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洞察易经的奥秘
11828800000050

第50章 下经:34卦(16)

(2)再谈“助”--四“助”其实也是统一而相互依附的。所谓“天助”只是一种比喻,人,往往会在偶然之间巧获机遇,使自己“出头露面”获取发挥才干的机会,脱离命运的困境。即如常言:“天助我也!”不过,这“天助”也绝对不会是偶然,如果天官会把好运福气随便赐予一个人,那就不需要人们自己再做什么了,只坐在家里等“福”就可以了。做人,只有勤奋,追求,才会唤来幸运的“女神”。

有的人,“运气”不好,总是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不会改变命运的。反会耽搁生命的时光,失去成功的机会。人生求成的机遇与“天时”不无关系,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古人通过千百年实践总结出的经验。然而,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全得靠自己去创造。

人要想获出头之日,想创业得成,“己助”十分重要。具体说:自己需要修养、充实、创造个人可被利用的条件--自己的德行,自己的智慧、才华、能力、特长,均应突显出可被利用的价值,那才会“遇机”得到被利用的机会,以求人生事业的成功。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听说过一个劣汉有人帮。“好”指的是德好、才好、智慧高、能力强。这就全靠自己帮助自己了。

再者,人与人之间,助人与被人助是相辅相成的。做人,首先须考虑的是应当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人。特别是位居六五之尊的君子,应以自身的柔中善德,接纳圣贤,支持贤人,借助其为中正大业献力,使之成为伟业“鼎”的“黄耳”或“金铉”,有助大业前途辉煌。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传》:“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解辞释义】

●鼎玉铉:前爻谈“金铉”,本爻又谈“玉铉”,这二者的象征蕴意又有何区别呢?其实,金和玉都属珍贵之物,由于金光灿耀眼,则自古令人习惯借喻为尊贵、刚强,常谓“志若金刚”形容意志坚决,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玉性也很坚强,但其色泽温润,使人产生柔和的感觉,所以古来又常以“玉洁冰清”比喻人格高尚纯洁。总之,无论是“金”还是“玉”,在文字的使用上,自古都用其泛指珍宝,比喻华美贵重。在前面的六五爻辞中,已经用“金铉”来说明举鼎的器具(即金属的铁杠)外表是以黄金装饰的。而且六五已居天尊之位,今言上九在上经(外卦)的极顶,又一阳横贯,位在六五鼎尊的头顶上,显然这玉铉则指的是用玉将鼎耳加以装饰。

●刚柔节也:“九”乃显示阳刚之尊,处事志强果决(勇敢坚决,果断而不犹豫)。但又以玉性显示尊位居上的高贤圣君,性温情柔,能够刚柔互济,智谋双全,行事节奏合拍,举措强弱调节得当,全局和谐,为治理大业有成自然奠定下牢固的基础。

●大吉,无不利:上下同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然就时时顺,事事顺,大吉大利,不会再有不利于大业的现象发生了。

【义理启示】

鼎玉铉,若转注于对人的做人、成事及决定命运的因素来思考,该受到的启发是:对自我完美形象的塑造,实在是十分重要。人,自尊,自爱,即须注意修饰自我的内外形象,令人产生好感。所谓外形象即是需要仿效“玉铉”,给人留下“冰清玉洁”外貌柔和、举止文雅的印象。所谓内形象,则是感情真实而不虚伪,真正持有“玉洁冰清”的内在素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内外俱真,不要只为图私利而活着。

51震卦--震为雷:处变勿惊,不乱有成

卦辞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解辞释义】

●震:卦象与气象配属为雷。即雷为震。引申泛多:震动;震惊;震撼;震慑;震吓;等等。同时,又可转注引申为振兴;兴起;兴旺;威风;威严;威势;等等。

综而言之,震卦义理的主旨在于启示人们:天地万般事物的运动、变化无不起源于“震”。震可使物生,也可使物毁、使物灭。至于是生、是毁、是灭,则取决于面对者的应对能力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

