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纸金
11810200000073

第73章 抵押债务危机(6)

相对于该公司的总资本,这笔季度亏损数额当然算相当大,当时总资本只有120亿美元。12月,凯因在他人协助下,决定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让位给另一位联席总裁艾伦·施瓦茨,自己继续做董事长。2008年1月,贝尔斯登仔细研究了亚洲一家银行以当前市价——约为每股100美元——收购贝尔斯登30%股权的提议,但还是拒绝了,尽管公司一些级别较高的交易员紧急呼吁要接受这个提议,呼吁哪怕是以亏损价,也要摆脱仍在手中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总的说来,贝尔斯登至少面对六次筹集新资本的机会,却都躲开了,其中包括一次出售部分股权给科尔伯格–克拉维斯公司。

就贝尔斯登而言,在2008年第1季度,它最强烈地感受到了风暴的肆虐。股价普遍地纷纷急跌,因为人们担忧持续半年之久的流动性危机——在任何人的记忆中都是延宕最久的流动性紧缩期——已蔓延到了其他固定收益市场,并且还以为,已经迫使经济进入了新一轮衰退。金融公司遭受的冲击最大,流言泛滥,说有些金融公司无法偿还交易头寸上的负债,或者面临投资者的大规模撤资。评级公司也皱着眉头看向投资银行,心想是否该把维持投行生存的评级拉下来。这时赶上资本不足,实在来得不是时候。

2007年3月14日,星期五,贝尔斯登度过了客户撤资、交易对家担忧、谣传信贷来源断绝的一周,因谣传公司评级将被下调,公司股价一天暴跌47%,跌至9年来的最低点,每股30美元(每股净值也是这个数字;评级下调的谣言,到当天交易结束时被证实)。信用评级下调可能会要求一家公司拿出更多的资本支持有些负债,使交易对家不愿与这家公司交易,使投资者不愿续展到期债务。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这些情况可以通过支付更多利息或另外筹集资本来解决。而在市场惊惶不安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为了生路,同时想夺门而出。突然间,贝尔斯登平时的交易对家不再愿意与它交易,都竭力要除去大量国债回购、衍生产品和其他头寸余额。市场纷纷传言该公司为保持现金头寸周转,正在奋力挣扎,无人理会公司对谣言的否认。

美联储数月来一直在密切监控贝尔斯登持续恶化的财务状况,派遣了一个特别小组进驻贝尔斯登,仔细检查研究它的账簿。这个小组不无吃惊地发现,贝尔斯登与证券交易对家的联系之多,大大超乎他们的想象。贝尔斯登对于小型经纪商、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也是一家重要的清算公司;如果在贝尔斯登处理破产细节的过程中,这些公司不能动用自己的资金,那会给它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更糟糕的是,贝尔斯登在5 000余个信用违约掉期和其他掉期协议中,还是机构的交易对家,这些协议的“名义”价值(面值)达11万亿美元。

华尔街所有的重要公司作为衍生产品的做市商,都持有相似的掉期组合。这些组合包括他人欠了公司钱的头寸,也包括公司欠了这些钱的起抵消作用的头寸。这两组头寸是平衡的,按市场价记值,每天在交易对家之间进行清算。在正常条件下,这些衍生产品头寸本不会对公司构成重大的净风险,的确,另一家公司也可以不费多少代价或麻烦接管整个组合。但是,万一公司突然被迫进入破产程序,整个情况便会发生变化。公司申请破产后,资产和负债会在法院的监督之下分开对待,法院会试图理清公司欠其款项的债权人的各种索取权。这个过程会破坏组合的日常估值对称性,这意味着,随着公司对这些头寸失去控制,这些头寸(现在作为单个资产或负债,以过火物品变卖价进行估值)的净风险便会上升。这可能会在衍生产品市场造成混乱——从贝尔斯登组合的规模来看,尤其会如此——从而影响他人持有的衍生产品的价格和流动性,给已受困扰的市场带来更多恐慌。再者,有数十亿美元的信用衍生品掉期协议给贝尔斯登本身的信用提供了保险,这些掉期协议会在破产中到期,会迫使持有人(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潜在的巨大损失。

