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社会。一个人生活于社会,不可能不考虑自己,但如果人生的终极目的和全部要求就是绝对地为了自己,以致为自己而不择一切手段,不计一切后果,那么这个人的最终结局就成了不可预测的权欲动物。然而,如果把人生的终极目的定在致力于社会幸福的创造上,其发展必将变得永无止境,变得非物质标准和非通常的形式所能预测。因为当你的目标改变和境界提高以后,所得到的决不仅仅是有形的获得,而是无形的享有。
这种为社会服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公司小的时候要不危害社会;中型的公司不但不危害社会,还须有社会欢迎的方面;至于大公司,不仅如此,而且对社会须有明确、实在的贡献。对于这一点,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是公司成长的第一要件。人生在世,孩提时代受父母的呵护成长,最起码不要与父母为难,不该做出要父母向别人道歉的事来,小公司正应如此;孩子长大后,则要自食其力了;再大的话就要为人父母,生儿育女,指导他人了。公司与个人,该考虑的可以说大体相同。在一些细节上,西点人和普通人绝对是有差距的。
在每一次的升迁、换新工作,或是把自己的领导才能应用在新的领域,对于常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然而对于西点人来说,却相对要容易得多。他们进入军中虽然也是从头开始,可是他们的进步却是比别人都要快得多。他们虽是位阶最低的军官,但是立刻会被赋予领导各级士兵的责任。此外,大多数人也将从此展开长久、有成就的军人事业。
西点人的能力和他人对于西点人的信任,的的确确是常人难于比拟的。西点人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优势,完全得益于他们在西点学到的所有知识和经验。西点军校所教授学员的知识和经验,是西点创校近两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对于每一个西点人来说,西点四年的生活都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意义和作用。曾任西点军校校长、同时也是西点毕业生的潘模将军在谈到他的四年西点生活时说:"我把西点四年,看作是我四十年事业生涯的序幕。我在短短的四年中,体验四个阶层的领导,这些都是在专业生涯中非常可能再面临的经验,只不过转变的速度会慢得多。在他们向前迈进的过程中,西点永远是他们最好的表率。西点提供给领导人才的,远不止一套领导工具和技巧而已。在西点,所进行的以品格为锻炼基础的教育,一定会为学员们开启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的人生起到非常的作用。"这样的体会,在西点的绝大多数学员中都普遍存在。
西点军校退役上校赖瑞·杜尼嵩在谈到他就读西点军校的体会时说,他一生中有三大挑战,分别是进入西点就读、进入部队服役,以及在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之后,重新踏入民间服务。赖瑞·杜尼嵩这样说有些人也许会觉得费解,在这些人看来,作为军人,最困难的经验应该是战斗,因为战斗留给人的记忆往往是痛苦的,从而让人铭记,永不忘却。然而,赖瑞在他所提到的三大人生挑战中却没有战斗,在赖瑞·杜尼嵩的眼中,战斗给人的印象似乎可以淡忘。其实,赖瑞·杜尼嵩并不是要把战争可怕、痛苦的一面,说得像家常便饭。而是因为他参战的时候,都是跟随着他所熟悉、认同的大团体,因此战争带给他的压力,完全不同于他生命中的三大转折点。不论是进入西点、下部队或是重回民间从业,都是从他熟悉的环境,踏入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样的转变,使他的整个生活也为之改观,他原有的知识、习惯,他之所以为赖瑞·杜尼嵩的一切,几乎都必须重新来。
然而,每一次的转型都比前一次来得容易。当然这一方面是赖瑞·杜尼嵩年岁增长、经验增加,因此也更有能力和信心。另外则是因为赖瑞·杜尼嵩在西点接受了完备的训练,这一点为他从军甚至转至民间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赖瑞·杜尼嵩在西点学习的一切,使他终生受益无穷。即使到了今天,他面临困难决定的时候,内心仍然深信"大义"的原则,以求为最大多数的人谋求最大的利益。赖瑞·杜尼嵩后来在他训练部属的服从和独立过程中,也是应用当年他在西点所学的课程。比如他所应用的团队合作策略,就是取材于他在巴克纳营参与的团队活动的经验。西点的领导训练,值得赞扬的地方很多,课程完备、循序渐进,兼顾理论与实际。这些课程上安排的优点在别的学校也似乎存在,但是西点的训练课程与其他学校最重要的不同,在于西点所追求的目的。西点的领导方式,是以坚信不移的原则为基础,一个学生如果能够圆满完成西点的训练,将成为有品格的领导人。
领导本身并无善恶,但是领导的结果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有品格的领导人,会尽其个人能力为人群谋求福利。本身并无善恶的领导也称不上是好领导,虽然他不干坏事,然而他作为一个领导,必定会对一个群体产生影响,因为他本身并不会像那些巧取豪夺的领导那样,所以他感觉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其实远非是这样,作为领导,他不可能做到事事躬亲,他需要有助手来帮助他、协助他,这个领导本身可能可以绝对做到洁身自好,但是他不一定能保证他的部属能洁身自好。
