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后周枭雄录
11374300000039

第39章 陈桥兵变(3)

这天晚上,大军来到了东京城外的陈桥驿,眼看天色不早,赵匡胤便下令让军士们就地休息,他则一个人独自在帐内想事情。现在已经很难推测赵匡胤究竟在想什么了,不过今天对于他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虽然在朝中有范质等人为他通风报信,但是朝中还有其他大臣也已经感觉到了他的威胁。他遍布京城的耳目早已经告诉他,有好几个臣子已经去暗中找过韩通,若是自己再迟走一步,说不定韩通派来的人便完全可能将自己抓获。幸好现在自己已经领军出了东京,身边的这些将领都是自己的心腹,就连这只军队也是自己亲手打造的,这个时候,哪怕就是圣旨到来,恐怕对这支军队也不十分管用。但是赵匡胤终究有些迷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究竟要怎么办。显而易见,即使自己去北伐成功,终究还是要回到朝中来的,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事情自己知道的太多了,所以绝对不能够让自己变成别人的走狗,可是如何才能避免这一切呢?赵匡胤想了半天也没有主意,突然想起自己的掌书记赵普来,心想赵先生一定有主意,于是当即出了自己的帐篷,直奔赵普的住处而去。

赵普已经用过晚膳,正在帐篷内看书,突然听到禀报说统帅赵匡胤前来看望自己,连忙出帐迎接,随后陪着赵匡胤回到帐内,落座完毕,赵匡胤看着屋内的布置随意问道:“赵先生这次随军出征辛苦了,可还没有被累着吧。”

赵普笑了笑说:“自从当年被将军在北方录用,这么多年跟着你也出征过好几次,开始还有些累,现在已经习惯了。反而借着闲暇时,还要继续读我的书。”

“哦,先生现在正在读什么书呢?”赵匡胤漫不经心的问道。

赵普从桌上拿起自己刚才正在翻看的书籍,递给赵匡胤说:“元帅请看,我正在看的是汉书,讲的是前后汉的历史。”

赵匡胤接过书来随手翻了几页,突然眼前一亮,急忙将书放回到桌上说道:“先生,我一直以来就没有考虑清楚一件事情,你既然在看汉书,我便请教你一下。”

“元帅请说,赵普知无不言。”赵普恭恭敬敬的说道。‘

赵匡胤直直望着赵普的眼睛问道:“我一直没有想明白,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市井无赖,最后怎么就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且还延续了西汉两百年的天下?”

赵普微微一笑说道:“哦,元帅原来是问这个,这个刘邦能够做皇帝,不是他本人有多大的才能,而是他的下面有一批能臣猛将,而刘邦能够驾驭他们,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他们,最后就能取得胜利。当年刘邦自己也说,我文不如萧何,治国不如张良。用兵不如韩信。但是却善于治人。这便是刘邦取得成功的关键。”

赵匡胤点头道:“先生刚才所说的韩信,我倒是知道,张良也有曾经听说过,只是这个萧何是做什么的?我以前从来不知道。”

赵普说道:“萧何可不是普通人,可算的上是刘邦称帝的第一大功臣,为了让刘邦能够做皇帝,他月下追韩信,巧破鸿门宴,而且刘邦每次率兵打下一座城池的时候,别人都去抢劫财物了,只有他一个人赶快跑进府衙,抢下当地的户籍和田册。说实话,要是没有萧何,刘邦根本不可能称帝。”

赵匡胤无意识的点点头,又问赵普说:“刘邦手下的第一猛将是不是英布,要是单说用力,你看高怀德和英布是不是很象?”

赵普闻言就是一愣,心中在不停揣摩赵匡胤的意思,于是谨慎的回答说:“要说用兵,我们军中还是您第一,要说勇猛,我看高怀德比英布要勇猛多了。”

赵匡胤点点头,突然又问了一句说:“那依将军看,你比萧何如何,我看你也挺象萧何的。”

赵普连忙摆手说道:“我哪里能比得上萧何,即使我有萧何那样的才能,可是萧何却辅佐刘邦得了天下,而我…..”说道这里,赵普才猛然明白过来,连忙抬头诧异的看着赵匡胤,可是赵匡胤已经说了自己想说的话,不愿意再继续停留下去,只是微微一笑道:“我看先生也能和萧何一样。”说罢便起身告辞了。只留下赵普还在苦苦思索这句话。

赵匡胤出了赵普的营帐,转头便来到了赵匡胤的帐中,赵匡义看哥哥前来,连忙起身让座,兄弟两个坐在一起,赵匡胤便开口说道:“现在京城中都在纷纷流传说点检做天子这句话,这可不是小事,要是哪天传入太后和皇上的耳朵里,恐怕哥哥我要连累兄弟你了。”

赵匡义气愤地说道:“这一定是有人陷害,兄长你连年带兵,朝中自然有人嫉恨,所以编排出这谣言来怪罪于你!”

