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其背:“背”,是以人体的背部做比喻:全身所有的外形态结构,除背部之外,几乎没有不动之处,双手、双臂、双足、双腿,以及首、颈、目、鼻、口、舌、耳、颊、腮、颚等,随时可动,不动则不足以为生。但,人体的存在,其外部形态总归是“止”多于“动”,只有静止态方可树立展现人的气质形象,且能维持机体内外的动态平衡。而脊背则在调整机体动态平衡的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背部静止可使形体保持稳定状态,不仅身体难以移动,同时大脑思维也随之平稳,对所事举措计划作到冷静思考,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慎审谋度以免妄动于事不利。
《彖传》:“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说的就是上述借喻“艮其背”所表达的意思。
●不获其身:艮为山,山有前有后,在山前看不到山后是什么样子。人也有前有后,前为身前,后为后背;站在人的身前,见不到其后背是什么模样。这就是比喻对人的观察,面对面时只能识其前身,而不能知其背后,其背即如观山“止”于其后,转注假借于人,即为同理:要想得到对一个人的全面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身”是品德才能、行为的代名词。《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可再引申做抽象概念:灵魂。如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观察一个人,其灵魂深处的样子是看不出的。
●行其庭,不见其人:堂(没有门窓的敞屋)阶下平地无屋之处叫作庭。本卦辞先是比喻艮与艮两山之间空场(山谷)处,在这里自然是见不到人的,借喻人世环境。“庭”又泛指庭院或指人众聚集的地方。即走进庭院而未见到人,或在众人聚集的场合,未见到想要见的人。如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指:虽整天见面,却因“不获其身”而两不相与(彼此不交往,更谈不上友好往来)。
●无咎:这无可责备;是没什么不可以的。《彖传》:“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敌”指的不是敌人,“敌应”也不是指敌对,是形容相当,对等。即彼此均如此对待,互不往来。这并不是件坏事。
【义理启示】
本卦艮与艮并列,两山相对,止而面向,象征皆各盱衡(举目扬眉),互不相与。犹同卦象显示:六爻的初与四、二与五、三与六,均同性而不交应。若只识其面而不知其心,又根本无法,或也没有必要知其心者,即当远离而勿与之同行。
爻辞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传》:“‘艮其趾’,未失正也。”
【解辞释义】
●艮其趾:“趾”是脚趾,代替“足”。《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也。”(莫敖:楚大夫屈联宇。)人的身体欲动时,是足先动;走路要停止时,也是足先止。但,无论是动、是止,都受心的支配。单以止而言,即欲止其身,先止其趾;欲止其趾,先止其心。所谓“心”,大家显然明白:指的是大脑思维形成的意欲。心想动,足即动;心想止,足即止。身的行和止,自然全靠心的支配。所以,这里说的“艮其趾”,其实指的是“止其心”,意思是说:人对个人的私欲,必须在守持正德的前提下,加以收敛,不可为私欲而妄动,做出不该做的事情。
●未失正也:初爻象征欲念初萌,止动于初始,意义重大。而恰是阴居阴位,位不失正。“未”是禁止的意思,即告诫为人者,从迈步人生之途的一开始就别失正德,止住为私欲而妄为的脚步。
●无咎,利永贞:做人,心态正即不会有错,贵在坚持,诚心之志永久不移。
【义理启示】
人的智慧和行为靠心的支配,其联合组成人的灵魂。灵魂的高贵,以美德为准,美德不需要靠外观显露。顺境时,节制自我,不必宣扬生怕外人不知的优势;逆境时,靠内在的坚韧战胜困难。
人的灵魂不是靠外在打扮,端庄严肃的美德在于弥补智慧与道德的缺陷。品德高尚是永恒的名声,令人肃然起敬。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传》:“‘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解辞释义】
●艮其腓:“腓”,古代通用的解字文籍《正字通》解释说:“胫后肉,腓也。”(胫:小腿。)人小腿后面的肉(即小腿肌)俗称腿肚子。
初六说,艮其趾(足),六二在初六之上,比喻部位高于足以上,当然就是腓肌了。人在移动位置(或走路)时,腓随足或动、或止。足动,腓就动;足既然停止不动了,腓自然也随之止而不动。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腓”始终是处在一种被动地位,其或动、或止均得随足所定。虽六二位在初六之上,且又居位中正,却动、止不能自主,必须由非阳刚当位的初六支控。这实出无奈。
●不拯其随:“拯”字的本义为拯救,可引申为援助、帮助。拯其随:六二腓多么希望能有人帮助他由随初六(足)支控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或动或止的自主者呀!然而,现实情况无法帮助其摆脱随“足”或动或止。其实,趾与腓(足与腿肚子)皆为动体,只要趾动,“艮其腓”(让腓止而不动),则不可能;趾不动,腓想动也动不了。
●其心不快:他当然是不高兴的。
