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科玉律
11618000000002

第2章 自省——十年磨剑,气质天成(2)

人因问题而生,管理者如果不敢暴露问题、不敢直面问题,那么,问题就永远也解决不了,同时也无法获得进步,因为我们应懂得在困中求进。当企业面临危机时,管理者不妨虚心向下属请教,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有效解决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下属应对危机的能力,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企业都能获得最终的利益。

瓦拉赫效应——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求发展

【法则释义】

所谓瓦拉赫效应,原本是指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与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但后来管理学家却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了企业管理者上,它旨在告诉管理者们应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求发展。

其实,这条管理界的黄金定律,源自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亲身经历。瓦拉赫还在上中学时,曾被定性为“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坚信他将是化学界的可造之材,化学老师的认可瞬间点燃了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不久,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天才”,华丽转身变成了化学方面公认的“前程远大 的高才生”!

从瓦拉赫极富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中,不难看出了解自身优势的重要性,这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也一样,著名的哲学家安冬尼曾说过,首先到达终点的人,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那些集智慧与力量于一身,并能够做出明智选择的人,换句话说,企业成功与否重要的并不是如何去熟悉市场、分析市场,而是管理者能否选择一个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领域!

【经典案例】

1973年,年轻的比尔?盖茨于进入了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并不是法律,而是对计算机行业情有独钟,与此同时,他还发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远远超过了那些法律知识。

19岁时,盖茨有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他面临的一项选择,是继续读书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毕业证书,还是辍学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是每个热爱知识的人都深深渴望的,可是经营自己的软件公司,却是盖茨宏大的理想。

在一番深思熟虑后,盖茨毅然决定了放弃学业,开办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数年以后,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在199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世界富豪评选中,比尔?盖茨以净资产850亿美元毫无争议地登上了榜首。

1999年3月27日,盖茨回母校参加募捐活动时,有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回哈佛上学,以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对此,盖茨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做任何回答。从盖茨的微笑中不难看出,他早已不愿意为了哈佛的毕业证书,而放弃自己已有的事业了。

其实,对于在哈佛大学读书的盖茨而言,他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上学对他来说,得到的利益不可能比他经营公司的利益大,因此,与放弃学业经营公司相比,放弃经营公司去上学只能埋没自己的天分,毕业后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律师,聪明的他当然会选择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谋求发展了!

【智慧启迪】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时刻都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一下利弊,但凡有点智慧的管理者,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求发展,因此,当我们在决策时,可以先列出各个备选项的成本与收益,经过仔细比较、反复思考后,尽量选择那些获利高于成本的行动方案,最终付诸于行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接近成功!

从全局的角度看

当管理者在面临选择时,切忌鼠目寸光,唯利是图,只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只有放平心态、端正态度,将工作视为学习的一种途径,愿意通过辛勤付出来获得一份宝贵的历练,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越走越顺利。因此,我们要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融入企业的发展,将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个人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从长远的角度看

想要企业获得成功,管理者就必须“立长志”,切不可“常立志”,因此,我们在面临选择时,绝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仅仅以眼前的成败得失去衡量,而应以发展的眼光、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现在看到的“失去”,也许不久以后就是一种“获得”,我们应抱着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心理,在面对选择时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从细节的角度看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考虑为“产出”而付出的“投入”,而不是不计报酬的“支出”,在面临选择时,多种选择之间常常只存在很细微的差异,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就更加需要从细节着手,不要以为暂时获益小就可以忽视,而要考虑到各种情况,将可能发生的利润都计算在内,以避免计算中出现误差。

巴纳姆效应——看清自己,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法则释义】

著名的杂技师肖曼?巴纳姆,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提出: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这就是著名的巴纳姆效应,它原本是指心理学上的一种现象,即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就可以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特点的现象,殊不知,那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自己,其旨在告诫管理者们,唯有看清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想要的成功。

针对这条管理界的黄金定律,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了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结果,参加者竟认为后者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人格特征,很显然,人们并不了解真正的自己,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其实,管理者也一样,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将自已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于是,我们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我们在认识自我时,便很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进而迷失在这种环境之中,使自己失去了正确判断的能力,一个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管理者,又怎能带领企业发展壮大呢。

因此,一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进行自我审视!

