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妙语连珠(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11479900000007

第7章 方位妙联(1)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是一副流传很广的方位巧对。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载:“鲁观察之裕,性粗豪而屋小,署门曰:‘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又,清·朱克敬《雨窗消意录》甲部卷三,亦有这副趣联的记载,所记与袁文相同。

“观察”,全称观察使,古代官名,始于唐代。其职责是考察州县官吏的政绩,后亦兼理民事;所管辖地区称为“道”,凡不设节度使之处,即以观察使为一道的行政长官,故后世以“观察”作为对道员的尊称。鲁之裕其人,性情粗犷豪放,所居之屋矮小,与之恰成反比,所以才会有这副幽默诙谐而又十分工巧的趣联。

此联盖题于鲁之裕做官以前或卸任以后,否则作为一个道的行政长官,其衙署的居室再小,也不至于“东倒西歪”。辞官归里后,家居条件仍不见改善,正是其为官清廉的佐证。至于说“南腔北调”,当是情理中事。一个人“少小离家老大回”,无论怎么“乡音无改”,也不可避免地会搀进些外地口音,更何况古代做官的人一律要讲“官话”呢另据《中国楹联报》总第24期载文三毛《也谈趣联的作者》一文考证,此联原作者应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文先生引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令狐彪编著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百图》,其中第77图为徐渭的《青藤书屋图》,图中题联曰:“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联文与清代袁枚、朱克敬所记,仅联首的“几”与“两”一字之别,与联意和联律丝毫无碍。由此看来,清人鲁之裕是一时兴趣所致,借明人之联书于己门以表白况,因而被人误认为是其所撰。

正因为这副对联含有如此妙趣,所以后来有些失意落魄的文人,或如鲁之裕“性粗豪”而又诙谐者,多喜张贴此联以自娱。不明底细者,还以为是他们自己的创作哩。

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这副方位对联是清代诗人宋湘的即席题赠之作。

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县人。清嘉庆进士,官至湖北督粮道。自言“作诗不用法”,反对模拟。著有《红杏山房诗抄》,多纪行及题赠之作。

宋湘未第前,已是遐迩闻名的梅州才子,曾应惠州知府伊秉绶之聘,主讲丰湖书院。某年开科,宋湘将要晋京应试,伊秉绶于惠州西湖设宴为其饯行。席间,伊向宋索求七言对,并请嵌入“东南西北”四字。宋湘沉思片刻,便提笔写出了上面这副对联。

上联“南海”本指南海郡,秦置,治番禺(今广州市),辖区较广;此处借指自己的家乡(梅县古属南海郡)。“北斗”本指北斗星,是指示方向和识别星座的标志;后引申指国家政治中枢,此处借指清朝皇帝。下联“东坡”明言东江堤坡(惠州西湖是由东江堤外洼地积水而成的堤外湖),实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先后曾任杭州、颍州、惠州知府,而此三地皆有西湖;此联“西湖”当指惠州西湖。全联语意双关,借景抒情,追思先哲,激励自己去实现远大抱负;并自然地嵌进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堪称巧妙至极。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撂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向右翻这是一副广泛流传的方位巧对。

传说过去有兄弟二人,夏日于林下攻书,差人买来西瓜消暑解渴。哥哥即兴吟出上联,弟弟巧妙地对出了下联。

此联妙在语言流畅,嵌字自然,叙事合理。上联倒嵌“东、西、南、北”,下联顺嵌“上、下、左、右”。上联描写吃瓜撂皮的动作,因为人们大多习惯用右手执物扔向左方,所以“坐北朝南吃西瓜”,自然是“皮往东撂”。下联描写读书翻书的情景,《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古代的一种史书,因为古书文字都是纵向排列,所以必须“自上而下读左传”;又因为古书行与行的排列顺序是自右而左,所以每读完一页,必然要“书向右翻”。

