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比如,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善于节制;西方人直率、外倾的偏多,好动,情绪波动强烈,容易冲动。这种情况与中国历来倡导的礼仪、节制、忍让、和谐,与西方主张竞争、冒险、强调个人愿望的满足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国家也有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比如,俄罗斯人的坚忍与淡淡的忧郁情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聪明、保守,法国人的浪漫、激情澎湃,美国人的求实、幽默,德国人的严谨、深沉,如此等等。每个民族的性格都与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五)家庭因素与性格
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父母的态度如何对子女性格形成至关重要。
(六)教育因素与性格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领导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领导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联。品德不可能离开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领导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领导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领导的性格。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旨在寻找培养领导性格的方法,因为性格如何对人一生的成败影响极其重大,性格如何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决定每个人不同的做事风格和做事领域。当一个人做了与性格相宜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能够成功,因为他的性格给他这样的能力;当一个人蔑视他的性格和天赋,执意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因此,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失败往往从他违背他的性格时就开始了。
在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上,历史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遗传决定论,另一种是环境决定论。这两种观点各有弊端。以往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因素,为性格发展提供可能性。而环境,特别是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此,环境因素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目前对幼儿性格的研究主要是从这两方面进行的研究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主要采用双生子研究法。很多研究对遗传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931年,Lottig等人对13-19岁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性格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性格较异卵双生子的性格近似得多。1937年,Newman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生活环境不同。但同卵双生子在气质上、心理测验反应和生活表现上都是相似的。同年,Gottschaldt等人对果发现,90对双生子观察研究2个月,15年后又对其中的70对进行性格复查,结脏腑性(脑干支配的)个性特征很少受外界环境影响。而皮质特别是前脑机能所表现的性格特征则主要受生活历史的教育和教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197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大量的被试作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孪生兄弟姐妹虽然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但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我国心理学者林崇德教授研究了性格特征各个方面的遗传作用,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总之,遗传因素对幼儿性格的形成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则是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因此,心理学家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此外,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被认为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形成领导的性格,但由于可能存在隔代溺爱,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孩子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是非标准,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形成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核心家庭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缺少教育和爱抚孩子的时间。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对孩子的性格带来不良的影响。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残缺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行为问题较多。但有些研究表明,如果有领导的教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坚强等领导的性格特征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关心不够和管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而父亲在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作了不少研究。Baumrind曾研究过权威型、专制型和纵容型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等人研究了专制教育与儿童侵犯行为的关系。国内心理学者卢乐珍考查了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冷淡型家庭教养态度对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放任型教育有利于锻炼儿童独立性:溺爱型教育使儿童的依赖性增加;民主型家庭的孩子自信心最强,遵守纪律。林国彬等人研究了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4-6岁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一些优良性格品质与与父母的某些领导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家庭情绪气氛和父母榜样对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和对抗两种类型。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性格往往十分相似代。
总之,幼儿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制约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幼儿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幼儿领导性格的途径
了解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后,我们继续探讨培养幼儿领导性格的途径。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领导性格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才的内涵是多元化、多层次、多规格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成百上千的各类高级专家,也需要成千上万的各类技术人员和大批素质较全面的劳动者。一个杰出的人才不是样样都强,他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一个人如果把聪明智慧用到一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其他方面往往容易出现缺陷。古人讲,有高山就会有深谷,有奇才就会有怪癖,如果求全责备,貌似严格,实际上是因瑕掩瑜,择短舍长,只能是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
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的,偏重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按照传统模式去要求和评价幼儿的观念,允许和鼓励幼儿在保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已的独立个性。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师生不平等的教育观念,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和相互尊重的师幼关系。教育者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每一名幼儿,哪怕是自己不满意的幼儿,不搞训斥式、灌输式、保姆式教育,使幼儿在平等、宽容、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树立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念。在教育中,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要改变“标准件”、“模型化”的方式方法,努力为幼儿营造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空间。要改变单一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的标准前提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特长和其他条件,自主学习、探究幼儿周围的环境。
(二)提高教师素质,引领幼儿领导性格的发展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说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那么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合格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意识,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育人过程中,解决教学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应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求实创新,大胆吸收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大幼儿猎取新知识,整合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发挥幼儿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知识的敏感性和想象力;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克服各种困难挫折、独立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幼儿的个性得以领导发展。
教师应具有学习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迭周期越来越短,未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将会更快。所以,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理论,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心理发展的指导者的角色,才能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学习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作为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的过程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示范性,本身就是幼儿身边一部极具说服力的榜样。教师强烈的进取意识、领导的学习心态、顽强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激发幼儿发展的内驱力,引导幼儿正确的观念,培养领导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帮助幼儿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朝着更远、更高的目标迈进。
教师要加强个性教育理论研究,不能简单地把个性教育等同于兴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教育等,不能把个性教育看作仅仅使发展幼儿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教育是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品质。同时,个性教育的对立面是“划一性教育”,而不是集体主义教育,个性教育是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幼儿的潜能,更好地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所讲:“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个性教育也不是随意放纵幼儿,有意滋生其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教师一定要把好这个度。
教师本人要具备领导的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对受教育者有着示范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渗透性的特点,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因此,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除了运用常规的教育措施外,更应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渗到幼儿的灵魂深处,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具备饱满的热情,领导的心态,渊博的知识,极强的创造力,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与众不同的个人品格等等。
(三)创设优良环境,提高隐性性格教育的效果
幼儿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要不断营造气氛,将幼儿的性格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里,我们重点强调在幼儿园中创建积极、健康、温馨、快乐的环境,就是说,性格教育要处处存在,时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