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11309300000079

第79章 辨奸论

辨奸论

苏洵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显示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本文是否是苏洵所作,并无定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①:“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②:“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③,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nuàn)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⑤。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①山巨源:山涛,字巨源,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王衍:西晋大臣,名士,官至太尉。

②郭汾阳:指郭子仪,中唐名将,因平复“安史之乱”之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卢杞:唐朝大臣,曾任宰相。

③夷齐:指伯夷和叔齐,二人皆因不愿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

④澣:同:“浣”。

⑤竖刁:亦作“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本名貂,因善阿谀奉承而受宠于桓公,桓公死后,杀群吏,立公子无亏,导致齐国内乱,后为大臣所杀。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寺人貂。易牙:春秋时一位著名的厨师,也作“狄牙”。受齐桓公宠信。桓公病重,与竖刁作乱,致齐桓公活活饿死。开方:指卫开方。春秋时期卫国人,一直追随齐桓公,后亦参与饿死齐桓公事件。

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要到达的地步,道理有它本应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平和的人,才能从细微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周围出现模糊的光环,就预示着要刮风;柱石回潮变得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贤能的人却还是有不知道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内心里受好恶爱憎的影响,而外在行动又受利害得失的左右的缘故。

以前山涛见到王衍的时候,说:“日后给天下老百姓带来灾难的,肯定会是这个人!”郭子仪见到卢杞的时候说:“如果此人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其中的道理固然有一些是可以预见的。但是,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容貌和说话,固然有欺世盗名的地方,然而他不忌妒,不贪求,随大流。假使晋朝没有惠帝,哪怕只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这样的人,又怎样来扰乱天下呢?卢杞那样的奸臣,虽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他不好学,没有深厚的文才,容貌也不足以打动他人,言语也不能影响社会,如果没有唐德宗的昏庸鄙陋,他又如何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涛、郭子仪对这两个人的判断,也还是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说过的话,行动上实践着伯夷和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人和不得志的人,相互在一起制造舆论,私下时互相吹捧,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简直就是把王衍和卢杞合而为一,其祸害哪能说得完呢?

脸脏了不忘洗脸,衣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着猪狗般的食物,头发像个罪犯的样子,脸上看上去像是家里死了人一般,嘴里却谈着《诗》《书》,这哪儿合乎常理呢?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这个人)凭借着盖世之名,来掩盖他还未显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尊重贤能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而他将为天下带来的祸害,也是必定无疑的,这绝不是王衍、卢杞等人所能比的。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战功。”假如这个人不被任用,则是我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怀才不遇的感叹,谁又知道他若被任用将带来的灾害会达到这种地步呢?如果不是这样,他被任用了,天下就将遭受他的祸害,而我就会得到有先见之明的名声,那样也太可悲了!

一文一语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