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10

第10章 把孝道纳入用人条件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孝”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强调对“孝”的崇尚和认可,不少企业更是公开把“孝”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条件。

2007年3月,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奉献”、“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主要是孔子对为人的一般要求,意思是说作为人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言语要谨慎而守信,博爱大众而且亲爱人类。一个心怀感恩的人,是向一切于己有恩之人感恩。

“百善孝为先。”《论语·学而》篇中还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孔子在此已说得很清楚,做人先要有孝敬父母的自发意识,然后才谈得上其他。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民族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全面、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在孔子看来,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

不孝不悌之人,通常都伴随着个性上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会给工作带来障碍,会给企业带来隐患。如果为人子女不能体会到父母无以为报的恩德,不能孝敬父母,可想而知,这个人又怎么能够爱领导,尊敬上级;爱企业,与企业共发展;爱同事,尊重他人,与同事友好相处、真诚合作呢?

现在许多企业招人、用人往往只考虑能力、学识,极少去看其是否拥有孝心。其实,作为企业、公司的领导选用人才时,除考核其能力、成绩外,同时还应加上一个“孝”的考核。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就把孝道纳入用人条件内,是对于德的标准的一个具体化。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孝”之于人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强调对“孝”的崇尚和认可,不少企业更是公开把“孝”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条件。

2005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甘肃省一家民营企业的招聘广告,其中的内容是“高薪诚聘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名,4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相当于本科学历的自学成才者,品行端正,孝敬父母……”

广告中“孝敬父母”的条件引发了社会的争论,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的孝心都不能尽到,家庭关系都不能处理好,他怎么能管好企业,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呢?”该公司负责此次招聘的陆先生这样解释他们的招聘条件。该公司一位员工说:“孝敬父母的人往往工作责任心强,同事关系处理得好,所以孝敬父母几乎成了公司用人的首要标准。公司有规定,凡是发现不孝敬父母的,一概辞退。”

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希望员工懂外语、懂电脑,而且希望员工有责任感、有孝心。责任感和孝心将是员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世界500强公司,在进行用人调查时,都把孝敬父母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以考察。日本、韩国很早就有浓厚的孝道精神,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把是否具有孝道精神作为用人的重要标准,一个人能孝敬父母,他就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痛恨小偷,有一次公司一个员工被发现偷窃,开除前找其谈话,小偷说这个东西可以减轻父亲种田的负担,松下幸之助听后深鞠一鞠,并向公司员工推广孝道。

有一家私营企业,让员工回家时给父母洗脚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老板却深有感触地说:“父母从小给我们洗脚,我们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就不能给父母洗洗脚?让员工回去为父母洗脚,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从中可以检验出他们是否孝敬父母,如果在老人面前不肯尽孝,那么这样的人在工作上便缺少敬业精神,在选人用人上,我将以此作为标准……”

为父母洗脚,不仅仅是在尽孝,更能实现两代人之间心灵的沟通、隔膜的消除,而这些,全寓于简单而平凡的洗脚之中。

“孝悌”方法是考察人品性根本的一个侧面,孝悌作为中国传统对人的根本解释有助于企业对人的审视,对人的评判。将现代科学的人事测量方法与中国的“孝悌”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可用的人、有用的人和适宜的人,使企业拥有真正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为企业参与竞争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