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11309300000075

第75章 五代史宦者传论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本文总结了历史经验,将女色与宦官相提并论,通过对比,论证了宦官祸国殃民的严重性及其产生的根源,警戒封建君主要及早防范。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①,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zuó)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②。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释

①硕士:学识渊博的人。

②唐昭宗:李晔,公元889年至904年在位,曾被专权的宦官幽禁。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朝政,它的根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害处却不仅仅是一个方面。

他们在君主身边做事,对君主既亲近又亲昵,他们的心术既专横又残忍;能够用使君主欢心的小事情迎合君主的心意,用微小的信义稳住君主的感情,使得做君主一定信任并且亲近他们。等到君主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就用祸患与利福进行恐吓以控制君主。虽然朝廷有忠臣贤士,可是君主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后左右的宦官亲近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日益亲近,忠臣贤士日益疏远,于是君主的地位日益孤立。地位越孤立,害怕祸患的心思就越发深切,于是控制君主的宦官的地位就越发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祸患的根源。

等到祸患已经很深重了才有所觉察,想与已经疏远了的臣子谋划除掉身边的宦官,行动迟缓则滋养祸患更加深重,操之过急宦官就会挟持君主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圣贤智慧的人,也无法给君主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非常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会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并全部杀掉,大快天下人心而后已。这是前朝史书上所记载的,宦官带来的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个朝代如此。

作为君主,并不是想在宫廷内滋养祸患,而在宫廷外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造成的形势使他不得不这样做。至于女色的迷惑,不幸的是不能醒悟,这样祸患就会随之而来;如果君主一旦醒悟,揪着她的头发把她撵出去就行了。至于宦官造成的祸患,虽然想悔悟,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唐昭忠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一文一语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