本卦的卦辞对震的义理作出整体性的概括论述,各爻辞将以其象、兆合义拟喻做人、成事的规范、道理。

《说卦传》:“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说的即为上述义理。“东方”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作出的简明扼要回答是:“东,动也。”“方”指“常规”(可引申理解为不变的规律)。这样,“东”和“方”各属一个单音词,二者联合表明:动(震动),是万般事物变化反映的自然规律。

在日本,一位易学界的朋友听过我的如此解说之后,十分谦逊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文词典我查阅了许多,无一把‘东’解释为‘动’者。请问徐先生,您能再举几例古辞文,证明《说文解字》关于东、动通义的解释另有依据吗?”

没想到,这个问题真的把我难住了。我只得虚心地回答:“不能。”同时,我又补充了一句:“长期以来,我也曾猜度:这可能是《十翼》作者的笔误。”

●亨:义为顺利。震亨,意思是说:作为万般事物运动变化反映的震动规律,是无可阻挡的。至于这规律反映的结果,当然会有着或益、或损、或亨通、或困顿的多种可能。即“震”可能使事物顺利发展;而一旦因震而导致险困出现,即必须合理谋策,采取行动消除“震”难,使所行之道顺利畅通。

●震来虩虩(xì xì):虩虩:形容恐惧;惊惧。

●笑言哑哑:“哑”是一个象声字,读è;指笑声。扬雄《法言·学行》:“或人哑而笑。”“言”是助词,用在动词前无实义。这句辞义是说:震惊过后,心态安定下来,便若无其事而坦然自若地笑出声来。

既然虩虩,必定不是一般的“震来”,这如何能使人“哑哑”得起来呢?这正是华夏伟大的古代先圣要向持疑者作出回答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虩虩的境遇,对志强者而言可构成转变为哑哑的新契机。

大自然的力量常常令人生畏。但万般事物总是有动必有静,有起必有伏。雷会停,震会伏;同时,雷震雨降又可为大地带来滋润,万物则随雨泽而畅生。所以《彖传》指出:“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恐致福也:虩虩之恐也使迎对人众的力量凝聚而转化成复兴的契机,致福地再生。汶川大地震过后的今天,当地民众的哑哑笑声也该传到世界人的耳中了吧。

这只是以地震为例选个典型做说明。其实借以本卦无论拟人事、拟国事,均同一理。如殷纣王的残暴为一国上下造成恐怖,周武王一怒之下使之毁丧令天下得安,便是反映出“震亨”“恐致福”之义。

●后有则也:则:原则;法则;准则。转注作为动词:效法。前人的经验,为后人提供了效法的准绳。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àng):丧:失去。匕:古代形似汤勺的取食器具。“鬯”:古代用郁金香草和黑黍酿成的做祭祀用的香酒。“匕鬯”是借以泛指祭祀用的器物,再引申为祭祀活动。

这句意思是说雷声响传百里而令远处的闻者畏惧,而近处的人则更加警惕,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或可说要照常进行)祭祀活动。以此表明抗灾致福的决心。用《彖传》的话说:“‘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古代的君主都按时祭社稷。因君主为治国者,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象传》又说:“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洊(jiàn):再次;重新。洊雷指的是上下都震。

●君子以恐惧修省:洊雷说明“震”的恐惧是会经常发生的,拟于人事则喻之小人会经常作乱,制造恐慌,君子者(从上到下各级别的贤士们)平时应在恐惧一时之后,深刻反省自己卫护社稷防御行为的缺欠,认真修行自我心德,多加谨慎而勿懈怠,遵承事理以避天地之灾及小人叛乱。

【义理启示】

本卦的哲理寓意层次多,牵涉范围很广,值得静思细悟。

爻辞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象传》:“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解辞释义】

本爻辞文基本上是“震”卦辞文两句重点核心语词无变化的摘录,只是在“笑言哑哑”前,多加了一个“后”字;结尾又加了一个“吉”