这副趣联上联末字,不少联书写作“扳”,造成联尾上下皆平而失对,而且“扳”字可解为“扳回”、“扭转”,但不含“扔掉”、“撂掉”之意,用于此处词不达意。有的联书写作“放”,含有“放下”之意,勉强可取,但仍觉不如“撂”字生动形象。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这是一副方位巧对,作者无考。

此联展现了一幅北雁南飞、车轮滚滚的广阔画面,读之令人心旷神怡。运用修辞学上的嵌字技巧,上联巧嵌“东、西、南、北、上、下、”;下联巧嵌“前、后、左、右、高、低”。全联22字,嵌进12个方位词,嵌字之多,几可称冠;并且都嵌得十分自然,不露刀斧痕迹,实在难能可贵。

坐北朝南,与西宾漫谈东道从前至后,将外语翻译中文这是当代联家白启寰先生撰写的一副方位巧对。

此联与前面的“坐北朝南/从上到下”联一样,是省略主语(人)式的方位巧对。上联描述与外宾(“西宾”)谈话的情景(“坐北朝南”)和谈话的内容(“东道”),巧妙地嵌入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下联描述翻译外语的过程(“从前至后”)和翻译成的语种(“中文”),巧妙地嵌入了“前、后、中、外”四个方位词。全联对仗工稳,语言流畅,嵌字自然,堪称巧妙。唯上下联后分句,平仄失于交替,多少减低了些艺术色彩。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似东西这是一副有名的嘲袁对联,作者是近代著名学者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清咸丰举人,光绪间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馆长。诗文宗法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工诗善对。遗著有《湘绮楼全书》等。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首领。戊戌政变时,因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而获得慈禧太后宠信。辛亥革命时,任清王朝内阁总理,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通过“南北议和”,一面要挟孙中山让位,一面胁迫清帝退位,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

年发动内战,镇压革命军。后又篡改约法,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1915年接受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6年改元洪宪,恢复帝制,即皇帝位;在讨袁护国形势压力下,不久又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6月6日,在举国一片声讨中忧惧而死。

袁世凯篡夺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为了网罗人才,遣特使诏回八十高龄还乡休养的湘绮老人王闿运,委以国史馆馆长兼总统府顾问的头衔,望能为己所用。王闿运目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不禁义愤填膺,特于袁操纵假选举当上正式大总统举行就职典礼之际,撰写了上面这副对联,并加有横批曰:“旁观者清”。

上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巧嵌“民”、“国”二字;“何分南北”,喻指袁世凯乘势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南北议和”。下联“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巧嵌“总”、“统”二字;“不似东西”,巧借“似”、“是”谐音,实际是说“不是东西”。全联痛骂民国总统袁世凯“不是东西”,写得巧妙,骂得痛快袁世凯发觉后气得咬牙切齿,但是碍于湘绮老人的声望而无可奈何,只好于事后借故将其送回故乡养老。

这副趣联的下联末句,不少联书直接写作“不是东西”,造成“是”字不规则犯重,且又失于直露,与全联诙谐幽默的风格相悖。上联“何分”含“无须区分”或“怎样区分”之意,下联“不似”含“不像”或“分不清楚”之意,两者词性基本相同;而“不是”,则为肯定性的副词了。又有一说此联前16字出自王阊运之手,是巧嵌“民国总统”的游戏之作,意思是讽是颂,并不明显。后来有人给上下联分别续上“无分南北”、“不是东西”八个字,才使讽刺和鞭挞之意立见明显。是也?非也?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1877—1945)所著《民国通俗演义》云:“王闿运表字湘绮……凡老袁(世凯)一切举动,却是未曾赞成,尝戏撰总统府对联,上联云‘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下联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什么东西!’”并说“这联语脍炙人口”。其末句“什么东西”与本文中的“不似东西”,意思相差无几,至少可以说比较接近。同时,说明这副对联全部(包括所谓后续8字和横批)都应是王闿运之作。

还有的联书说,此联是讽刺世称“贿选总统”的曹锟的。曹锟以每票1000银元(一说5000银元)收买国会议员贿选总统,时在1923年,此时湘绮老人早已仙逝作古了。又有人说此联作者是章太炎,但不知有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