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后周枭雄录
11374300000038

第38章 陈桥兵变(2)

柴荣见兵不血刃便进了关,心中大喜,于是让王洪仍旧回宁州驻守,终廷辉也继续守在益津关。然后任命赵匡胤为前锋,顺着河流继续西进。赵匡胤沿着河向西走,逐渐的水路狭窄,不能再行船。于是便舍弃了船只,所有的军队都上了岸徒步前进,很快便来到了瓦桥关。瓦桥关的守将姚内斌并不知道赵匡胤的威名,从关上朝下一看,见赵匡胤带着的人马不多,于是昏头昏脑的领了将士们出来作战,被赵匡胤他们大杀一阵,立即就死伤了数百名军士,这才知道不妙,连忙退回到关内去。赵匡胤他们人少,不能攻打关卡,便在当地驻扎下来,过了一天,柴荣领着军马来到关下。其他的军队也陆续到来,都指挥使李重进,也是在收复南唐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威名雄震南陲;韩通在陆路急赶,沿途顺便收降了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都是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后周的军队都在瓦桥关下会师。眼看得军队遮天蔽日,把瓦桥关的兵丁们吓得不轻。

第二天赵匡胤监督军士们攻城,现在城下朝城上喊话,让姚内斌开关投降,慷慨激昂的说道:“我们这次前来,其他的州县都是望风披靡,纷纷投降,现在你单靠这么小的一座关隘,也不可能长期坚守。如果现在归顺我们后周,还不会丢失你们的荣华富贵,否则全城百姓将和你们一起,玉石俱焚,到时候可不要后悔。”姚内斌在城楼上考虑了半天,于是向赵匡胤回答说,等明天再答复你们。赵匡胤看他的表情,知道他已经有点心动了,于是也不强迫,就按兵不动,守了一晚上。第二天看对方没有反应,正准备号令军士们攻城的时候,已经有探马进来禀报说,姚内斌已经开了城门,出城来求降。原来姚内斌当晚和将士们商议,大家看到后周军队如此强盛,都认为赵匡胤所说的不错,应该投降。于是赵匡胤便再营中接见了姚内斌,随后领他去见柴荣。姚内斌见了柴荣,便跪倒在地,口呼万岁。柴荣和颜悦色的让他起身,说你尽忠报国是应该的,现在既然已经投降后周,以后就要尽心尽责,我封你为汝州刺史,等我们走后,你便可以去上任了。姚内斌叩头称谢,当即领着军队入关。

柴荣便在瓦桥关里摆开筵席,邀请群臣们都来赴宴。吃饭的中间,谈论起现在的军事,柴荣说准备下一步去攻打幽州,众将都说:“陛下你自御驾亲征一来,只不过四十二天的时间,兵士们没有怎么劳累,饷银也没有耗费多少,便已经把关南的诸州县收复。这都是由于陛下的洪福所致,所以能收复国土,建立这种不二的奇功。可是那幽州是辽国南部的要隘,城大沟深,又有重兵把守。就怕是一时之间打不下来,反而旷日持久的耗在这里,到时候反而有了变化,就不太好对付了,还希望陛下你三思而后行。”柴荣听到众将都反对,也不好说什么,便默默的喝酒。等到筵席散后,众将都已经告辞,单独把李重进叫过来说:“我们这一路前来,势如破竹一般,关南的那些州县,基本上都是望风披靡,没有战斗就投降了。根本没有让我们动手。我们正好借这个威势,抓住这个灭掉辽国,扫平北方的好机会,怎么可以听从他们的意见,半中间就回去呢。况且我一直说我要统一中原,天下一家,平定南北,现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不管别的将领怎么想,还是要继续朝北前进。你现在就率领一万人马,明天清早出发,向幽州前进,我率队随后就赶上。这一次不一直打到辽国的上京,我绝不回师京城。”李重进听到柴荣这么说,知道他意志坚决,劝是肯定劝不住的。只好答应下来,然后退出去准备。柴荣又给散骑指挥使孙行友下了一道命令,要它率领五千骑兵,立即去攻打易州,以牵制敌人的兵力,为李重进攻打幽州做辅助。孙行友也领了圣旨立刻出发去了易州。

