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11309300000096

第96章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的是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该文就是针对这一故事进行哲理逻辑分析,感喟针砭,令读者从另一角度来反思这一经典故事。

蔺相如之完璧①,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②,斋而受璧③,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④,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lù)相如于市⑤,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⑥,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miǎn)池⑦,柔廉颇⑧,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完璧:指完璧归赵。

②九宾:一种隆重的礼仪。由接引宾客者九人按次序传呼,恭请上殿。

③斋:斋戒,古人在举行祭祀或隆重的礼仪之前,修洁身心,表示恭敬。

④绐:欺骗,欺诈。

⑤僇:通“戮”。

⑥武安君:秦国大将白起。

⑦劲渑池: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境内)会盟,秦国君臣对赵王的数次侮辱,都遭到了蔺相如的有力回击。

⑧柔廉颇:蔺相如因为多次立功,被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几次想要借机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从国家大局考虑,多次回避廉颇,避免和他发生冲突。廉颇被感动,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我却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道实情就不给,不知道实情就给;知道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道实情而不怕秦国就不给。这是两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得到和氏璧而秦国不给城,理亏在秦;秦国给了城而赵国收回了和氏璧,理亏在赵。要想使秦国理亏,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大礼,斋戒之后才迎受和氏璧,那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请:“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因为和氏璧的缘故,而抛弃这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取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秦国,以明示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当时为什么派随从藏了和氏璧逃跑,而使秦国占理呢!当时秦国的本意并不想与赵国绝交。假如秦王发怒杀死相如,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便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便可使玉璧最终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够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地对廉颇的忍让团结,他的处事方式是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一文一语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