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怎样的领导才不是消极的,怎样的领导才是积极向上的。在西点,答案是有品格的领导。西点人认为,有品格的领导应该是能尽个人能力为广大群体谋利益的领导。作为领导,不应该怯于带领自己的机构去追求公众利益。如果主管能够起到领导众人追求公益之理想,所有成员都会受到启发鼓舞,激励他们不再局限于一己的利益,而能够致力于一个更崇高的理想。如此员工的个人生活将更有意义,团队的表现也会更有活力。
有品格的领导人,重视的是他们所领导、所服务的人。他们是一些身为高官,却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从国家的大局利益出发,在国家的大局利益与个人的小利益,甚至是个人的荣辱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他始终把国家的大局利益放在首位。相对的,没有品格的领导者,只把手下看作追求一己私利的工具和手段。
能够重视别人的领导人,其行为动机是希望谋求公众的目标,增进社会全体和个人的生活,他们所用的手段,也都能够尊重一路上与领导者共同奉献心力的所有人。
美国南北战争名将李将军,也是西点出身,受过严格的训练。他爱兵如子,是众所周知的。内战期间惨烈的荒原之役中,李将军对士兵所流露出来的关爱之情,至今仍传为美谈。
当时是1864年5月6日,已是荒原之役战斗的第三天。就在开战之前,李将军骑着爱马"旅人",巡视一列列疲惫的部队。指挥官向他报告说:"将军,这些是维吉尼亚最英勇的壮丁。"李将军默默地注视着这些兵士,内心非常难过,他知道眼前这些人,很多都会在战场上失去生命。他一言未发,只是脱下帽子默默地走过兵士身边,眼眶里含着泪水。最后,他转身静静地走开。几分钟之后,部队准备冲锋开战之际,一个高大的年轻人突然冲到众人前面激动地说:"见到将军刚才的表现,如果还有谁不拼死作战的,就是孬种。"另外一位在战役中幸存的士兵,回想李将军当时的举动,他说:"那是最令人动容的一刻。"
身为领导人,李将军需要全力设法保护他属下的性命,同时他又得致力于他们共同的目标的实现,然而这两者是很难实现两全的,他内心的难过不能不溢于言表。正由于有品格的领导人既真诚地关心团体的使命,又为他工作部属的切实利益感到担忧,所以,其内心也就无可避免地会面临强烈的冲突和挣扎。对于这一点,那些视部属的生命如草芥,视部属的利益为儿戏的领导者是绝对不会有任何体会的,在他们眼里,他们的部属是他争取成功和更大利益的垫脚石,他们全都可以为他所利用。这类领导者,最终也会被他的部属所唾弃。
西点毕业典礼结束后,毕业生有一个传统,就是把帽子高高抛向空中。大部分的帽子都会被旁边观礼的亲友捡去,尤其是小孩子。有一位近年刚从西点毕业的学生说,他小时候就参加过一次西点的毕业典礼,而且捡到一顶帽子。那顶帽子多年来他一直保存着,有时他会想起帽子的主人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现在不知道在做什么。因此,等到轮他丢帽子的时候,他在帽沿里放了一些个人的纪念品,还夹了一封信,介绍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进入西点的理想。他把童年所受的鼓舞,继续传给了下一代。这位西点军校年轻的毕业生所讲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但是又是非常富有寓意的。
一个成功人,并不一定是一个领导人。然而,一个领导人,则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人。在美国,由于其干部选拔的方式和方法相对要进步,庸碌之辈是不可能进入领导阶层的,在商界是这样,在政界也是这样。这里似乎容易出现一个疑点,那就是在美国不是也有各种所谓的成功人士爆出的丑闻吗?事实的确是这样,这是因为人总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的缘故。但是有一点则必须承认,就是一个人在登上领导者岗位之初,他必定是一个成功者。至于成功的身后事,恐怕就很难保证了。
一个领导者想要在成为了成功者之后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而不在成功中没落,像西点军校的学员那样传承前人给你的关怀和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西点,对学员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学员在未来成为更有效率的领导人。西点军校的学员都会学到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重视领导能力的培养。领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终生学习过程。西点四年就像两年的企管硕士学位一样,不可能教给学员所需要的一切知识,但是西点会帮助成千上万的学员,奠定下终生成长的良好基础。在美国军队中,如果有西点军校的学员存在,那么这位学员就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从军后最大的降级就是从西点四年级变成部队里的少尉。这句话是一句调侃性质的话,但是通过这句话很明显地透视出了西点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所有西点军校的学员在进入部队后,他们都深信他们的领导能力,他们通过四年的西点军校的培养和教育,经过了隆重盛大的毕业典礼和其他庆祝活动,在进入军队之后却变成阶级最低的军官,一切要从头开始,他们觉得这样是让他们"降级"了,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
集中攻击一个点
你要想赢得成功,就必须做好工作,而且是无理由地去做---集中精力攻击一点!
