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09

第9章 择人切忌以貌取人

仅仅以貌取人,以外表的俊美与丑陋来识别人才,而放弃对人的德、识、才、学、体的全面分析与观察,往往只能步入识才的误区。

以貌取人,古今都曾重复这种错误。因为人总是喜美嫌丑的,容貌美很易给人好感,容貌丑就易使人反感。但如用貌的美丑来取人,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因为外美和内美没有必然的关系,外美未必内美,外丑未必内丑。话虽这么说,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貌取人。

孔子的学生子游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行政长官,回来看老师孔子。孔子问他:“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孔子问子游说:“你在那里得到人才了吗?”子游回答说:“找到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处事行正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子游所说的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所以孔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对他的印象就很不好。孔子心中想:“这个人长得像个丑八怪,一定没有什么才气。”由此,他对子羽的态度十分冷淡,后来子羽只好退学,回去自己研钻学问。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子羽是一个热爱学问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他离开孔子后,更加发奋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他的看法大为改观,后悔莫及。对于这件事,孔子感慨地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善于花言巧语);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即源于此。其意思是:“我只凭言辞判断人的品质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的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导致失误,即使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但圣人知道自己错了很快就改了。

但这种错误还是不断出现,即便是以善于知人、用人著称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错误。张松能够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长得额窄头尖,鼻塌齿露,身短不足五尺。张松暗携西川41州郡地图,千里迢迢赶到许昌打算进献给曹操,曹操见其“人物猥琐”,顿生厌恶之感,加之言辞激烈,便将张松乱棍打出。

张松碰了一鼻子灰,就取道荆州,想到刘备那里“碰碰运气”,没成想却受到赵云、关羽、刘备、孔明、庞统等人的热烈欢迎。张松大受感动,不仅奉上西川地图,还游说刘璋请刘备入川,刘备由此在军事上取得了进取西川的优势,成就了一代霸业。

三国之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争,谁能得人才,谁就在乱世中崛起。刘备虽然没什么本钱,但他的过人之处就是不以“相貌取人”,遂“三分天下”。

目前,有很多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认为相貌代表着企业形象,甚至代表着企业文化,于是往往“以貌取人”。用人单位以貌取人,除了存在就业歧视的嫌疑外,实际上也是在画地为牢、作茧自缚,限制了在更广阔的空间选择适宜的人才。任何真正的、有远见卓识的“伯乐”都不会如此短视,任人惟“貌”的。因为伯乐明白:企业用的是人才,而不是“花瓶”、“衣服架子”。

就人才而言,德、识、才、学、体五位一体,密不可分,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其中,人的品德是灵魂,识具有决定性作用,才是必备条件,学是智能方面的基础要素,体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识别人才须兼而顾之,如果我们仅仅以貌取人,以外表的俊美与丑陋来识别人才,而放弃对人的德、识、才、学、体的全面分析与观察,往往只能步入识才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