最后,贝尔斯登还是证券回购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证券回购市场上,国债持有人可以通过隔夜出售国债,同时承诺以后购回来筹集现金。这个市场每夜的成交量约为2.5万亿美元。贝尔斯登利用这个市场,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处大量借款。据美联储一位高级官员说:

如果贝尔斯登让所有这些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失望,星期一早晨不能还回它们的钱,它们手中只会留下缺乏流动性的抵押物,包括债务担保证券,以及其他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东西。这会在整个市场引起挤兑风潮,又会使其他投资银行无法为自己融资。

纽约联储主席蒂莫西·盖特纳一直在监督对贝尔斯登财务状况进行的调查。2007年3月14日星期五凌晨2点,他向美联储一位同事报告说,怀疑贝尔斯登破产造成的附带影响能够得到控制,因为该公司的交易头寸数量如此众多,规模如此之大,与他人的联系又如此密切。到凌晨4点,盖特纳又向美联储的本·伯南克报告,伯南克先前以为不太可能通过美联储的干预来拯救贝尔斯登,现在两人达成一致,认为必须拯救贝尔斯登。他们打算向摩根大通提供为期28天的贷款,由摩根大通转借给贝尔斯登。为了向一家非银行机构提供贷款,美联储得依据1932年《联邦储备法》第三节第3条,该条允许他们“在出现异常的紧急情况时”,向直接监管的银行系统之外的机构提供贷款。

贝尔斯登自己得出结论认为,在前一周发生贷款遭追回、客户撤资和交易对家背叛这些事之后,除非得到政府的帮助,否则3月17日星期一上午无法开门营业。因此,它和雇请来协助自己的拉萨尔兄弟公司一直在市场上搜寻能收购贝尔斯登全部或部分资产的买家,艾伦·施瓦茨已打电话给摩根大通的杰米·迪蒙,提出将贝尔斯登出售给摩根大通。这个周末形势极度紧张,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告诉施瓦茨,要他“必须在星期日晚上之前,敲定一宗收购交易”。

摩根大通是贝尔斯登的一个重要债权人,是贝尔斯登大量头寸的交易对家,也非常希望看到贝尔斯登免于破产的命运,但迪蒙说,如果政府不协助,摩根大通也无法提供帮助。动作太大,时间太仓促。摩根大通提出,若能得到美联储的大量支持,并能达成一个低到足以缓冲风险的收购价,摩根大通可以接管贝尔斯登的资产和负债。2007年3月15日星期六,摩根大通告诉拉萨尔兄弟,自己目前的想法是,愿以每股8~12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但需要先解决一些问题。贝尔斯登回复说,不能接受摩根大通收购提议上的一些条件。后来,摩根大通将预期收购价降至每股4美元。

在这个时点上,贝尔斯登和摩根大通都意识到,贝尔斯登的破产可能会成为现实。如果出现破产,由于贝尔斯登持有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敞口,这会给摩根大通带来很大伤害,也会给整个金融系统产生很大影响。贝尔斯登对于抛过来的极低收购价很不满意,可能会加以拒绝,宣布申请破产。这种选择,他们称为“核武器牌”,如果打出去,可能会得到更高的报价。詹姆斯·凯因强烈主张打这张牌,他说:“我那时知道,如果贝尔斯登沉下去,金融系统很有可能出现失灵。我知道,我手中有一张‘核武器牌’。当然,不能打出那张牌——但如果真有人打出了那张牌,那应该是我。”

杰米·迪蒙也知道这一点。如果他以收购贝尔斯登对摩根大通风险太大为由表示退缩,那么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美联储可能会主动提供他一直想要,而现在尚未有丝毫可能的担保。

最终,因为害怕贝尔斯登破产的后果会很严重,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妥协,但是坚持要求,收购价不能高得好像是在拿政府的钱援救股东,便进一步把收购价降为每股2美元。纽约联储承诺对贝尔斯登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提供担保,提供多达300亿美元的贷款,摩根大通为贝尔斯登现有和未来一切负债提供担保。