赵匡胤又长叹了一声:“唉,可是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我们赵家就要多灾了。到时候满门抄斩,可不就是连累了兄弟你么?”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他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若是你有办法能让我们赵家逃过灭门之灾,我当然要听你的。”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哥哥,我看我们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厮杀,他们那些后方的官员才能在朝中享福,可是这次北伐出兵,他们先是怀疑兄长杜撰了军情,随后又让那韩通做了粮草官,到现在也没有把军士们的饷银拨下来,将士们得不到饷银,自然会以为是哥哥你克扣了,明摆着是挑拨哥哥和将士们的关系。既然他们如此怀疑哥哥,我们何必还为他们卖命,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

赵匡胤一听便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先帝柴荣更是我结拜兄弟,我怎么能抢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呢,兄弟你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不然我今天要替家祖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

兄弟两个的争执,早就惊动了周围的众将官,这时冲进赵匡胤的帐内,看赵匡胤对赵匡义怒目而视,高怀德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元帅,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在外面打仗,他们朝中却对我们疑心重重,这样子我们也没法打仗啊。那韩通早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元帅你这次领兵回来,不管是胜是败,都要对你下周,到时候你们兄弟两个都难逃此劫,难道你愿意看到如此的局面么”其他众将也纷纷劝说。

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他突然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么办啊?现在朝中群臣对我猜忌万分,前方将士各自心怀不忿,我也弹压不住,照这个样子,万一起了兵变,回师京城,将来在九泉之下,我可怎么面对你啊。”说罢不由得流出两行英雄泪来。

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对你不利,只是你需要早作决定,我们才能有所准备,不至于让奸党们占了先机。”赵匡胤起身擦干脸上的泪,却是不置可否,只是长叹一声就出了赵匡义的营寨,随后回到自己帐中,喝令军士们拿酒来,自己要一醉方休。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韩通把持拒不发饷。将士们群情振奋,结伴来到赵匡胤的帐外叫喊,眼看就要闹起哗变来,因主帅赵匡胤已经喝的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大家聚在一起,都纷纷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辅助赵匡胤当天子,然后领着我们回师京城,这样才能确保大家无事。不然现在继续北伐,后面不给粮草,军士们得不到粮饷便不肯卖命,怎么可能打得了胜仗,打不了胜仗,回来还不是被朝廷有了借口责罚;就算是打了胜仗,已经精疲力竭,回来后正好被他们算计。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反了,反正现在京城也没有什么实力,有限的一点兵力,都掌握在咱们自己兄弟手里。大家最后统一了意见,但是具体要怎么行动,还是要有个计划,于是几个人一直密谋到天色发白这才定下计策。

到了第二天黎明,赵匡胤还在梦中酣睡,突然帐外有人大声喧哗,这才从睡梦中惊醒,仔细一听原来外面喊的是万岁二字,还以为皇帝已经亲自前来,连忙起身穿衣想要出去接驾。却见赵匡义一头冲了进来,劈头便说道:“哥哥,将士们不肯用命,非要让你立刻登基,然后回师京城,肃清奸党,方才肯继续北伐。不然恐怕就要哗变了。”赵匡胤一听大怒道:“我尽忠朝廷,你们却要让我做如此不忠不义的小人,是谁在外面闹事?”说着便走出营帐想要呵斥,却看到众将官已经全部在场,每个人都顶盔贯甲,手持利刃,自己却衣衫不整,手无寸铁,急忙想回营寨那把剑时,帐门却被赵匡义堵住,仓促间也过不去。高怀亮这个时候扑上前来,和高怀德一起把赵匡胤的双臂抓住,架起来按倒在早已经准备好的椅子上,随后将早已经准备好的黄龙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随后将士们就在赵匡胤面前跪倒,口呼万岁。呼喊的声音几里之外都听得到,赵匡胤无法阻拦,也不得起色,只得潸然泪下道:“你们想要贪图富贵,却把我推出来当天子,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办法,不过我们要说好了,你们要听我的,我便继续领导你们;你们要是不听我的,现在就杀死我吧。”

众人都在下面叩头,说自然愿意听皇上你的。赵匡胤这才徐徐说道:“我和你们约法三条,第一条入京以后不得侵犯太后和皇上;第二条不能欺压朝中群臣;第三条就是不能侵扰百姓。你们能听么?”众人都答应说可以,于是赵匡胤便起身下令,立即调转部队前进的方向,向京城进发。

消息传到京城,百姓们听说赵匡胤兵变已经做了天子,正领兵朝京城而来,倒不是十分惊慌,反而四处传告说,当年郭威进城的时候,就是赵匡胤一力主张将士们不要抢劫,现在他自己进城,自然也不会纵容军士们劫掠,大家各自放心吧。

京城里面的殿前都指挥石守信,还有都虞侯王审绮,早在昨天晚上就已经接到了赵匡义派人送来的密报,知道今天早晨在陈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两个人都是赵匡胤的好兄弟,而且对石守信还有救命之恩,平时就是交情莫逆,早就有心推戴赵匡胤做皇帝,现在知道果然如此,哪里还能不尽心尽力,言听计从。他们现在两个人掌管着禁军,当即让人传令下去,说等赵匡胤他们回来的时候,便把城门打开,放军队进来,以后自然有好处给大家。那禁军是赵匡胤一手打造,上上下下都是赵匡胤自己的人,听说赵匡胤当了皇帝,现在正要入京,没有一个有二话,而且从此也算得上是攀龙附凤了,各自反而都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