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后周枭雄录
11374300000040

第40章 陈桥兵变(4)

陈桥离东京非常近,很快赵匡胤便领着人马回到了东京,远远就看见城门打开,城上城下的守军都在欢呼,欢迎赵匡胤的归来,更有人就在马前参拜,高呼万岁。赵匡胤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便领兵进了东京城。进城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去把消息告诉自己的家人,同时把赵府严密的看守起来,不能让自己的家人受到一丝一毫的侵犯。

赵夫人正在后唐休息,突然听到前面人喊马嘶,连忙出来观看,就看见赵匡胤派来的将领,一头跪倒在地说道:“禀报老太后,陈桥兵变,已经拥戴赵匡胤做了皇帝,黄袍加身,现在大队人马已经开回了京师。我奉皇上的命令,特地来通报太后,并且保护您的安全。”赵夫人听了以后大喜说道:“我这个儿子向来就志向远大,当年苗光义也曾经说过,莫道世上无天子,如今天子一担挑这种话,现在果然应验了。”

等到赵匡胤正式入城的时候,百官们也已经得到了陈桥兵变的消息,正在殿前议论纷纷,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是好。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就看见客省使潘美,骑在马上带着兵冲了进来,大声说道:“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已经被众军士奉为天子,现在已经进了京城,就等着你们众大臣前去参拜呢。”众人听了都是惊惶失措,可是潘美带着兵,不由分说,便把他们都驱赶走了。只有当时担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韩通,瞅个机会跑了出来,回到家中召集将士,想要率众抵御。可是他身边早就已经安插了赵匡胤的耳目,赵匡义接到消息,知道若是韩通率队出来,那可真是不容易一时之间就取胜,万一又生出其他事端来,可就大大不妙,于是连忙派了部校王彦升前去拦截。王彦升催马如飞一般的跑了过去,路上当头便碰到了韩通,大声喊道:“韩侍卫,你要去哪里?新天子已经到了京城,你还不赶快去迎驾?”

韩通闻言大怒道:“天子明明现在还在宫中,你是哪里的叛徒,居然随着别人叛变,想要篡位,偷窃周朝的天下。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贪图富贵,所以连忠义廉耻都不要了,不说保驾卫国,反而狼狈为奸。还要来蛊惑我,你赶紧回去告诉赵匡胤,让他不要嚣张,我很快就率兵去和他争斗。”

王彦升还不等韩通说完,已经不耐烦了,纵马上前来挥刀就砍。韩通早晨上朝,身上穿着的是朝服,又肥又大,行动都不十分方便,怎么能抵挡得住。没有办法只得回过头去猛跑。韩通跑回家中,连门都没有来得及关上,王彦升已经追了过来,和另外的十几名军校冲进了韩府。韩通急忙想去拿兵器时,众人一拥而上,刀剑齐下,一阵乱砍,韩通虽然勇猛,奈何手无寸铁,行动又十分不方便,勉强躲了几下,便被王彦升瞅着机会,从马上一刀砍下,当即就身首异处。王彦升杀红了眼,一不做二不休,冲进府院内,带领军士们把韩通的一家老小,杀的是一个不留,然后才回去禀报赵匡义得知。

却说赵匡胤进了东京城以后,命令将士们一律都回军营中去候命。自己也没有太过嚣张,仍然回到原来自己办公的地方去。过了半天,在赵匡义的授意下,军校们已经找到了范质、王溥等人,押着来见赵匡胤。赵匡胤连忙出来迎接,将他们身上的绳索解下,然后痛哭流涕的说道:“我和柴荣本来是结义兄弟,他当上皇帝后对我非常信任,几乎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和我商量。可是这次出兵,将士们没有粮饷,结果突然起了哗变,我也控制不住,无奈之下被他们胁迫到了这里。想起来真是上对不起苍天,下对不住九泉之下的先帝。可是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呢?”

范质等人都是文臣,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听到赵匡胤一个人在自说自语,仓促间也找不到什么词来答复,于是面面相觑,不发一言。旁边的军士们看到场面陷入了僵持,当即厉声喊道:“我们这些当兵的,平时过得是刀头舔血的日子,只不过是想吃个饱饭,可是你们稳坐朝堂之上,反而还扣我们的军饷,现在我们自己愿意推戴点检做天子,其他人只有听从,若是不肯聪明,我们现在就杀了你。”说着便使劲拍着自己的刀鞘,四周只听到一片兵戈之声。似乎随时都会拨出剑来,砍去这些人的头颅。王溥胆小,看到这种情况吓得面无人色,当即便走下台阶,迎面对着赵匡胤参拜,口呼万岁。范质在一旁想了想,也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挽回,于是也走下台阶去参拜赵匡胤。赵匡胤连忙下去将他们两个扶起来,随后命令军士们搬来几把椅子,当厅坐下,便和他们开始商量自己的即位事宜。掌书记赵普在旁边,知道这个时候该自己这萧何出面了,于是说当年尧舜禅让天下闻名,今天不如我们就效仿这个吧。范质等人到了此刻,怎么还能有自己的意见,自然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唯唯诺诺的答应了。