●未退听也:“退”指回返。转注为向回转变,即有动才有止。既然强调“止”,说明是由动开始,起码就“动”与“止”所作出的决定而论,二者的概念是反向的。即“止”回返即为“动”。从而“退”作为一个独具意义的单音词而言,“未退”的意思便是:没有回返、改变的余地。“听”是指听从,接受;是一个独具意义的单音词。“听从”则是说:只能听从其随的决定。也就是说“不拯其随”是无法改变的。
【义理启示】
所有的爻辞以及《十翼》的辞叙,均是一种象征式的比喻。大家可拟之于人事、世事、自然规则,随机地分析,再加思考、自悟。
譬如:“其心不快”的“心”,你完全不必当成“腓”的心去理解。试想:无论是足,还是腓,是动是止,随或不随,它们是无法决定的。主使者是“心”(大脑思维的支配意识)。“心”让“足”动,足就得动。足动腓就无法不随。
若将本爻辞转注拟之于人事,正反双向均为之留出了自由发挥的广泛空间。只要能理解、分析得合情合理,只要自己觉得无论对辞文作正向、反向分析,凡对自己可形成正面积极性的启示作用者,就说明你有了收获,就都是对的。
这个相关哲理的最终结论,就留给大家自己来推理了。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象传》:“‘艮其限’,危薰心也。”
【解辞释义】
●艮其限:“限”指门槛。《后汉书·臧宫传》:“宫夜使锯断城门限,令车声回转,出入至旦。”象征内外的界限。
九三,位处内卦的上限,也就是已临内外卦的分界处了。与外卦之间只横亘一画。若借拟比为人体的上下分界,就相当于腰部,腰的上部是脊,即使人在待着不行走时,下身不动,上脊也得适时地前后活动一下调节因止极而导致的不舒服。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处在止与动的交替之中,“止”有其时间性、距离性、范畴性。人体的腰也是一样,如果只允其止,不许其动,将该有的止限度,也止而不移,会不会出问题呢?其后果便如下述:
●列其夤(yín):“列”通“裂”。《管子·五辅》:“大被列。”(把大袖子分裁开。)说明“列”可由分裂转注引申为分解。“夤”与“脢”字异而义同,指的是脊肉。如上述,腰的活动被限制,结果导致脊肉分裂。
●厉:造成祸患;危害。《诗经·大雅·瞻卬》:“降此大厉。”
●薰心:“薰”通“熏”:用火熏烤,比作烟熏火燎,令人灼心。试想:脊肉裂了,又用火熏烤,这难道还能令人忍受得了吗?
【义理启示】
九三爻辞的这番论述,究竟是想说明什么呢?
为人处世,欲稳妥求成即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从意识至行为,均应动、止互辅,即如《彖传》所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一切所作所为,都要适时而动,适可而止。如果只动不止,或只止不动;或该止不止,该动不动;或无论止、动均失于限制,只会为自己、为他人带来忧虑和痛苦。
人生,限制是双向的:该限制,必须限制;不该限制,一定不要限制。这限制与不限制,可关系一生的成败,当三思之。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传》:“‘艮其身’,止诸躬也。”
【解辞释义】
●艮其身:身,本指的是人身全体,而身体有上下之别,那么这艮其身是指何部位而言呢?六四居下卦之上、上卦之下,象属心位。然而,俗谓之心实是“大脑”的代称,中医学理论早已为之作出了心与脑同一的总结:“心主神,脑为元神之府。”诸如:心态安然;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心地善良;心广体胖;心灵手巧;心平气和;……均是在表达大脑思维意识对人的精神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可知“心”是一身的“君主之官”,“艮其身”说的即是“艮其心”,因为只要把心(大脑的意识活动)调节好,就能“止诸躬也”,使人的各种身心意欲及行为趋于正道,以益于天下事。
●无咎:为人处世,心态端正,便不会发生任何弊端。
【义理启示】
本爻辞深含哲义,希望大家修省自悟。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传》:“‘艮其辅’,以中正也。”
【解辞释义】
●艮其辅:“辅”指面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俗称脸蛋儿)。黄庭坚《进叔》:“小儿丰颊辅。”人在讲话时就是依靠颊肌扯动颌骨(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方便发声。所以,在此引申为说话的器官;再简而引申为“说话”。“艮”为止,但“艮其辅”不是不许说话。即说话要有所控制,不该讲的话,不要讲。一句话:要管住自己的嘴。
●言有序:“序”指顺序、秩序。即话不要乱讲,说话要守规矩。“规矩”指的是:说话要分时宜、场合。如果说话的内容、时间、场合不适当,便为“失言”,失言往往会引起反作用。“言有序”的意思是:话不要乱讲,不要多嘴多舌;君子者应默默少言,该说的时候再说,把握分寸,适时而言之。
●悔亡:不说废话,不说错话,不说假话,不说过头话,不说不该说的话,即可保证不会导致任何“灾祸”发生。这是君子循守的中正之道,不可忽视。
【义理启示】
事要三思,话要少说--话到舌尖留半句,莫让舌头抢先于思考。做人,如果管不住自己的舌头,染上多话症,就会只顾说话而难以看到失尊和失败的陷坑就在脚前。华夏的古代先圣早已作出这样的总结--病从口入,节食则无疾;祸从口出,择言则无祸。《荀子·劝学》:“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美国思想家赫伯特所做的经验总结是:“侃侃而谈的人播种,缄默不语的人收获。”拿破仑也认为:“什么话都说的人,什么事也办不成。”
其实,《易经》艮卦六五爻辞,几千年前便对“一言之戾足以败事”的道理从正面作出了启示:即“艮其辅;言有序”特别重要。上九:敦艮,吉。
【解辞释义】
