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36

第3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

对管理者来说,忍耐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愠怒不能于外。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花言巧语扰乱德行,小处不能忍耐会败坏大事。“小不忍则乱大谋”很有些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一种心计,一种韬晦,一种涵养,一种大家风范。

很多人把忍耐理解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人”的评价指数。忍是广义的,方方面面,对别人忍耐、对命运忍耐、对穷困的生活忍耐,忍耐不是低头,不是放弃,不是被驯服,只是暂时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忍是避免风险与烦恼的重要手段。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国大军北伐曹魏,魏国大将司马懿采取了闭城休战、不予理睬的态度对付诸葛亮。他认为,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只要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实力,一定能抓住良机,战胜敌人。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沉默战术的利害,几次派兵到城下骂阵,企图激怒魏兵,引诱司马懿出城决战,但司马懿一直按兵不动。诸葛亮于是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来一件女人衣裳,并修书一封说:“仲达不敢出战,跟妇女有什么两样。你若是个知耻的男儿,就出来和蜀军交战,若不然,你就穿上这件女人的衣服。”

“士可杀不可辱。”这封充满侮辱轻视的信,虽然激怒了司马懿,但并没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改变主意,他强压怒火稳住军心,耐心等待。

相持了数月,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抑制不住情绪的人,往往伤人又伤己。如果司马懿不能忍耐一时之气,出城应战,那么或许历史将会重写。

一个管理者,首先得学会忍,在该忍的事情上不懂得忍耐,最终误的是自己。

曾经有一位美国经理负责管理印度尼西亚海洋的石油钻井台,一天,他看到一个印尼雇员工作表现比较糟糕,就怒气冲冲地对计时员说:“告诉那位混账东西,让他搭下一班船滚开!”这句粗话使这位印尼雇员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被激怒了,二话不说,操起一把斧子,就朝经理杀来。经理见状大惊,连滚带爬地从井架上逃到工棚里。那位雇员紧追不舍,追到工棚,恶狠狠地砍倒了大门。这时,幸亏钻井台上的人及时赶到,力加劝阻,才避免了一场恶战和灾祸。

这位美国经理祸从口出,掌控不住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结果搞得场面十分难堪。

对一般人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对管理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愠怒不能于外。

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有很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一个高层管理者情绪的好坏,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气氛。如果他经常由于一些事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有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个效率。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都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得有过激的言行。一个管理者应有开阔的胸襟,惟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