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后周枭雄录
11374300000023

第23章 东京称帝(3)

到了广顺元年十二月,天气非常寒冷,每天都飘着雪花,终日都不停止。王峻这时才号令各军,要他们立即出发,到了绛州也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把排阵使药元福叫过来面授机宜道:“晋州的城南有个叫做蒙阮的地方,地势最是险恶,如果敌兵听说我们来到,先占据了这个地方,我们的麻烦可就大了。你现在立刻带上三千兵丁,昼夜前行,只要能到了蒙阮,我们就不需要再担忧了。”药元福当即应允,于是带领三千兵将星夜前进,到了蒙阮一看地形果然险峻,幸好还没有敌军把守。药元福立刻越过蒙阮,扎下营寨,这才让人回报王峻得知。王峻听说药元福已经占据了蒙阮,高兴的拍着额头说:“这下大事成功了。”当即麾兵前进,大军全部过了蒙阮,和药元福相会,随后兵锋直指晋州城下。

北汉的皇帝刘崇,以及和前来帮助他的辽兵将领,因为时间一长没有能攻下晋州,带来的粮食已经吃完,更加上每天大雪纷飞,四周的田野里也找不到什么吃的,禁不住有点气馁,军中也逐渐有了败退之心,将士们纷纷都商量着要回师。就在这时,接到探马报告说,王峻带兵已经过了蒙阮,更加的心惊胆战,立刻命令烧去营垒,准备趁着夜晚返回晋阳。所以当王峻到了晋州的时候,围城的北汉兵和契丹兵已经都不见了。晋州节度使王彦超出来迎接王峻,对他说:“贼兵虽然已经退走,但是必然没有走远,我们如果派轻骑前去追赶,对他们来一场突袭,必然能够大胜。”王峻却说:“明天再慢慢商议吧。”到了第二天开帐议事,众人都赞成立刻派兵追赶,药元福等也在旁边撺掇,王峻经不起大家的怂恿,于是命令药元福统兵,立刻在后面追赶。药元福领兵在前面急驰,很快就追上了逃兵,从后面掩杀过去,队伍后面都是北汉兵马,一听说追兵到来,慌不择路,有的摔下悬崖,有的掉下深谷,死伤了无数人马。药元福还要追赶,王峻却又从后面派人过来传令,说是穷寇勿追,让药元福立刻回兵。药元福叹息几声,引兵回了晋州,日后碰到郭威,忍不住就提了这事,言下之意,王峻是有意放了刘崇一道,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郭威听了以后虽然嘴上没说,但是心里面对王峻就更有了几分提防。

这边的辽兵回到晋阳,清点人马,损伤了十之三四,契丹主大怒,将统兵者钉死在木桩上。刘崇的损失就更大了,而且辽兵原来帮忙,现在要引兵回契丹,他又不得不凑了些银子来犒军,弄得自己府库空虚,可算的上是人财两失,只好长叹一声,重新集聚力量,准备以后再报杀子之仇。

柴荣本来在邺都留守,后来被郭威任命为镇宁节度使,于是举家迁往镇宁境内,郭威为他选了几个朝臣,也派过去作为他的下属。如王敏、崔颂、王朴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士,在柴荣身边指导柴荣如何管理地方,非常的有办法。后来又把符彦卿的女儿由郭威作主,许配给了柴荣为妻。符彦卿的这个女儿本来就是个奇女子,智力谋略不逊于寻常将佐。柴荣有了贤内助更是如虎添翼。只是柴荣在镇州一呆就是两年,却从来没有能和郭威见过一面,屡次上书说进京看看父亲,都被王峻所阻拦。当时王峻已经担任了宰相一职,因为看见柴荣英明,治军有方,害怕郭威知道以后把他留在京城,对自己是个威胁,所以屡次阻止。郭威虽然没有说,但是心中有气。正好这年雨水多,黄河决口,于是郭威命令王峻沿途去巡视一下灾情。柴荣瞅着这个机会,赶紧乞求入京面圣。没有王峻的阻拦,自然郭威很快允许,柴荣将事情交待给手下,自己便赶快落到了东京。夫子两个相见,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郭威动了慈父之心,当即授予柴荣开封府尹一职,兼任功德使,加封为晋王。

