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科玉律
11618000000038

第38章 危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微软破产论——只有危机感强烈的企业才能生存

【法则释义】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中,从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危机一直都伴随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这种普遍现象,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这条著名的微软破产论,一直都被管理界引为经典,它旨在提醒每一位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时,应将培养与树立下属的危机意识放在首位。

据管理学家门统计,1955年公布的财富500强企业,至今依然存在的只有一半,而1977年的标准普尔500强企业,目前只有74家还存在。探索这些常青企业长盛不衰的奥秘,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具有一种危机经营的意识:他们不会骄傲的回顾以往取得的成功,只相信未来的发展之路必定会崎岖不平,必须要“如履薄冰”的面对未来!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与危机往往都是在所难免的,就如同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任何企业都有遭遇危机的可能性,但比尔?盖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危机意识的下属,才能进行自我升级,从优秀迈向卓越;只有具备危机文化的企业,才能学会主动变革,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典案例】

深圳华为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与解决的方案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以及全球1/3的人口。2009年,华为全球收入高达1491亿人民币,成功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通信设备提供商;2010年,华为持续增长,销售收入达1852亿人民币;2011年,华为有望在规模上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

其实,华为如此巨大的成功,都源自于它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995年,由于华为在C&C08交换机上的技术突破,其产品开始向市场大面积渗透,公司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与之不相符的是,公司的管理水品并没有随着业务的增长而提高,管理水平低下逐渐暴露出一个企业现象,创业时期涌出的一批个人英雄,他们的职位越升越高,工资也越涨越高,但越往上,公司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就越小,于是,一些元老已经丧失了创业时的激情,开始人浮于事,其行为还影响着下属们的工作积极性。

面对消极元老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华为的总裁任正非认为,现在必须让大家都“归零”,通过公平的竞聘上岗,有能力的继续留任,而没有能力或根不上形式需要的,应采取转岗或者下岗的措施。任正非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体现出公司用人制度上的公平,又能给每一个华为人敲响警钟。

“为了明天,我们必须修正今天!”任正非一番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之后,华为公司的整训会议工作,也随之如野火燎原般的开始了。华为公司的副总裁与26个办事处主任,都为自己准备了两份报告——辞职报告和述职报告,至于公司会接受哪一份报告,全由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而定。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每一位管理者如同初入职场的新人一般,积极展开着竞聘上岗的答辩,任正非则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发展潜力与公司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拔,最后,有近30%的管理者被调整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更优秀的人才。整顿后的华为公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面对如此积极的工作氛围,任正非决定以后要对所有的华为人都进行严格考核,尤其是极易安于现状的管理层。

就这样,严格考核带来的危机感,让华为人始终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智慧启迪】

俗语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长期处于安逸的环境,企业不仅会逐渐失去竞争力,甚至还会面临生存的难题,很多时候,管理企业就如同逆水行舟,一旦下属失去了危机意识,便会养成不思进取的坏习惯,使眼前的顺境瞬间变成一种困局。危机感是企业赢得竞争力、实现长青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有远见的管理者,必须十分重视下属危机意识的培养!

适者生存,唤醒员工的危机意识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作为管理者的我们,有责任时刻提醒自己的下属,他们的饭碗与乌纱帽都是捧在手上,而不是锁在保险柜里,唯有如此,才能使他们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管理者应谨记这句话:“没有危机感,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唯有适当的危机感,才能产生积极工作的动力,当下属战胜面临的挑战时,他们才会更加自信,从而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预见危机,培养超前的忧患意识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注意忧患意识不但是一种持续发展的战略,更是将压力转变成不竭动力的有效措施。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管理者不断向下属传输居优思劣、居安思危、居盈思亏、居胜思败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危机的到来,唯有居安思危,方能做到处变不惊,从而乘风破浪,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在企业中树立忧患意识,教下属学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破釜沉舟,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如果在企业内部,业绩差的下属都能高枕无忧,企业必然会走向灭亡,只有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才能增强下属的危机感。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见仁见智,而对于失败却往往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管理者要让下属意识到这种观点,并让他们明白,无论他们在过程中做得如何出色,如果无法完成目标,那么,一切都是在白费力气。