字。而本《象传》辞又恰是对前《彖传》辞的重点重复。这说明初九乃是震卦的成卦之主。

关于本爻辞中已在卦辞中作过分析的相同辞释,即不重复解说了。这里只把比前多加的“后”字和“吉”字的意义,加以综合说明:

●后笑言哑哑:“后”在这里是一个强调性的语词。一是指在震来虩虩之后的时间,须与时偕行,顺时势而动以谋抗震的对策,争取“致福”时刻的到来。二是鼓励于震来时刻,勿须悲观,要增强信心,后来的日子肯定是快乐的。

●吉:向往吉祥的未来,努力争取必会实现。

【义理启示】

喻之人事,在任何“震来”的情况下,均该以此思路为主导而行之。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传》:“震来厉,乘刚也。”

【解辞释义】

●震来厉:“厉”指祸患,危害。即雷震突发,情势激烈,祸患难免。

●亿丧贝:“贝”指的是古代用贝壳做的货币。一个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为重货。在此引申为财富、财产。“丧贝”即丧失财产。意思是说,“震来厉”,财产遭受损失。“亿”是指非确定性数目字(泛指极大数目);又做动词,通 “臆”:预料,揣度。即估计财产损失是相当大的。

●乘刚也:六二爻下乘初九,以柔阴乘阳刚,象征人力与震害比,显弱。

●跻于九陵:“陵”形容“严峻”。“跻”原义为动词,表示“登”。“九陵”引申为达到形势极为严峻的程度。

●勿逐:“逐”字的本义是追赶、追随。也可理解为驱逐、赶跑。还可引申为竞争、竞赛、角逐。用于本爻辞则显然难解其义。经再三思考,我觉得可转注理解为:不要急于在力所难及的险境之下,采取除震行动,以免遭致更大的危险。

●七日得:“七”是一个概数,只是说,待一些日子,当震势有所转化之时,再采取行动才为“得”(得当;合宜)。

【义理启示】

拟之于人事,在遇到无论什么样的(特别是小人制造的)麻烦时,不必过于急躁地采取对抗行为,可细加以观察,以柔制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待其意难得逞,欲取退势或隐退之后,再循守正道,修省过往的教训,谋良策予以打击,是为合宜。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传》:“‘震苏苏’,位不当也。”

【解辞释义】

●震苏苏:很多研究《易经》的人将“苏苏”说成是畏惧不安,甚至比虩虩更加恐惧。我从前也作过类似的理解,因为《周易正义》一书中也曾说:“苏苏,畏惧不安之貌。”可是,经过长久仔细琢磨,我认为这有所牵强。既然吓成这个样子,怎么还能说“震行无眚”呢?(眚:灾祸;过失;过错。)即便是说,空受惊一场,结果无事,这又能说明什么?是否是想告诉人们:再遇有震灾来临时,即不必害怕了?这又能再说明什么呢?

如今,我改变了以前的观点。新的理解是:“苏”的意思是觉醒。“苏苏”是说:面对震来,要觉醒、再觉醒,别如俗话所言:“吃一百个豆子,不知豆腥气。”一定要提高警惕,认真应付。

●震行无眚:只有觉醒,谨慎地谋计良策与之应对,才会避免灾害发生。

大家别总是将思悟的理念局限在大自然“雷震”的概念中。别忘了,震卦的哲义乃广泛拟之为做人成事的道理。本爻辞则是提示君子者:在遇到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制造毁谤或实施各种破坏性的活动时,应提早觉醒,谨慎地与之应对,守持正义,抵制其破坏行为,使之无法得逞,以保护君子们及其所事事业的安全及顺利地前行发展。

●位不当也:《象传》是以六三爻位处阴居阳的状况而处不当位做比喻,不是说当人的身份不当时,就应消极懈怠,谨小慎微。

【义理启示】

这乃是告诫人们:人生处世,有谁敢保证所事行为都一定得当,不会有一点差错?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人事行为方面因遇“震”而警觉时,应客观地分析:一则修省个人,别把非震当成是“震”而误识他人为“小人”;二则即便是他人的过错,也须慎重分析,谨慎以待,若仅属处事不当其位,可引其改正当位之行,勿以“小人”相待,以团结为重,才会有益于自身及事业的发展。九四:震遂泥。

