那么由尊重产生的自我体验便是“花”。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同样阐明:幼儿期是主动性与内疚期相冲突的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的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即自信心的源头,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会缺乏自信,考虑自己的行为时易产生内疚感。

如何怎样将“尊重”落到实处呢?《纲要》明确指出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应是“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而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与幼儿交流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在活动中教师应“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二)欣赏幼儿,使幼儿树立自信

年幼的幼儿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自我意识的总体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依靠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和他人。因此,对幼儿来说,自信作为一种社会情感,它不是来自幼儿自身内部,而是直接来自他人对自己的信赖,即自信源于“他信”。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最主要的启蒙者,在幼儿的心目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的态度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起到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我们常常会看到:当老师布置一项新任务时那些跃跃欲试,信心十足的孩子是常被老师表扬鼓励的幼儿,而躲在一旁,畏畏缩缩,犹豫不决的则是那些在老师眼中并不出色的孩子。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对幼儿的自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

“人文”的评价是指以保护幼儿自尊心为前提,以激励幼儿为出发点的艺术的评价。例如对一个努力画画,却画得并不很好的幼儿要肯定他的过程而不是急于批评他的画,“你能行”的三字效应比“你不行”要好几十倍。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要他们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在评价幼儿时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

(三)成就幼儿,使幼儿坚定自信

《纲要》明确提出要求“为每个幼儿提供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有了成功的体验幼儿的自信才真实。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幼儿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有效地培养自信。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不难,难就难在成就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可降低难度,让能力弱的孩子同样获得成功,逐渐树立起他的自信心。

(四)接纳幼儿的个别差异,使幼儿拥有自信

培养优秀幼儿的自信心是教师们都愿做,会做的,但对那些差生给予人文关怀,培养自信心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作到的,因为这要求教师更高的人文精神投入孩子、感化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对白,要是总他,结果只能是精神的荒芜。这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反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教育内容、要求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获得成功

(一)感受信任

有位教育家说过:“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老师的态度、言行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影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的18个班中随机选择了20%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然后告诉教师这些学生学习能力很强,但不让教师告诉学生。测验的结果坚定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感情。教师这种建立在信心基础的热情期待通过他们态度、眼神、笑容、语调激励了学生的自信、自尊,从而使学生自强。结果8个月后,名单上的学生各科成绩优良。这个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热情的期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信心,促使他们的发展。但对幼儿的期待不可过高或过低,要适合他们的水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并把它看作是人类的普通需要和自信的源泉。作为教师,应该让每个幼儿得到成人的尊重、信任和喜爱,在教育幼儿时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支持、鼓励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充满信心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二)参与活动

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力,幼儿年龄虽小但却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的潜力,这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的,活动中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操作、体验,不代替幼儿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和愿意做的事,使幼儿有机会去表现,有机会照顾自己,有机会帮助父母、老师、同伴,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其身心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并由此逐步产生对环境和自身的控制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幼儿只有在主体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和信心。在生活学习中,遵循幼儿主体性原则,把幼儿的主动活动放在第一位,例如活动中的提问,我们要遵循幼儿在先的原则,在《怕羞的小黄莺》的活动中,问题以开放式为主,如“怎样才能让小黄莺的胆子大起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你觉得这次小黄莺的表现会怎样呢?”等,让幼儿有充分思考、探究的机会,让幼儿有自己的思想和答案,注重幼儿自我的发挥,相信幼儿的自我决策能力,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鼓励他们主动行为,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的能力,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增强自信心。

(三)合作交往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与伙伴交往和合作,发展其对伙伴群体的归属感,培养其合群性和合作性,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如在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上适当减少数量,引导幼儿合作游戏。

(四)丰富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