当即便请赵匡胤这便移驾崇元殿,进行受禅大礼,同时接受百官朝贺。过了一会,那些官员们有的自觉而来,有的被兵士们押了过来,都是心惊胆战,又听说韩通已经被杀,知道现在整个京城都在赵匡胤的手中,自然不敢多说,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由于事出仓促,还没有准备禅位诏书,范质写的一手好文章,听说这个情况便连忙走入偏殿,想要赶快草拟一份,谁知道赵普在后面悄悄跟进来,塞给他一张纸,上面早已经都写好了。于是出来向百官宣读诏书,随后让赵匡胤上殿登基,百官都跪倒在地,口称万岁。赵匡胤喜不自胜,自然就不用说了。

等到仪式一结束,当即便命令范质等人入宫,让他们告诉周主宗训,还有符太后得知,现在已经是赵家的天下,要他们即刻搬出东宫,迁到西宫中居住。禁军们都是赵匡胤的心腹,当然恶声恶语,不由分说便动手。符太后一个寡妇,柴宗训一个幼儿,能拿他们有什么办法,想要让范质等人出来主持公道,眼看他们也是无可奈何,怎么可以抗拒。符太后大哭一场,没办法只好带这幼子宗训,迁到西宫去了,到了那里立即被软禁起来。

赵匡胤听说太后和幼主已经到搬到了西宫,于是又下了一道旨意,封周主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原来后周的宗庙祭祀等仍旧继续。后周从此灭亡,自郭威篡位开始,到现在一共是九年,历经三个皇帝。后来赵匡胤将柴宗训迁往房州,过了十二年才死,死的时候年仅十九岁。符太后后来也病死在房州。

赵匡胤既然已经是天子,原是不再沿用周朝的年号,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派遣使者到各处政权都告知,所有的内外官吏,都有封赏,那些拥戴自己称帝的更是加官进爵,不再话下。同时大赦天下,追封韩通为中书令,总算还是念着当年情义,准备追究一下王彦升的罪过。说我当时有言在先,和你们约法三章,你胆敢杀我大臣,还灭他满门。这王彦升是奉了赵匡胤的指令,自然有赵匡义出来为他解脱,最后也不了了之。只是最奇怪的是,从赵匡胤登基以后,就再没有说起过北汉和契丹合兵攻打边境的事情,似乎这事情从来也没有发生过。

自此后赵匡胤调兵遣将,四处出击,也算继承了柴荣的遗志。他刚刚建立宋朝的时候,中原还有北汉、南唐、南汉、后蜀等国;北方还有契丹辽国,南方还有吴越、荆南、殷等。后来都被赵匡胤派兵逐渐剿平,最后终于统一了全国。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权。而宋太祖赵匡胤,他的文治武功,他的雄才伟略,也被历代帝王所争相效仿,作为自己的典范来学习。

虽然赵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书里都再三声明他是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但实际上谁心里都明白,这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本来就是由赵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实策划者们一手导演的。而且从形式上看来,和当年赵匡胤辅助郭威篡位简直是一模一样,想必那次比较成功,所以赵匡胤便已经记在了心里,等到自己也有这么一天的时候,便依样照搬过来。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真的是由于兵变推举他为皇帝,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赵匡胤当时领兵出京城,是由于要北伐,可是赵匡胤在即位后便再没有提起这件事情,只是在史书中说辽兵知道是赵匡胤当了皇帝,知道他比柴荣还要厉害,于是自己就退兵了;而在《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并没有相关记录能够证明当年辽兵曾经和北汉兵士合兵一处,对中原地带进行过军士行动,还有京师在兵变不久前,城中已经到处即谣传“点检作天子”这种话,是统治者惯用的事先舆论准备,赵匡胤没有做天子之前,百姓们都知道他是禁止军士们杀戮屠城的,所以听说是他做天子,也不至于太过慌乱;再加上现成黄袍早就预备好,就算是赵匡义赵普等人当晚密谋,也不可能当晚就做出一件龙袍来啊,显而易见是预谋已久;还有那一道禅位诏书,在事前已经草拟好,大家想当天发生了那么多事情,连专门做这个事情的范质都已经忘了,赵普等人怎么会没有忘;还有赵匡胤的母亲说的那句话:“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可以看得出早在以前,赵匡胤已经向别人透露过自己要称帝的打算,所以跟在距这种种史实看来,陈桥兵变应是一起事先有预谋的军事政变。

不过在中国的历史上,陈桥兵变之所以有名,一方面是因为通过这次兵变,产生我我国里上一个强大的政权宋朝,另外是因为陈桥兵变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事实上,严格军纪,争取民心,这是一般的政治常识,五代时的其他兵变者未必全都想不到这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在兵骄将悍,“鼓噪哗变”的情形下,要有怎样的筹划和运作才能将这一点落到实处?从所谓的“点检为天子”传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现又消失的北汉和契丹军队,包括之后以赵光义为首的图谋叛乱者们何时何地行动,都应当是赵匡胤长期准备、预谋多时的严密而成功的政治行为。当然,这出戏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赵匡胤的篡位显得名正言顺,一派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气势;另一方面给了后周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们也没有受到太多惊扰和伤害。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出好戏就这样表面上波澜不惊地结束了,这场政变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巨大的成功。随着赵匡胤的成功登基,这一部《五代枭雄录》也就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