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11163500000017

第17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平静,偏见使人焦虑(2)

这个人买到的,其实并非智慧,而只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在故事里有效地阻止了那个人犯错误。但是,到了另一个场合,如果还是墨守这样一个道理,那么,很可能促使那个人犯错误,比如,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刻,需要的是本能的反应,赶紧逃跑,而不是“细考虑”;再如,面对某些暴行的时刻,就需要发怒,需要狮子吼,需要挺身而出。就像另一部经书里说的故事,摩诃罗匆忙间撞进了人家的网里,猎人告诫他:你太粗心,太慌张了,为什么不会不慌不忙地爬着向前呢?于是,摩诃罗就按照猎人的话,慢慢向前爬行。结果,又遇到洗衣服的人,以为他是来偷衣服的,用大棒打了他一顿。

人类的思想史也是如此,没有一种思想绝对是错,或绝对是对,完全要看语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后,并不意味着牛顿的地心吸引力理论错了。地心吸引力仍然存在。相对论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发现。孔子的思想或柏拉图的思想,也无所谓过不过时。人类的思想,似乎不是一个新的取代旧的过程,没有什么新和旧,也没有什么对或错,只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说法,都只是一种说法。你可以相信或遵守,然而,你不能执著于它,不能让它束缚着你。因为在任何一种说法之外,是更广大的存在。

因此,当佛陀讲完经,并为这部经书命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后,突然问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没有讲经说法呢?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佛陀在前面讲了那么多的道理,难道不是在说法吗?更奇怪的是,须菩提回答:如来并没有说法。这个答案显然得到佛陀的认可,因为接下来,佛陀说自己在燃灯佛前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法。再接下来,佛陀甚至说:假如有人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就是毁谤佛,就是没有理解我所说的真正意思。因为说法的人没有什么法可以说,只是姑且叫做说法而已。

另有传说,佛陀在涅前说:我住世六十四年,未曾说一个字。那么多“如是我闻”的经书流传了下来,但是,佛陀说,我未曾说过一个字。当佛陀说自己未曾说一个字时,他只是在表达一个意思:我并没有告诉你一个什么法门,可以让你得到彻底的解脱,更没有倡导什么固定的概念或道理,让人们去固守;我所能够做的,只是在引导,引导你保持一颗开放的心,走向自由和自在,用最通俗的话,引导你向存在敞开,向无限的真相敞开。

不要迷信别人的经验

因此,不要相信有什么诀窍。这个世界没有诀窍可言,恰如它的没有道理可言。满街望去,《股票制胜术》、《白手起家诀窍》、《亿万富翁发迹史》、《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种赚钱方法》、《人与人相处的技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凡是人们想得到的,似乎都有门道可寻。

然而,仔细想想,如果股票的走势真的能够精确地预测,如果发财的方法真的能够总结并像公式一样到处运用,如果真的有所谓的人际交往技巧,如果成功真的有所谓的规律或经验可言,那么,人人可以学而用之,人人可以达成自己的愿望,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冲突、紧张、争斗、仇恨也可以化为乌有,世界一片温馨。问题是,谁曾见过这样的世界?

有人说,美国大富翁克卢格的成功,在于他的赌性极重,敢冒风险,但是,敢冒风险的人全世界比比皆是,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富翁却只有克卢格一个。有人说,迷狂的精神状态是某某成为一流艺术家的关键,这对于某某来说也许是对的,但是,你要知道,另外有许多精神迷狂的人,却只不过是疯子而已。

人们常常将一些所谓的成功例子无限地夸大,其实,只要略加思索,便可以找到许多反其道而行却照样成功的例子。通向罗马的路不止一条。你可以熟读乃至熟背王永庆、李嘉诚等的发迹史,以及他们的处世手腕、经商策略,但最大的可能是,你永远不能成为王永庆、李嘉诚。任何一种在特定时空中对于某人有效的做法,在另外的时空对于别人可能一无是处,尽管目标相同。

所以,世界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彼得林·奇在忠告股民时有一条:不要相信股评家和华尔街的所谓金融专家。鲁迅也告诫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不要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书。学会用你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学会用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你所体悟到的一切,才能成为智慧,为你捕捉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那一种追求以及成功。

为什么要让别人定义你的成功呢?

关于成功,我想起作家三毛小学时代的一件事,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叫“我的理想”,所有同学都说自己的理想是科学家、艺术家之类,只有三毛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捡垃圾的流浪人。老师觉得是很严重的事,找三毛谈话,反复告诉她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无论做什么,总之,就是不能去捡垃圾,不能去流浪。

我小时候也写过很多《我的理想》之类的文章,现在的小孩还在写。所做的理想的梦大概都差不多。所谓我们自己的理想,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这个社会以教育等各种方式,赋予我们的,甚至是强加给我们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被告知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理想。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观念、很多思想,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社会的成见。很多时候,我们在说话,并不是我们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们。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是社会意识的积淀。我们本来是一张空白的纸,但出生以后,就不断地被教育成社会所期望的那种人。比如,在中国,你从小就被要求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一个信念,许多人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在努力工作,一辈子努力,只是为了成功。

但是,如果你问那些追逐成功的人,到底什么是成功?可能有成千上万个答案,这个人心中的成功是买一套别墅,那个人是获得一个工作,另一个人是考上大学,诸如此类,即使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成功的含义也不一样。在大学毕业时候,获得一个什么职业就是成功了,但到了一定时候,当上什么职位才是成功,又或者,赚到一百万才是成功,再过一段时间,赚上一千万才是成功,再过一段时间,可能觉得钱不重要了,获得什么荣誉才是成功。等等。每个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断地在调整目标。