李重进第二天就率队出发,到了固安县城,见城门打开,守城的官吏早就已经跑了,后周军队于是一拥而入。李重进让将士们略微休息一下,自己派了几个骑兵出去探查地形。探马回来报告说在固安县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名叫安阳河挡住了去路,既找不到桥梁,也找不到船只,想必是契丹人怕我们继续前进,所以把桥梁拆掉,船只也都藏了起来,以拦阻我们的去势。李重进听了禀报,心里面也是十分踌躇,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好。忽然听说柴荣已经随后赶到,于是连忙出城迎接,见了柴荣,便告诉他前面的路已经不通。柴荣已经一门心思要北伐辽国,自然不会被这么个小问题吓住,立即亲自去观看河流的情况,果然见河中的流水飞溅,水势汪洋,也不知道究竟有多深,沿着河流上下巡视了一回,便队李重进说道:“本来以为可以徒步过河的,现在看来是不行的,你赶紧召集将士们在河流上修建一条浮桥,以方便我们的大军前进。”李重进也只能点头答应,于是让将士们就近去砍伐树木,准备架设桥梁,柴荣心里着急,给他们下了死命令,必须在期限内完成。然后便亲自率兵又回到瓦桥关驻守,等到李重进的桥一修好,便率兵过河,北伐契丹,直捣上京。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说在柴荣身上是最恰当不过。就在柴荣雄心勃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他却突然得了一场急病,在瓦桥关养了多少天也没有痊愈。柴荣心里十分着急,将士们也不知道该继续前进还是怎么办。后来还是赵匡胤亲自入帐劝解,说北伐也不急在一时,还是先回京城,把病养好再说吧。柴荣想了想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把瓦桥关改名为雄州,让陈思让留下来驻守,然后便领着军队回到了京城。

到了澶渊的时候,正好有人从京师送来了文书,让柴荣审阅,柴荣于是强撑着病体,就在床榻上批阅文书,文书都是卷轴,因为数量太多,所以便装在一个口袋中,柴荣伸手从口袋中抽出卷轴,展开观看完毕后,便批复上自己的意见,然后放在一旁,自然有人会再分发下去。当他又批复完一卷文书时,伸手去口袋中取,却抓到了一条直木,上面涂着红漆,也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柴荣拿过来仔细观看,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原来在这条红色直木的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五个黑字“点检做天子”,不由得心中十分惊异,心想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那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是自己的妹夫,想当年石敬瑭娶了后唐明宗的女儿,后来便篡了后唐的皇位,建立了后晋。难道我这周家天下,将来也要被张永德所篡去么?还有这条红木,究竟是怎么来的,心中不由得疑窦丛生。可是这事情也没有办法问左右的人啊,于是把红木仔细收起来便睡去了。醒来后仍然没有想明白,于是想取出红木来再看看,谁知到了昨夜放红木的地方一看,却已经不见踪影,心想昨天我自己看到这根红木,然后自己把他收起来,其他人并不知道这事,现在红木居然不翼而飞,难道是天意要亡我后周。这下子更是坐立不安。连都城也不敢回,就在澶渊逗留了几日。

这张永德也是倒霉,他并不知道柴荣心里转了这么多念头啊,眼看将士们议论纷纷,于是仗着自己和柴荣是郎舅至亲,居然来到柴荣的寝室来问安,还婉转的劝说柴荣:“天下还没有平定,我们后周的库府还非常空虚,四面的割据政权还有远方的藩镇,都在幸灾乐祸的等着看我们笑话。要是京城一旦有什么变化,他们便会群起而攻之。现在我们离京城还很远,陛下你却在这里逗留,兵士们都在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希望陛下你体察军情,赶紧起程回京城吧。”

柴荣本来心中就不高兴,对张永德就有点防备,听到他这么说,便问道:“这是谁让你来说给我听得?”

张永德说:“大家都这么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人。”

柴荣瞪着张永德说:“你不用多说,我自然知道是有人让你来说的,难道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意思么?”张永德听柴荣说的莫名奇妙,也不知道该如何对答,呆在当场,柴荣仔细看了看张永德,又自言自语说:“看你这样子也是个福浅命薄之人,怎么可能会有这等好事呢,说不定是我多虑了。”然后朝张永德厉声喝道:“我知道了,你退下吧,我们立刻就回京城。”张永德仍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既然柴荣同意回京了,那便万事大吉,于是告退了出去。车驾继续前行,没有几天就到了京城,柴荣养了几天病,稍微有点好转,于是大封功臣,所有随驾前去北伐的都加官进爵,偏偏把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给免去了,只让他当了个检校太尉,把柴荣最信任的赵匡胤任命为殿前都点检,加检校太傅。群臣们都莫名其妙,心想张永德就算没有功劳,也没有犯什么错误啊。为什么突然给罢官呢?都是不明所以,但也不敢公开讨论,只不过私下里说说而已。

