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35

第35章 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辩解?还是做一个敢于负责任、敢于承认错误的管理者?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和认识。《论语》中一些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人总免不了犯错,知道有错,应该立即主动改正。倘若明知自己有错,却又不肯悔改,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

孔子这句名言,是给那些知错不改的人敲的警钟。大而言之,知过不改,坚持错误,不仅有损名声,还有亡国亡身的危险。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春秋晋国的晋灵公做了国君以后,残酷地搜刮百姓的钱财,用来装饰宫廷的墙壁;他建造了一个高台,在高台上用弹弓瞄准台下行人弹射,看他们惊慌逃避以此取乐;厨工煮熊掌没有煮熟,他就杀死了厨工,宫女把尸体放在箩筐里运出宫去,大臣赵盾、士季看到了尸体露在箩筐外面的手,查问到原因,又愤怒又忧虑。他们商量着要进宫去谏劝晋灵公。

士季说:“让我先去进谏,希望国君能改正过错;如果不改,您再去谏劝。”赵盾同意了。

士季进宫后,晋灵公坐在殿上,装着没看见。直到士季站在殿外滴水檐下,晋灵公才不得不招呼他。士季婉转地劝晋灵公不能这样胡作非为。晋灵公敷衍他说:“我知道错了,我一定改!”

士季叩着头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王能勇于改过,是晋国的幸事。”

而实际上晋灵公没有改,也不想改。于是赵盾准备进宫去严肃地谏劝一番。

晋灵公十分讨厌大臣们的啰嗦,但对于刚正的赵盾有些恐惧,因此就派刺客去行刺赵盾,但没有成功。晋灵公又在宫中埋伏了甲士,想趁赵盾进宫时杀掉他,赵盾又被手下的人救了出去。

晋灵公这样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其他的大臣,赵盾的堂兄弟赵穿就发动兵变,把晋灵公杀死了。

晋灵公的死,恰好从反面证明,一个人有错不改,任其发展,最后将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正确的态度当然应该像孔子在《论语·学而》篇和《论语·子罕》篇里反复说过的:“过则匆惮改。”不要怕改正错误。但一般人恰恰就是不勇于承认错误,也不勇于改正错误,反而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辩解。

人们都有一个大弱点,喜欢为自己辩护,为自己开脱,真正地达到知错能改并不容易,一般人都做不到这一点,首要的原因可能是虚荣心在作祟。若一向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很少有失误发生,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一贯正确”的意识,一旦真的出现过错,则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于对面子的维护,人们会找理由开脱,或者干脆将过错掩盖起来。

另外的原因是怕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威信及信任,其实,作为上级,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会使下属对自己更加敬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信。

看看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的。

一次,一位下属因经验欠缺而使一笔货款难以收回,松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这位下属。

气消之后,松下幸之助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因为那笔货款发放单上自己也签了字,下属只是没把好审核关而已,既然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这么严厉地批评下属了。想通之后,他马上打电话向那位下属诚恳地道歉。恰巧那天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便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满头大汗,令下属深受感动。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又收到了松下幸之助的一张明信片,并在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那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看了松下幸之助的亲笔信,这位下属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以后,他再也未犯过错,对公司也忠心耿耿。后来,松下幸之助向下属真诚认错成为整个日本企业界的一段佳话。

领导不可能不犯错,但至少要做一个敢于负责任的人、敢于承认错误的人。领导是下级和群众的模范,这个模范不仅是正面的模范,还应是敢于承认错误的模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正错误,避免错误再次发生;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下级和群众的信服。

勇于认错不仅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素质,也是一种难得的品德。其实,许多大公司的领导都具备这样的优良品德。许多开明的领导都坚持认为,上司承认错误是勇敢的表现、诚实的表现,不但能融洽人际关系、创造平和氛围,而且能提高上司的威望、增进下属的信任。可以说,能否实事求是、坦然承认错误是企业领导事业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