要说这王峻也真是不开眼,你说人家父亲是皇帝,把自己孩子当然要封王封侯,这难道是旁人能指指点点的么?可是王峻一听到这个消息,竟然火冒三丈,立即从黄河上返回到京城,坚决要求辞职。郭威问他为什么,王峻也不会委婉的说,直来直去的告诉郭威说,柴荣掌管京城的政务,我掌管朝廷的政务,如果我们两个起了冲突,他是你的儿子,我不好处理啊。把郭威弄了个张口结舌。没有什么话好说,只是不允许王峻辞职。王峻于是又上书请求外调,坚决不和柴荣在一起做事。郭威想起他当年的功劳,强压下心中的怒气,任命王峻为平卢节度使。王峻仍然不肯罢休,连续上了几道奏折,要求罢免自己宰相的职务,同时连枢密使也要求一同免去,递了折子以后,好几天都没有上朝来应诏。周主又命自己身边的人去请他,居然也被拒绝。你说这不是求死是什么?郭威想起以前的两次事情,现在这王峻又如此不给自己面子,心中已经动了杀机,于是派人去对王峻说:“我叫你几次,你都没有来,如果你真的病情如此沉重,那我便亲自去探望你。”王峻不得已,于是勉强过来见了郭威一面,郭威虽然在表面上温和的劝慰他,但是心中实在希望他自己道个歉陪个礼,可是王峻却丝毫不提,反而不听的指摘郭威的错我。郭威虽然脸上带着笑,心中却大是不满,君臣之间如此,自然很快就变起脸来。

王峻在枢密院任职的时候,嫌枢密院的庭舍简陋,于是自己命令旁人,在枢密院内大兴土木,增加了不少房间,而且那些房屋的装饰都非常华丽,又找人专门在后院开辟了园林,里面的花草假山都珍贵无比,好像世外桃源一般。建好以后,还曾经专门邀请郭威过来看了一遍。郭威是个苦孩子出身,生性好节俭,就连自己吃饭都是够吃就好,现在看到王峻如此挥霍钱财,心中其实非常不满,但是也不方便责问,于是只好敷衍了几句就算完事。恰好这几天宫中的一所小殿由于下雨坍塌了,负责修建的官员建议说,如此小的宫殿坍塌了如此大的面积,修缮它已经有点不划算了,不如干脆推倒重来,就在原址上扩建一所大一点的宫殿。郭威听这话说得在理,便点头答应了。等到要求财政出这批银子的奏折到了王峻那里,王峻却没有立即批复,反而拿着折子来找郭威,问他说:“宫中的殿宇那么多,还需要重新修建一所么?”郭威一时恼火便说道:“我看原来枢密院的房子也不少,你为什么要增添房屋呢?”王峻听到郭威如此说,非常惭愧,竟然将奏折甩到地上调头而去。让郭威怎么能不生气。

君臣之间的矛盾在寒食这天终于完全爆发,导火索却是由这个王峻亲自点燃的。寒食这天是不上朝的,百官也都放一天例假。到了下午的时候,郭威因为起床就比较迟,所以一直没有吃东西,刚刚叫人拿过一些冷食来准备进膳。王峻却突然闯了进来,说是有秘密的事情要和郭威说。郭威以为他真有什么大事情,便立即让人把他叫进来,王峻见过郭威之后,突然开口说他看到两个宰相不能胜任目前的职务,不如改用其他人更好一些。郭威一听就有点生气,心想宰相的任免,难道是你一个人说不行就不行的么。但是仍旧耐着性子问他说,那么你看谁更适合这两个职位呢?王峻早已准备好,当即说出另外两个人来,郭威一听便知道这是王峻替他人来要官了,平时这两个人就经常朝王峻家里钻,不知道让王峻得了什么好处,竟然求到了皇帝头上。郭威心里明白,但是嘴上没有说,只是推托说宰相的任免不能太仓促,不如明天早上召开朝会,大家讨论一下以后再说吧。王峻却是不依不饶,非要郭威立即答应,立即下旨方肯罢休。郭威肚子已经饿得难受,又听他在这里聒噪不休,心中烦闷,恨不得立即起身把他骂退,勉强忍住了气说道:“等到寒食过后,我便任命他们二人便是了。”王峻达到目的,这才告辞退出宫中。