每股2美元的收购价,加上政府担保所有不确定的资产,让迪蒙觉得,他达成了一桩很合算的交易,他完全有足够的缓冲,来应付意外的发现、困难和法律索赔。使他感兴趣的是,贝尔斯登表现优异的大宗经纪交易、它的规模大而通常赢利很好的清算业务、它的价值很高的新办公大楼,以及它的优秀投资银行家和交易员。即便其他资产一文不值,单是这些业务和专业人员就物超所值。贝尔斯登当然反对这个价格,这比清盘价高不了多少,但是,如果想得到美联储的帮助,就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倘若没有这样的帮助,到星期一,公司便死定了,所以迪蒙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些条件,这使公司股东和雇员发出了群兽咆哮般的抗议之声,大西洋彼岸也能听到。

这般抗议之声也让住在巴哈马群岛的英国亿万富翁约瑟夫·刘易斯听到了。2007年9月10日,他用现金支付8.6亿美元,购买贝尔斯登7%的股权,到12月份,又将收购的股权提高至总计1 100万股,或者说占贝尔斯登总股本9%的比例,根据彭博资讯报道,他的平均买价为每股107美元。刘易斯在这次迫不得已的并购案中,损失了10多亿美元。贝尔斯登约有1/3的股票为雇员所持有,包括詹姆斯·凯因持有的560万股,艾伦·施瓦茨持有的100多万股。在股价最高时,凯因手中的股票价值10余亿美元。

星期一,贝尔斯登股票以每股5.29美元开盘,大大高于议定的每股2美元收购价。市场相信故事还未结束,“另一只靴子”不久便会落下来。在形势如此不确定之际,客户和交易对家的撤出,继续抽干贝尔斯登余下的流动性,这得由摩根大通予以弥补。公司股价摆在那儿,给别的竞购者留下了空间,可以挑战摩根大通报出的“地板价”。贝尔斯登的股东也有必要就这宗交易投票表决,虽然很多股东非常气愤,不愿意表决,但果真表决,则可能会威胁摩根大通的收购,让它只落得为贝尔斯登的很多债务提供担保的结局。

如果别人提出支付更高的价钱来拯救贝尔斯登,美联储便难以拒绝。星期一,贝尔斯登股票以每股11.25美元收盘,非常乐观。迪蒙又介入进来,将摩根大通的收购价提高到每股10美元,终结了不确定的局面。摩根大通将立即购买相当于重新资本化后的贝尔斯登35%的新股票,迅速注入新资金,还将为贝尔斯登的交易性负债及其他负债提供担保,包括贝尔斯登从美联储获得的借款。纽约联储也将提供300亿美元的特别融资,以贝尔斯登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担保物,贝尔斯登最初的10亿美元损失由摩根士丹利承担。美联储预付定金聘请黑石公司,向它咨询这些资产组合中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价值。

这也许是史上仅有的一次一周内估值提高至5倍的收购交易,但无论如何,对于贝尔斯登的雇员和其他股东而言,这算不上什么胜利,虽然每股10美元的收购价,无疑要优于2美元。从摩根大通和美联储的角度看,提高报价有点儿草率,也让他们尴尬,但当形势快速变化,利害攸关,决策信息又不断变化且很不清晰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手忙脚乱地完成交易。此后一段时间里,多数观察家,包括对政府的任何援救都持严厉批评态度的人,都感到满意,认为摩根大通和美联储做了一件对金融系统最为有利的事;的确,这件事当时似乎标志着抵押贷款证券市场长时间痛苦的流动性枯竭局面出现了转机。

贝尔斯登收购案结束后数周内,所谓的“秃鹫投资者”在市场现身,它们以极低的价格迅速大量买入抵押贷款证券,使市场恢复了一些流动性。5月,黑石公司宣布,大约按平价的75%购入150亿美元瑞银集团抵押证券组合,瑞银集团为此提供112.5亿美元的融资;其他一些人也聚拢私募股权基金,收购其他的问题抵押证券组合。对这些投资者来说,市场条件看上去出现了一些改善,但结果却证明这是一次虚假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