《象传》:“‘震遂泥’,未光也。”

【解辞释义】

●震遂泥:泥:形容软弱无力。《尔雅·释兽》:“威夷,长脊而泥。”“遂”作为连词,表示后面一个动作行为紧跟前一个动作行为而发生。意思是“便……”;“就是……”。即遇有“震来”就无能为力以对。

●未光也:“光”为动词:发扬光大。诸葛亮《出师表》:“以光先帝遗德。”“未光也”即(遇有震来时的软弱表现)不能使君子大无畏精神发扬光大地延传下去。

【义理启示】

在“震”前表现得软弱无能,是对自我人格的降低。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象传》:“‘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解辞释义】

●震往来厉:前“震”过去,后“震”又来,祸患一次接着一次。

●危行也:震的祸患一次接着一次,是一种危险动向。

●亿无丧,有事:也许未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有事”(古文里常用以代表祭祀)是不可疏忽的。

●其事在中,大无丧也:正因为在震患往来的中间过程未忽视祭祀神祖,才受其保佑未遭很大的损失。

【义理启示】

不要把“有事”单理解为祭祀,应转注引申为自我(身居五位的中正贤德君子)固守大业的诚心、决心及信心,犹对天发誓一般地同任何作乱小人的危害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便可保证上自国家,下至各中层、基层的大业,免遭损失。

说明君子的中正卫国护业的忠诚之德,至关重要。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传》:“‘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解辞释义】

●震索索:上六是震卦六爻的顶端,象征雷震动变已趋于静伏之势,再有也只能是大震临退而留下的“告别”反映,即余震的出现。此时,人们则十分谨慎地开始搜寻于灾难发生过程中丢失的人和物。(索:寻找;搜求。索索:到处寻找;内外搜寻。)

《象传》:“中未得也。”内心的愿望,终究未能实现。(中:内心。得:完成;成功。引申为实现。)

●视矍矍(jué):“矍”,形容惊慌急视的样子。“矍矍”,说明仍然在惊慌失措地左右惊视(索索不见人与物的踪影,又怕震变续来,岂能不矍矍急视)。

●征凶:在此情况下,必须谨益加谨,慎益加慎,如果惊疑不定,情绪浮躁而妄动(征:征伐;征讨。转注引申为乱翻,乱挖掘),则会发生凶险。

●震不于其躬:“躬”指身体(自己的身体)。“于”为介词:引进各类变故涉及的对象。即震变尚未牵涉到自己的身体。

●于其邻,无咎:虽引起其比邻的一度惊恐,但与其比邻的六五,从未惊慌失措,而是保持着祭祀神祖稳心御震的心态,从而并未出任何差错和遭受灾害。

《象传》:“虽凶无咎,畏邻戒也。”(畏:敬畏;敬服。戒:警戒,告戒;引申为经验、教训;再引申为以之为榜样。)即虽然形势凶险,却未受所害,邻家所积累的令人敬服的避震经验,值得学习。

●婚媾有言:(震动过后,虩尽哑来。)又轻松愉悦地谈婚论嫁了。(有:通“又”。言:说话,引申为谈论。)

【义理启示】

上九爻辞,可以说是对震卦全义的概括性总结。说明了一个天经地义的道理:任何君子(特别是位居上层的执掌权力者)在遇有震情时,不可惊慌失措,浮躁妄动;应当反躬自省,思悟可借的经验及教训,妥善恰当地采取应对举措,力争惧尽欢来,致福于众。

52艮卦--艮为山:动极必反,行止自量

卦辞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解辞释义】

艮卦与震卦互综,《序卦传》指出:“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止也。”所以在震卦以后,继之托出艮卦,就是为加深说明事物动与静的彼此依附构成了天地万象的存在,拟于人生处世,时时处处不可忽略动、止(静)共居同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