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离不开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你可知道石匠是怎么敲开一块大石头的吗?而他所拥有的工具只不过是一个小铁锤和一支小凿子,可是这块大石头却硬得很。当他举起锤子重重地敲下第一击时,没有敲下一块碎片,甚至连一丝凿痕都没有,可是他并不以为意,继续举起锤子一下再一下地敲,100下、200下、300下,大石头上依然没出现任何裂痕。
可是石匠还是没懈怠,继续举起锤子重重地敲下去,路过的人看他如此卖力而不见成效却还继续硬干,不免窃窃私语,甚至有些人还笑他傻。可是石匠并未理会,他知道虽然所做的还没看到立即的成效,不过那并非表示没有进展。他又挑了大石头的另一个地方敲,一锤又一锤,也不知道是敲到第500下还是第700下,或者是第1004下,终于看到了成效,那不是只敲下一块碎片,而是整块大石头裂成了两半。难道说是他最后那一击,使得这块石头裂开的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一而再、再而三连续敲击的结果。这个引喻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保持持续不断的努力就有如那把小铁锤,它能敲碎一切横在人生路途上的巨大石块。
目标可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引导我们努力的方向,至于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就全看我们是否能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法布尔本人正是这样做的。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她们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工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一次对美国柯里商业学院毕业生的讲话中指出:"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和最大秘密,是把精力完全集中于所干的事。一旦开始干哪一行,就要决心干出名堂,要出类拔萃,要点点滴滴地改进,要采用最好的机器,要尽力通晓这一行。失败的企业是那些分散了精力的企业。它们向这件事投资,又向那件事投资;在这里投资,又在那里投资;方方面面都有投资。"别把所有的鸡蛋放入一个篮子"之说是大错特错。我告诉你们,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入一个篮子,然后照管好这个篮子。注视周围并留点神,能这样做的人往往不会失败。照管好那个篮子很容易,但在我们这个国家,想多提篮子因而打碎鸡蛋的人也多。有三个篮子的人就得把一个篮子顶在头上,这样很容易摔倒。"
集中注意力是这样一种能力,即你将思维与行动集中在某一特定目标上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工作量日益增加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已成为事关重大的成功必备素质之一。集中注意力的一个很好的比方就是放大镜将太阳光集中到一张白纸上,凸透镜将散射的太阳光线的能量集中起来,并且聚成一点---能量强大的一个中心点---迅速让白纸燃烧起来,冒出缕缕青烟,最终烧出一个窟窿来。
从上可知,不要担心你在公司中原有地位,只要集中精力攻击一点,就会使你再不需要寻找不成功的理由了。
让每件小事常有信念
美国微软公司有这样一种建议:"只要员工能把每件小事都带有信念,那么他的成功就是无理由的。"的确,作为员工,应当效法之。
有三个人去一家公司应聘采购主管。他们当中一人是北大管院毕业的,一名毕业于某商院,而第三名则是一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很多人看来,这场应聘的结果都是很容易判断的,然而事情可能与你想象的恰巧相反。应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的却是那个民办高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