因此,成功只不过一个变幻着的概念,一个不确定的东西,然而,这个并不确定的概念却具有强大的力量,主宰着我们许多人的生活,控制着我们许多人的生命方向。这个概念是否虚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把它看成是实在的。因着这个概念,人们把生活区分了两种形态:成功的与失败的。这种分别意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影响着我们的心境。我们认为买得起别墅,就是成功的,那么,买不起别墅就是失败的;我们认为考得上大学,就是成功的,那么,考不上大学就是失败的;我们认为能够从处长晋升为局长是成功的,那么,晋升不上就是失败的,等等。

像三毛这样的人,也许真的觉得做一个流浪者很快乐,也有许多人觉得做一个门卫很快乐,住在简单的房子里很快乐,走路上班很快乐……但是,在中国,社会的成见规定了这是失败的生活。大家认为他们不会幸福。因为大家认为不会幸福,因此,即使那个人真的喜欢流浪的生活,他也必须有勇气去承担这种幸福。大多数都会放弃自己喜欢的,而去追求社会认为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所谓成功人士,有着心理上的疾病,比如焦虑,比如忧郁,甚至精神病。

生命的形态,其实像自然界的花草,各有各的形姿,各有各的韵味,但是,成功与失败的概念,是把自然的生命形态以及相关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高下优劣的区分。因为这种区分,许多人压抑了自己真正的喜悦,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追逐社会认可的成功之上,到一定时候,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开始忧虑。

所有的观念都是偏见

当佛陀说,说法者无法可说。他是在坚决地摒弃一切的概念,因为一旦说出,就是概念。而所有的概念,都是一种束缚。

概念封闭了真实的存在。比如,生命的形态,有着无限的生动和色彩,并非成功与失败这一对概念可以包含。然而,大多数人,因为从小受到教育,关于成功的教育,因此,一生都在成功与失败这对概念里打转,而丧失了生命更广大的喜乐。不仅仅只是成功与失败的概念,再比如,健康的概念,美丽的概念,婚姻的概念,等等,一切的概念,以及以概念为基础的各种观点,构筑了一道道的围墙,把生命封锁在某个空间里,而墙的外面是溪流,是树林,是花朵,是山峰,是天空,是大地……做一个科员,并不意味着你会丧失生命的喜乐,但是关于成功的概念,会让你觉得升不上科长生活就没有了意义。考不上大学,其实还有无数的发展机会,但是,关于成功的概念,会让你觉得上不了大学前途变得一片灰暗,等等。生命的各种形态,以及各种的生活方式,本来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每一种形态,每一种方式,你都可以享受到天空和阳光,都可以享受到四季的律动,都可以享受到时光流转里的光与影……生命本身或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成功失败之分,是成功与失败这样的概念使得生活有了成功和失败之分。一个人做着门卫或园丁,他自己觉得很悠闲、很惬意,但是,人们不断地向他传递这样的信息:你是一个男人,是一个有学历的男人,做门卫或园丁是很失败的。然后,那个人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会产生焦虑,会寻求着更好的发展。其实生命本身的喜乐,与门卫或公司总经理之类的职位,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成功与失败的概念使得门卫有了失败感。

如果那个人明白自己已经在门卫或园丁这样的岗位上获得真正的喜乐,或者明白到生命的喜乐与职位没有什么关系,并且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那么,他就会完全不理会别人的说法,也就不再费尽心机钻营,谋求更好的位置,而是仍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顺其自然而已。如此,他活得很自在。

再比如,关于离婚,其实并不负面,也不可怕。因为如果婚姻基于爱,那么,爱不在了,婚姻就应当结束;如果婚姻基于功利,那么,功利得到以后,婚姻也会结束。因此,无论基于什么,离婚都是婚姻的一种自然状态,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可怕的是,社会上形成了关于离婚的一套话语体系,把离婚看成是一个可怕的事情,是负面的事情,是应当尽一切可能避免的事情。有一个女人去做心理治疗,说她的丈夫粗暴地对待她,完全不能沟通。怎么办?心理治疗师的答案是,你不要去责怪你的丈夫,不要指望着他去改变,而要反省自己做得不够好,要使自己做得更好。这样的治疗师完全拘泥于“离婚是负面的”这样的流行观念,所开导的,是要人们隐忍。为着这样一种观念,隐忍着,然后许多人变成了忧郁症、精神病。通过压抑、克制,并非彻底的治疗,彻底的治疗是认清真相,然后,基于真相选择继续维持婚姻还是结束婚姻。

因此,当佛陀说,说法者无法可说。他的意思是,所有的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观念,都是偏见,都是对于生命的束缚,当我们活着,在每一个时刻,都要放弃一切的概念和观念。一朵花,就如此盛开着,是人类赋予了许多概念在它之上,比如牡丹花,比如鲜红,比如美丽,比如动人,等等,佛陀并不否认这些概念,他只是引导我们不要专注于这些概念,不要以为这些概念就是花的存在,而是要直接去观看花,不要说它是红的,也不要说它是鲜艳的,全然地看着它,感受它。甚至,这是一朵花这样的念头也要摒弃,只是一种存在,一种你能够看到的存在。你的心与它的形态,相互之间全然地敞开。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不要先急着给予他一个概念,比如他是个河南人或北京人,他是个商人,诸如此类。因为每个概念背后,都是社会形成的一套观念、判断,比如河南人与欺骗,北京人与夸夸其谈,商人与唯利是图。如果你先有概念,就意味着你已经先接受了一种判断,一种来自别人的判断。因此,你应当空掉所有的概念,只是全然地面对这个人,他不是什么,他只是你当下看到的存在,你全然地,没有任何成见地,去面对他,然后,你自己的心会告诉你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