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一级大约有800名学生,第一年就分为八个组,每组约90人,所有的课程800人全在一起上,教室是像圆形露天剧场一样的地方。暑期实习之后,我们在一起讨论所见所闻,也畅谈心目中毕业后想去的地方。我们组里有一位文雅自信,爱穿正装的纽约人,名叫史蒂夫·芬斯特,他才华横溢,以最优等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对金融和华尔街似乎了如指掌。他暑假期间在摩根士丹利工作,毕业时却被安置在五角大楼,作为“精明小子”国防分析师中的一员服役数年,为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工作,麦克纳马拉也曾是哈佛商学院的明星学生,此时是美国国防部部长。史蒂夫认为,我们组除他本人之外,有三个学生应该投身于投资银行这个行当:一是迈克尔·彭博,史蒂夫引导他投向所罗门兄弟公司,这是一家风格粗犷、注重交易的公司,对论资排辈和出身正统与否毫不在乎;二是雅德·雷斯,史蒂夫曾向摩根士丹利的数位上司褒扬推荐他;第三个就是我。史蒂夫一听说我与高盛公司的接触,便鼓励我努力在高盛谋职成功。我接到高盛邀请,回纽约又接受了几次面试,不久之后的圣诞节高盛就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
我在高盛所接触的人,都使我感到舒服自在,所以我虽一直在与其他公司接触,但认定这正是我想要的工作机会,于是就欣然接受了。这个决定为我开启了一个延续33年之久的事业,其间,我从业务助理做到业务副总裁,再到合伙人、有限合伙人,直到1999年高盛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不再需要有限合伙人为止。事实上,我们这几个史蒂夫所劝荐的人,最终都落脚在他为我们所选的地方;他自己从美国国防部退役之后,加盟雷曼兄弟公司,也像我们一样成了合伙人,专门从事错综复杂的公司重组业务,并且因为聪明有才,在这里被人尊敬地称为“教授”。当时我们班去了华尔街的,还包括汤姆·詹姆斯(就职于雷蒙德詹姆斯公司)、维克·西蒙斯(在保诚证券)、汤姆·韦瑟尔(在蒙哥马利证券),这三人后来都成了所在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不过,我们全班在华尔街供职的,人数可能大大低于5%。史蒂夫·芬斯特日后不幸身患癌症,告别了华尔街,加入哈佛商学院的教员行列,在哈佛大学服务了几年。他还鼓励雅德·雷斯和我登上三尺讲台(雅德后来执教于弗吉尼亚大学),同时自己作为迈克尔·彭博的顾问,与他关系非常密切,并在彭博资讯公司董事会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
1988年,在与史蒂夫进行全面的商议之后,我作为高盛公司的一般合伙人辞去职务,接受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教职,专任金融学教授,直到今天,我始终在这里教授投资银行学,经历了该门学科的各种变化。
这样说来,我倒是拥有一个有趣且有利的地位,可由此观察一个行业(即资本市场行业)的发展和演变——自我加入其中以来,行业变化已超出所有预期之外。它已成长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富活力、最具争议性的一个行业。这一行业,开始于20家左右的小型合伙制公司,这些公司相互间都有些关联,资本总额不足1亿美元,身处纽约而业务多半局限于美国境内;这一行业,40年来已经彻底改观,变化之大或许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而今主要包括10个左右竞争激烈的巨无霸式全球运营的玩家,全都是公众持有的公司,总市值一度超过1万亿美元。它们的业务从纽约伸展至伦敦、法兰克福、孟买、东京和上海。如今,每年由企业、银行和政府募集的约达12万亿美元的资本,3/4源自资本市场,而该市场发行在外的债券和股权证券的估值,2007年年底已超过140万亿美元。规模如此之大的资本被各式各样的投资者拥有和交易,它们遍及世界各地,如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私营财富管理机构、主权财富基金、慈善基金、捐赠基金、对冲基金,以及种类繁多的投机者。
