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事选人甚至买东西,往往都想要最好的。其实,最好的往往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这就有点类似于流行,今年流行的服饰可能是很不错,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穿。搭配合理并且适合个人外形条件的服饰,其实才是最好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代皇帝中,称得上是最英明睿智的一个,所以有“唐宗宋祖”的说法。李世民能够成就一代帝王伟业,除了自身睿智干练之外,还因为他善于用人。李世民任用了一大批出色的人才,其中不少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可见李世民用人眼光之准确。
唐太宗使用的人才之中,有两位不得不提,那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两个宰相,李世民能够取得“贞观之治”的辉煌,和这两个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宰相是分不开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宰相,并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全才。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的事务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唐太宗同房玄龄商议国家大事,房玄龄总是说非杜如晦不能筹划这件事。等杜如晦来了之后,听了他们议论,总是认为房玄龄的谋划最好。这说明房玄龄了解杜如晦能断大事,而杜如晦也知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
唐太宗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却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见解很精辟,但他很难决定实施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了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古人云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刘《旧唐书》
【点悟】李世民是古代少有的明君,这段评价恰恰着重于李世民善于任用贤能的特点。显然,古人从李世民身上就已经深切感受到了成功用人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当代案例
台塑集团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业集团,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它在台湾石化界及整个企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塑老板王永庆号称世界“塑胶大王”,在业界地位举足轻重。
掌门人王永庆早年对人才要求极高。那时台湾人才资源匮乏,虽然王永庆费心搜寻,优秀人才也只是偶有所得。后来,他诚心聘请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谁知这些人在台塑“水土不服”,工作既不安心,业绩也不如本地的普通员工。
如何才能找到合格的人才呢?经过多年摸索,王永庆终于总结出两条经验:其一,人才要靠自己培养;其二,用中等人才。
所谓用中等人才,就是说,某个领域的某一职位,领导者并不刻意选择顶尖人才,而是选取中等人才来用。为什么要用中等人才呢?王永庆认为,顶尖人才可遇不可求,绝不是经营者强烈的爱才求才愿望可以促成的,既然可遇而不可求,只好退而求其次,用中等人才。
得到中等人才比较容易,经过培养训练,中等人才对工作也能很快地胜任。领导者大可不必去争抢那些“一流”人才。
此外,中等人才比上等人才容易培训。有些聪明自负的“上等人才”,一旦工作不顺心,就抱怨自己的公司,抱怨自己的职位。带着这种心态做事的人,责任心和工作热忱都不足。尽管他们才能一流,但若不发挥出来,还不如一般人才。
相反,中等人才没有骄傲的资本,他们谦逊好学,勤恳务实,很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工作竭心尽力。这样他们反而可能取得比上等人才更好的业绩,对公司的作用更大。
王永庆“用中等人才”的策略也不排斥顶级人才。正因为顶级人才很难得,公司才以培养中等人才为主。如果能找到合用的顶级人才,王永庆也会想方设法收归囊中。几十年来,王永庆以重金或委以重任的方式从各界聘请了许多将才来到台塑。
王永庆会用中等人才,并舍得花大价钱培养他们,使台塑永无人才匮乏之忧。深厚的人才基础,正是台塑集团称雄市场的最大资本。
非常解读
李世民不愧是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他能够把手下的宰相搭配得如此理想,以至于“房谋杜断”成了一句著名的成语。在宰相的任用上,李世民不但了解了两个人的长处,更了解了两个人的不足,所以才很好地做到了取长补短。尽管两位宰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搭配的结果,无疑就是最好的。
能遇见最好的人才,那当然很好,问题是,最好的人才有时候并不是最适合的人才。不过,追求最好是很正常的想法,尤其是对那些追求完美的人来说。所以连王永庆这样的企业经营天才早年也有过这样的用人误区,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其实,用人不求最好,但求合适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