鲶鱼效应——制造竞争,激发下属活力

【法则释义】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想尽了千方百计让它们活着抵港,因为活鱼的卖价比死鱼高出几倍,但经过种种努力,大部分鱼依然在途中因窒息而亡。后来,人们发现一条鲶鱼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原来鲶鱼生性好动,被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便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就这样,沙丁鱼因喜静而造成的缺氧问题被迎刃而解。

这就是管理学中所谓的“鲶鱼效应”,主要指通过外来个体的“中途介入”,将竞争机制引入群体,增强企业内部缺乏的活力,进而提升下属的工作效率。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那些毫无生机的下属,虽然他们每天都按时上班、下班,但却毫无激情可言,此时,管理者不妨采取负激励的措施,以竞争激发下属们的活力,从而激活整个企业的战斗能力。

当企业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背后常常隐藏着下属工作积极性的降低,看似“一团和气”的企业,不一定就是一个高效率的集合体,这时,“鲶鱼效应”将能起到良好的“医疗”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能激活我们带领的队伍,进而提高整体得工作业绩!

【经典案例】

本田汽车的总裁本田宗一郎,一直都有对公司内部进行考察的习惯,这一天,他经过考察后发现,公司有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思想懈怠,对待工作缺少了当初的积极与热情,整日在公司里东游西荡、人浮于事,他们的存在,不但自身不能再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而且,也影响了周围人的工作情绪,严重拖住了企业发展的后腿。

本田很明白,唯有将这些人及时的肃清,才能维护企业良好的经营环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然而,如果将他们全部开除显然不妥当,这不仅会使公司董事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而且,开除员工本身的行为也会让企业蒙受损失,因为他们并非不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甚远。

一时间,如何处理这些员工让本田进退维谷,大伤脑筋。

无奈之下,本田找来了副总裁宫泽商量对策,宫泽听完他的诉说,便将沙丁鱼的故事讲给了本田听,宫泽说:“其实人也一样。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就会缺乏新鲜感与活力,容易养成惰性,缺乏竞争力,只有制造一些压力,使公司内部产生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能恢复活力。”

本田听后豁然开朗,他决定马上着手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

本田决定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下属,因此,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的计划,本田终于将松和公司的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

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首先制定了本田公司的营销法则,对原有市场进行分类研究,制定了开拓新市场的详细计划与明确的奖惩办法,并把销售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其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武太郎上任的雷厉风行,不仅让基层员工们战战兢兢,害怕自己会成为经理解雇的对象,更令其他部门的领导层们忧心重重,害怕自己的职位会不保。

一段时间后,本田公司不但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而且,其他部门也逐渐改变了昔日拖沓的作风,开始高度注重工作的效率,将执行力放在了第一位,在这种氛围的推动之下,本田公司的知名度,在欧美及亚洲市场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从那以后,本田每一年都会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利索、思维敏捷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还会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如此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公司的业绩也随之蒸蒸日上。

【智慧启迪】

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彼此又非常熟悉,就极易产生一种惰性,进而消弱企业自身的战斗能力,因此,一位聪明的管理者,会为下属们人为的制造一些竞争,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下属一些压力,促使他们打破昔日的平静,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以保住职位,如此一来,管理者便轻松达到了激活企业的目的。

引进人才,增强紧迫感

下属在长期的工作中,不免会进入到一种怠倦期,逐渐缺少工作的新鲜感与活力,极易养成惰性心理,在这种消极的氛围下,他们常常会降低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也会随之变成一潭死水,缺乏昔日的竞争能力,此时,作为管理者的我们,不妨从公司外部聘请人才,增强公司内部的竞争气氛,让下属产生一种紧迫感,进而激发起他们的进取心。