尽管这一行业的发展动力充沛,持续不断,然而华尔街公司却少有历经变化和变化所致的繁荣,依然活下来的。1966年排名前20位的投资银行,现在几乎没有一家还在原先的招牌下经营;合伙制投行已不复存在,一些曾经实力雄厚的公司不是倒闭,就是被人收购,在同业兼并之中销声匿迹。另有一些声名卓著的公司,被华尔街之外的大型企业收购,拆分之后因未能发挥预期作用,又遭到抛弃。只有一家公司,经历2008年喧嚣动荡的多事之秋后,尽管先前从合伙制投行转为公众公司,现又变为银行控股公司,但仍然或多或少地保存了原有的自我,这就是:高盛公司。
1966年至今,是一个历险之旅,一路上充满了危险和机会;即便是目前,资本市场行业也像以往一样,未来仍是茫然莫测。1966年以来的旅程一直受到多种因素的挑战,譬如金融管制的放松、新技术的问世、全球化浪潮、公私监管者、检方和原告有增无减的审视和监督。资本市场行业已对风险暴露采取全然不同的崭新态度,在做市、自营交易、批发借贷和“私募股权”等方面积极进取。40多年来,传统的股票和债券承销以及财务顾问业务,在行业日常收入流中逐渐缩减,仅占到相对较小的一部分。今天的大型华尔街公司,收入一半以上来自美国境外业务活动,员工一半以上身居境外(其中多数人不会说英语)。每年都有新产品和新服务上市,旧有产品和服务迅速被遗弃,或者与互补产品和服务一起被廉价普及。
现在,业内公司要安身立命,全看公司股价表现如何,而股价又随着市场周期和各个公司的成功与挫败起起伏伏。市场出现繁荣和泡沫之后,虽然接着又出现凸显波峰和波谷的恐慌和骤跌,但繁荣和泡沫终究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其中获得成功的人,至少在公司业绩良好的时候,已领略到了收入高至惊人数字的喜悦。但是,成功有时也变幻莫测,致使整个产品线脱轨的市场转换也时有发生。管理层变动频繁,裁员又会周期性地出现。不仅一般雇员,而且管理者也日益意识到,他们的价值只等于自己所能产出的东西——正如有人所谓的“你捕杀到什么,就吃什么”;即便非常成功的职业生涯,过去常常延长到接近古稀的年龄,而今却往往40多岁就结束了。从多种角度看来,这已是一个与先前迥然不同的行业;而且,它仍在不断的演变之中,并如我们近年所亲身见证的那样,依然富有风险。
资本市场行业的变迁史是一部极不寻常的历史,其中充满了众多有趣而多彩的人物,尤其是那些领袖人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的艰难时期,肩负引导和保存公司的重任,拼搏着,挣扎着,作出了种种努力。为了摆脱困境,他们必须找到智慧的策略,必须找到公司上下都愿意且能够付诸实施的策略。在市场上下跌宕之中,还得将聪慧的,有才华的,忠心耿耿的人,招到公司、留在公司。还得将控制措施和行动方针部署妥当,使那些措施和部署既不伤害积极性,又可促使公司脱离困境。这些领袖中有多人所作的贡献,为各自公司未来多年的前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本书的经纬,而总体说来,本书的目标在于为资本市场行业提供广角透视,考察该行业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历史变迁。
在撰写本书各章时,我从先前的同事和竞争对手,以及从事该行业的朋友处,得到了诸多帮助。其中数位,为探讨书中的错谬和缺漏,阅读了一些章节,他们是:阿瑟·泽克尔(美林证券)、查尔斯·墨菲(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盖瑞·罗森菲尔德(所罗门兄弟公司)、雅德·雷斯(摩根士丹利)、吉姆·温伯格(高盛)、鲍勃·弗里德曼(高盛)、彼得·萨克斯(高盛)。迪克·斯科里纳和乔·麦克拉弗兰提供了一些见解和帮助,解释以往出现的若干法律和监管变化;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史蒂夫·布朗,在有关对冲基金的方面给予了帮助。拉里·金克林、劳尔德·布莱克费恩、迈克尔·科尔斯提供的建议都使我获益匪浅,很多行业参与者和观察家所撰写的回忆录和其他已出版文字,也对我大有帮助。对以上所有人士,在此深表谢意,同时声明,书中的一切观点和分析,完全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