●敦:形容敦厚(忠厚);诚恳;质朴。“敦艮”是指像大山(艮)一般守持敦厚之德以行人事,克制自我情感,忠厚待人,则一生吉祥。
【义理启示】
《象传》:“敦艮之吉,以厚忠也。”上爻即是“艮”的终极,俗语说:“泰山不松土,故能成其高。”君子者,其位居上,也应把握住自己的心态,坚守质朴、诚厚之志,善益国事、民事、大业之事由始而终永不动摇,自我节制,不为贪欲动心,情志厚重如山而莫愧对人世,必致吉莫大焉。
53渐卦--风山渐: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卦辞
渐:女归吉,利贞。
【解辞释义】
●渐:逐步、逐渐的意思。《序卦传》:“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周易正义》:“凡物有变移,徐而不速谓之渐。”
人生,无论求成何事,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事业的发展,也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一步步地变化、提高、开拓前进之路。一切事物均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规律,这一规律,乃做人成事所不可违,否则将一事无成。
●女归吉:“归”指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归”是以女子出嫁做比喻:古代婚媾两家结亲(令儿女成婚),据《士婚礼》记载,从婚约到婚配完成,须实行“六礼”(达到结婚目的六道礼节、礼仪式的程序步骤),即纳采(先经媒人介绍,然后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只大雁做求婚的礼物,取阴阳往来之义)、问名(若女方有意,双方则询问对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将贴交给对方)、纳吉(通过占卜仪式,求师占卜婚配双方的生辰及甲子天兆搭配是否吉祥,如果认定吉祥,则男方再向女方以雁及礼物相赠,报喜)、纳征(成婚决定之后,女家再向男家赠送一雁为答礼,表示允配,取阴依于阳而往来返归之义)、请期(婚媾双方再请求占卜确定吉日良辰结配的日期,征得双方同意)、亲迎(配婚男子亲自乘轿去出嫁的女子原住处,接迎媳妇到自己家,举行结婚仪式),从而使婚姻结合正式得以完成。
●利贞:如此希望并祝愿夫妻双方男忠女贞,和睦相爱至永远,以共享百年之乐。
【义理启示】
古代认为“女归”是人伦关系的初始,代表人事的最重要一环,所以独取“女归”引为说“渐”的道理。重要的是要从这比喻中领悟:任何一种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完成,均非一日可成,就像出嫁、娶亲一样,得一步一步地进行,谨而慎之地进行,先求“女归吉”,后再守“利贞”。国业、地区业、团体业,乃至个体事业,只有坚守渐进利贞之道,才会求成吉祥。
《象传》:“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意思是说:树木在山上生长,并非一时即能长成,如同“女归”一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君子成事就应效法于此,所事勿须急于求成,应以身作则,自觉地为求成的世俗习惯树立从善守德的表率,以影响引导民众养成守持贤德之道,稳住心态渐求大事成功的优良习俗,使固有的生活环境,逐渐地向美善光辉的未来前程发展。
《彖传》:“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而不穷也。”
大家注意观察即可发现本卦爻象的特征:
初六止后,渐进至六二中正当位;九三当位;六四当位;九五中正当位。每进一步,其位均得当有吉,六二、九五又以中正相应,且六二承辅九三,九五又与六四乘承得当,象征渐进步步顺吉。
进得位,往有功也--初六阴居阳位不当始有危虞(猜测;忧虑)。但进而能渐,渐而有序,循序而进,进而得位,得位而往,则寓意日进有功。
进以正,可以正邦也--以上述义理拟之人事、国事,即可说明正国、正业、正家之道,均基于一理:“进”是世界上一切事事行为的希望和要求,但,进不在迅速,而贵在妥当,贵在舒缓。渐进符合正道,以为治国、齐家、发展正业奠定有益的基础。
“正”指不偏、不斜,正直、正派。“邦”与“国”是同义词,指国家。《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惟:是。)
这一辞文的含义与男女婚配的礼仪之说是没有关系的。但,夫是延续国民的生化之源,没有了国民,哪里会有国家?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哪里会有善德完美的圣贤出现?从而,则借拟之“进以正”,是说:要正国,先要正君,君(国家的首领)正,才能正臣(各级官员),臣正,才能正民。民正,百官正,国君正,齐家治国大业兴旺,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
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而不穷也--上九居最高位,九五以刚承刚,两阳互促互依(相互靠近彼此依附),主动修省躬身,“止而巽”(巽:和顺;恭顺),以身作则带领臣、民相互恭顺,一心和谐地正心自治,为树立国威而尽力,其自觉的奉献行动为创造美满前程发挥了无穷作用。
爻辞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传》:“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解辞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