终究是人事不敌天命,即使是英明神武如柴荣这样的人物,也无法抵挡生老病死,病一直就没有好,到了后周显德六年六月,柴荣的病情突然加重,眼看着就已经到了弥留阶段,于是急忙派人去唤过朝中的宰相范质和其他臣子前来诉说遗嘱。柴荣平时最喜爱自己的儿子梁王宗训,也认为他将来最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当着范质他们的面,就立宗训为太子。同时又留下了一条让人匪夷所思的命令,说等我死后,让王著进朝和范质共事,担任宰相一职。这王著和柴荣早年便认识,是个著名的酒鬼,每天都喝的酩酊大醉,宗训小时候看他有趣,于是和他特别接近,故而柴荣临死之前,想要给太子留一个心腹在朝中。可是范质他们虽然表面上答应,等到一出宫门,便相互商议说:“王著虽然身为翰林学时,但是每天都喝的不辨方向,昏天黑地,怎么可以担任宰相这样的职位。主公弥留之际,头脑发昏,我们千万不能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大家计议完毕,便都各自散去。到了晚上,柴荣已经是油枯灯灭,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旁边围满了自己的嫔妃和太子等人,柴荣慢慢的一字一句的叮嘱了他们一遍,可是还没有把话全部说完,就觉得心口一阵疼痛,随后便撒手西归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九岁。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符皇后和太子等人眼看柴荣死去,当时是哭得肠断气绝,大臣们得知消息,纷纷上前安慰,并且按照柴荣的遗嘱,就让柴宗训在灵柩前即位,这就是后周恭帝。只是他现在年仅七岁,还只是个每天玩耍的孩子,哪里就能懂得军国大事;符皇后也是刚刚进封为皇后的,突然就遭到如此变故,自然也没有了主意。而且现在担心主弱臣强,这后周的江山自己究竟能不能坐稳还真是不好说呢。于是便把范质叫过来说道:“我是一个妇道人家,不懂国事,而皇上只不过是个小孩,也不可能处理清楚。所以现在就全靠你来主持了,你可不要辜负我们。”范质赶紧答应,于是尊符氏为皇太后,大臣们也各有一番升迁。尤其是把宋州节度使兼检校太尉韩通,调任郓州节度使,仍然保留了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一职;原来的许州节度使赵匡胤却调任宋州节度使,仍然重任殿前都点检一职。这么一来,京城周围的军队都已经牢牢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范质这次调动表面上虽然看着普通,但是实际上,却几乎把所有的兵权都已经交给了赵匡胤,别人看着虽然有点奇怪,但赵匡胤是先帝最信任的臣子,现在国内前途一片迷茫,为了预防有人趁机作乱,让赵匡胤集中掌握兵权倒也没有什么很奇怪的地方。

可是屋漏偏遇连天雨,船破又碰顶头风,本来恭帝年幼不能主政,国内的百姓多年历经变乱,知道这种时候最容易发生篡位的情况,早就人心惶惶,不知道国家将何去何从。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州县突然派人连续派人送来几道告急文书,说是北汉主刘承钧,听说柴荣病故,现在幼主登基,于是派人再次向契丹求兵,前来攻打中原。契丹主本来最害怕的就是柴荣,听说他现在病故,非常高兴,而且认为国内现在新君登基,必然有一个磨合期,趁这个机会还是可以占点便宜的。于是北汉和契丹合兵一处,现在又在朝北方进发。请求朝廷马上发兵救援。范质接到文书,连忙来到后宫给符太后观看,符太后哪里知道其中的奥妙,惊惶失措的说:“宰相,你看着办吧,我也不懂调兵遣将,但是先帝在世的时候,敌人若是来犯,必然要迎头痛击。你看看朝中谁可以出去作战,便让他去好了。”范质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多次领兵出战,不如这次也让他去好了。”符太后当然同意。于是范质出来召集群臣,就宣布了现在的情况,然后说要让赵匡胤领兵出征,问问大家看是什么意见。

这个时候的京城内,早已经到处有谣言,也不知道是谁传出去的,就是当年柴荣在澶渊时曾经发现了一条红木,上面有点检做天子字样的这件事情。朝中群臣也略有所闻,也都各自担心,所以听范质说要派赵匡胤领兵出征一事,都是默不作声。唯有韩通通晓军事,了解当前的形势,于是站出来反对说:“我听说契丹的皇帝述律,现在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当年我们随同先帝北伐,把关南各州全部收复,他听说了以后笑着说,那本来就是中原的地盘,现在他们收回去就收回去吧,反正我还不想管呢。有什么好可惜的。至于那个北汉主刘承钧,连他父亲刘崇算在内,连续五次和我们挑衅,都被我们打败,俗话说败军之将,怎敢言勇。难道他次次头破血流,竟然就不知道衡量一下轻重么?而且现在北方的信报,只说契丹和北汉合兵来攻打,并没有说明是谁统兵带队,也没有说明对方的目的地是哪里。依我看,这条信报是假的,至于是谁捏造这么一条假信报出来,又是什么目的,这可就费心思了。”

范质听了以后却不以为然的说道:“怎么可能,若是等到契丹兵已经围困了我们的州县,到时候可就晚了。大家要是没有别的意见,那就照这个决定行事了。”于是当即任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军队向北进发讨伐契丹,赵匡胤领了圣旨,便让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为前锋,先带来一批军士前进,此外如赵匡义、高怀德、罗彦威、张光远、石守信等都各有委派,随后点起大军,浩浩荡荡出了京城,便朝北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