【经典案例】

众所周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人们将他当做聪明的形象代言人,殊不知,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不聪明,甚至还可以称之为“笨”。起初,爱因斯坦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踏进了学校的大门,每一堂课他都认真而仔细,并频频将自己不懂的知识向老师发问,但由于他问得的问题十分怪异,因此,老师们并不喜欢这个在课堂上“捣蛋”的孩子。

面对老师们的冷漠与厌恶,爱因斯坦不再努力学习知识,并渐渐变成了一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父亲的一个小故事却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这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竞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微笑着继续说道:“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待他笑完以后,父亲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听完父亲的这段话,爱因斯坦陷入了沉思,他知道,父亲是在告诉自己不要在乎老师们的眼光,应该继续努力地学习知识。

面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爱因斯坦这才又逐渐恢复了自己爱学习的本性,并成立世界知名的伟大发明家!

【智慧启迪】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常常会收集大量的资料,来分析市场的动态与企业未来的发展,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良好的管理习惯,然而,这种习惯有利就会有弊,一旦管理者因受外界影响,而做出一项错误的决策,就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成长。一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会在先了解自己后,才给自己的企业一个准确定位,绝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盲目下决定!

面对缺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少管理者都习惯于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下属,他们从不怀疑自己的决策,而是指责下属没有有效的执行,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不愿面对自己的事例,每当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时,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方法将其掩盖,然而,这却极大破坏了企业内部的和谐。因此,管理者若想认识自己,就必须首先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

通过比较,来认识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差异,管理者要想了解自己,就应该学会跟别人比较,但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若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管理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并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的比较才能够更加客观。

失败,是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

对于管理者而言,从失败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个性与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与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管理者都应坚持辩证的观点,既不能忽视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

收集信息,培养敏锐的判断力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很少有管理者天生就拥有明智与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一位优秀的管理者明白,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应该学会用足够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判断。

不值得定律——学会遵从内心深处的选择

【法则释义】

所谓不值得定律,是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自己去费心,这条管理界的黄金定律,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是成功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反之,如果从事自认为值得的工作,那么,势必会投入自己全部的激情去奋斗,结果自然能够令自己满意。

因此,管理者应学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感觉,从自己认为值得的事业入手!

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必然会有许多事不是管理者希望去做的,但自己却又不能不做,这往往使管理者纠结于值得与不值得之间,此时,管理者要学会从“心”选择,要相信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值得做得事坚决不做,否则便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换句话说,即管理者应该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以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 ,然后为之不懈的奋斗!

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我们才能够做到热爱自己所选择的,才能够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斗志,进而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对成功,否则,越有成就反而会越煎熬。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应学会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促使自己以最大的热情去管理企业,在这种无形的鞭策之下,就一定能够带领企业迈向成功与辉煌!

【经典案例】

伦纳德?伯恩斯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但他最倾心的事却是作曲。

在伯恩斯坦年轻时,他常跟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并附带学习指挥的技巧,在柯普兰的眼中,他有着非凡的创作天赋,通过几年的勤奋学习,他写出了一系列不同凡响的作品,甚至几乎就成了美洲大陆的作曲大师。但就在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面一发而不可收时,他的指挥才能,却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的总指挥发现,并邀请他担任该乐团的常任指挥。

面对即将到来的功成名就,伯恩斯坦开始面临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是该选择自己喜爱的乐谱,还是选择就在自己眼前的鲜花与掌声,最后,他还是没有抵挡住功成名就的诱惑,选择了自己并不钟爱的指挥家。此后,伯恩斯坦便一举成名,在近30年的指挥生涯中,伯恩斯坦几乎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名片。

然而,在伯恩斯坦的内心深处,他更热衷于作曲,于是,闲暇时间他总要找一段时间将自己关在屋里作曲,虽然创作的欲望不时地撞击与折磨着伯恩斯坦,但作曲方面的活力与灵感却再也回不到他的身边了,除了偶尔闪现的灵光外,他得到最多的却是深深的失望与苦恼,他的乐思好像突然之间都枯竭了。

“我喜欢创作,可我却在做指挥”,这个矛盾一直在折磨着伯恩斯坦,当他在舞台上无数次接受掌声和鲜花时,没有人能明白他内心的隐痛与遗憾,因此,伯恩斯坦可以说是出色的,但却并不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大半辈子都活在苦恼与矛盾之中,甚至最后还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了人世!

【智慧启迪】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严酷的事实:即使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也必须长期,努力地工作,因为我们无力改变什么。殊不知,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只能磨灭我们的工作激情,进而让企业前进的脚步,变得越来越缓慢,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势必懂得尊重内心是最有效的灵药,它能够激发我们的奋斗热情,大大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让自己心里有把尺

每一天,管理者都要忙于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有些工作做了半天之后,才发现实际上根本没必要去做。事分轻重缓急,价值也分大小,管理者的内心一定要存有一把标尺,衡量一下哪些事值得我们去做,哪些事不值得我们去做,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这样,我们就不会为那些无谓的事去浪费时间了。

让自己跟着感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