郭威见王峻走了,这才进去吃了饭,吃饱以后越想越有气,心想我是君你是臣,怎么现在如此对我不恭敬,新仇旧恨聚在一起,好不容易才过了一晚。第二天立即召见百官,王峻还以为便要宣告人员任免,昂然入了朝堂,却不防被郭威一声大喝,立即命令将士们将他拿下,关了起来,随后对众官员说道:“王峻本来是我的患难兄弟,所以每次他有些出格,我也就忍让了,可是他现在欺人太甚,步步进逼,我实在难以忍受,昨天他甚至进宫非要我按他的意思任免官员。我本来只有柴荣一个儿子,他心中妒忌,千方百计不让我们父子会面,象他这样眼睛里没有君上,哪个皇帝能够长期容忍呢?我现在也顾不得许多了,也不管天下人怎么看我。”百官都感到非常惊愕,于是纷纷上前解劝,郭威心中怒气稍稍消解了几分,才没有立即处死王峻。只是将他罢免为商州司马,勒令他立刻就任。王峻到了此时,形神沮丧没有了精神,狼狈万分的出了京城,到了商州便生了一场大病,死在了任上。那两个他举荐的官员更是倒霉,不光宰相没有做成,还被连坐为王峻一党,当即贬官流放。

还有一个王殷,本来是接替柴荣去做邺都留守的,原来也和王峻一样,共同辅佐郭威,都是立过大功的。可是自从他去担任邺都留守以后,仍然和以前一样,掌管着京城的防卫亲军,还领着同平章事的职衔。黄河以北几乎都受王殷的节制。王殷在邺都任职的时候,横征暴敛,人民怨声载道,自然也传到了郭威的耳朵里。为了这件事情,郭威还曾经专门和王殷说过,说那邺都本来是我的起家之处,这里的库府有多少银子,仓廪里有多少粮食我都一清二楚,支撑个好几年是没有问题的。你在任上只要按照朝廷规定的数额向人民支取赋税,然后上交朝廷,就足可以支撑国家的用支了。千万不要再多加赋税,导致民不聊生了。王殷听了以后却不以为然,照样和以前一样增加名目,并且在他隶属下的河北军队,他任意更调,从来也没有询问过郭威的意见。你想这调兵遣将的事情,居然不通过郭威,郭威知道以后心里面能对他有什么好看法?广顺九年三月,正好是郭威的生日,普天同庆,王殷也上表请求入朝为郭威贺寿,郭威害怕他有其他事情,于是不准他入朝。到了冬季,京城正在预备祭祀的礼仪时,王殷却突然带兵入朝,而且还纵兵在京城内驰骋,出入都煊赫非常,还是在没有得到郭威允许的情况下。当时郭威正在生病,听说这件事情后非常惊疑。王殷却还不知死,几次三番上书,请求郭威允许他增兵以抵挡外族入侵。你想郭威当年便是以这个借口招兵买马,最后夺取了刘家天下,现在又听到王殷这么说,心里面是个什么想法?当时便惊觉起来,勉强拖着病体上了殿,宣王殷上殿来答话。王殷刚刚上了台阶,便被郭威埋伏的侍卫们抓住,然后问了他一个擅离职守之罪。把他以前所有的官爵功劳,全部抹去,流放登州。等到王殷到了半途,又让人赶上,说他意欲谋反,所以带兵入朝,王殷这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然也没有反抗,便被郭威杀死。和那商州病死的王峻,又到阴间去做朋友了。所以说功臣最后都被杀死,一半是因为主上猜忌,另一半却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