适时换血,制造危机感

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进行适时的换血,辞退那些不能适应工作或工作不佳的下属,引进可以激活企业的“新鲜血液”,如此一来,既可以让在职的下属有种危机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招聘的新人员还能增加新生力量,通常新人都会带来新思维、新活力。与此同时,新人对老员工也能产生威胁,如果他们不努力上进,就很可能被新人取代,地位不保。

大胆革新,激发竞争意识

每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能唤起下属的竞争意识,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革新制度,管理者可以采用竞争上岗或绩效考核等新制度,来激发下属的竞争意识、创造力、上进心、战斗力。当下属感觉到压力的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他们必然会比其他人更努力,因为唯有不断的努力,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与职位。

水坝经营法则——储存资金,以应付不时之需

【法则释义】

松下幸之助通过多年的管理经验提出:企业在经济景气、资金充足的时候,应当把一部分剩余资金储存起来,以应付不景气时的需求。这就是被企业管理界称之为“水坝经营法”的黄金管理定律,其实,它旨在提醒管理者们,建筑水坝意在阻拦与储存河川的水,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储存注重资金,以应付那些突如其来的危机。

假设维持一家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100万元,但如果管理者只准备100万元,一旦发生意外事件,100万元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问题便无法得到解决,聪明的管理者绝对会准备110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由此可见,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在各个方面都保留宽裕的运用弹性,以迅速妥善地应对诸多突发的状况,进而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勤俭”二字的解释似乎是“省钱的方法”,殊不知,对于作为管理者的我们而言,应该解释为“用钱的方法”或“挣钱的方法”。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少管理者都崇尚大方的作风,认为那些连多花一分钱也要计算半天的人,实在太小家子气,其实,在他们“吝啬”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良好的管理策略,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高瞻远瞩的气魄与胆识。

因此,只要管理者能将节俭运用得当,那对企业必将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经典案例】

1992年,巨人集团进入了鼎盛的时期,为了彰显巨人集团的实力,总裁史玉柱决定以巨资修建一座巨人大厦,原本,他规划的大厦只有18层,但随着观摩与取经人士的增多,他将楼层提升到了38层、48层、54层、64层,最后,终于定在了70层,其投资额也从2亿涨到12亿。面对修筑大厦的资金缺口,史玉柱信心百倍,因为当时巨人集团生产的6403汉卡卖得非常火爆,年回报率高达3000多万元,按此趋势,盖楼的资金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巨人集团曾经策划的多元化全线出击,不但没能迎来朝阳,反而还离黎明越来越遥远,就在公司几乎所有的市场停滞不前时,巨人大厦却像一个永远张着的大口,不断吞噬着那些有限的现金流,最终使得巨人集团陷入了巨大的资金危机之中。

其实,当时巨人集团所面临的危机,远没有达到使其陷于绝境的地步,尽管巨人的保健品推广大战宣告失败,但它在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而巨人大厦已经顺利完成了地下工程,只需l000万元资金就可以继续动工,按当时的房地产建筑进度,五天便可以盖起一层,只要大厦依然一层一层的往上盖,那么,兵临城下的债权人自可安心不少,诸多突发矛盾也可以化解。

实际上,在巨人集团最危急的时刻,所需的只是区区l000万元现金。史玉柱知道,公司缺少的仅仅是1000万元而已,可恰恰在这一危难时期,他没有能力筹到这笔钱,而在此前,1000万元对巨人集团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几个月前,青岛一个市场一个月交给总部的款项就达到了1000万元,谁能想到仅时隔数天,整个集团就已经拿不出这笔钱来了。

在巨人集团营销的辉煌时期,每个月市场都可以回收3000—5000万元,甚至有时还曾经突破过7000万元,然而,信心十足的史玉柱没有储备资金,以备不时之需的习惯,最后时刻,史玉柱只能仰天悲鸣:“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就是!巨人集团发展到今天,资产规模滚到五个亿,区区1000万元的小数目根本不算什么,可眼下这一关就是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