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生活的一切都被机械式地安排以后,是不可能主动去挖掘身边的美,体会身边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琴棋书画都学了,但还是很苦闷的原因所在。本来这些东西的学习应该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心灵的陶冶和净化,可因为孩子对这些东西的学习往往也是被安排了的,也是僵化的,所以,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本来学校学习负担就很重,课外的这些被家长安排的学习就只能算做是雪上加霜了,并未起到正面的净化心灵的作用。
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觉得生活很无趣,就会去寻求刺激来求得解脱,而丑陋的东西往往又能满足孩子寻求刺激的需求,这样一来,虚拟世界中的暴力、色情,社会生活中的酗酒、赌博、吸毒等等丑陋的东西就占据了孩子的心灵,在这些东西的污染之下,孩子的审美取向渐渐也就出现了偏离。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越来越美丑不分,就是因审美缺失所造成的颓废消极的人生态度和转而沉迷于丑陋的事物而造成精神污染所致。
“优乐”中,孩子才能感受美
审美既是天性,就应当尊重天性,只有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快快乐乐地去感受,孩子才能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套用一句广告语便是:
“优乐”中,孩子才能感受美。
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也才能让孩子不易受到现实的污染,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到其精神层面,从美好的事物和人性中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进化和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子成功的家长们总善于挖掘孩子的审美天性,防止孩子的眼睛和心灵遭受污染。他们的秘诀是:
1.别把孩子老是装在“罐头盒”里
很多注重挖掘孩子审美天性、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家庭,基本上都有带着孩子郊游的习惯。一位家长这样说到:“多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走走,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大自然中花花草草、虫鱼山石的美好,审美情趣自然得到提升。”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人类任何技术手段无以企及的美,带着孩子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更能挖掘孩子的审美天性。
泰戈尔在文学上取得如此高的造诣,成为着名的大诗人,就与其童年时候与喜马拉雅山结下不解之缘有着密切的关系:
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他高兴得无法形容。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坦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邀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三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
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生辉,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
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1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原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4个月这样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
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对当今在钢筋混凝土的包围之下成长起来的城市孩子来说,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显得尤为重要。
即便是一盆花,如果天天放在房子里面,也是要被闷死的,隔段时间,也要端出去透透气、晒晒太阳,可我们的孩子却天天被装在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罐头盒”里。
除了审美能力的不同之外,从性格的角度来看,经常处在城市里面、缺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孩子与那些经常被父母在周末带出去接触自然的孩子相比,后者显得更为阳光、更为积极。这不仅仅在于经常出去亲近自然创造了良好的亲子沟通的机会,还在于大自然对孩子心灵的净化作用。
经常接触大自然会使孩子摆脱城市的喧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大自然的美也会使得孩子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这些都会使得孩子更加阳光。
2.带孩子感受历史人文美
有品位的家长还注重带孩子去感受历史人文美,他们总会耐心地带领孩子去从文物古迹中挖掘历史人文的美,让这个过程变成培养孩子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对于自然风光的美,人作为一个物种有本能的反应;可对于人文的美,却需要人文底蕴才能欣赏。现在的旅行,人们都变成了赶时髦和赶场。之所以选择去,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没去过:“你都去过了,我怎能没去过?”可真正去到那里以后,又都是走马观花地转一圈,然后充满了抱怨:“这种破地方,早知道就不来了。”真破吗?不“破”就不叫历史人文景点了,全部搞得很现代、很新,还有何历史人文价值?
所以,家长也要提升一点自己的人文水平,才能教会孩子去欣赏人文美。如果你能够说得出人文美美在哪里,必定让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许多。同时,在你的引导之下,孩子对历史人文的审美能力也才会得以提升,这才是人文旅游的真正价值所在。
3.教会孩子感受自己的美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善于从小就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就是自己。一位家长这样说到:“我的孩子一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看了惠普笔记本电脑的广告后,就经常用功夫熊猫的那句话来告诉我的孩子:‘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让我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你甭说,这旬台词,还真管用,孩子渐渐对自己的长相和能力都满意了,也敢于积极地去与其他孩子竞争了。”
教会孩子学会欣赏自己的美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连自己都觉得自己不美,还怎么去体会美?
在孩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最美?他们喜欢的明星最美。
而这一认识又往往停留于表层,总去关注明星的长相和打扮。孩子之所以搞得衣着打扮像一只火鸡,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埋怨父母把他们给生丑了,当然,也不乏为此而整容的。问题就在于,他们认为某个明星美,自己应该长成那个样,长不成那个样,好歹也得打扮得像那个样。
家长应该从小就给孩子树立一种认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我取代不了别人,别人也取代不了我,如果个个都变成刘德华、谢霆锋,那这个世界还美吗?完全是生化危机了,自己就是最美的,不要盲目去拿别人的长相作为参照。
爱因斯坦的父亲曾给爱因斯坦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镜子
“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塔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终于一阶一阶地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接着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的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了,郑重的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这个故事影响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这个故事也很适合讲给那些盲目模仿明星的孩子听一听,其实生活中最好的参照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家长还要让孩子意识到过多的修饰反而会使自己不美,自然、大方就是美。还要让孩子学会去感受别人对自己美与不美的评价,看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多地是关注外表还是内在,让孩子意识到一个外表美丽、内心丑陋的人会令人厌恶,内在美才是一个人美的根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母亲不管你怎么爱打扮,但决不能给孩子以不利的影Ⅱ向。学校里面部分女孩子的穿着打扮经常会出现与自己的年龄特征和学生身份不符的情况,细究下去你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明星的影响,更在于孩子母亲的影响。有一些母亲在生活中,打扮就是自己一天的“核心工作”,追求表面的荣耀,同时,也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很成熟。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孩子乐于去追求表面的“美”而忽略了内在的美,甚至形成爱慕虚荣的心理。
4.教会孩子接受不完美
只有教会孩子认识到世上并无十全十美的人,孩子才能去坦然地接受自认为不满意的地方,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去接纳自己,而不是压抑自以为不满意的缺憾,孩子也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美。
教子成功的家长从来不会告诉孩子“你是最优秀的”之类的话,他们往往说的是“你在某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
同样是鼓励,加了限定条件与不加限定条件,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完全不一样。
不加限定条件的鼓励会使得孩子形成自己什么方面都是最强的意识,当孩子发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对手的时候,很难坦然接受,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将会形成不利影响。同时,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样样都是很棒的,实际上是对自己缺乏清晰认识的表现,这样很难真正找到自己的强项和美的地方。
而加了限定条件以后,就会使得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晰——哪些方面是自己的强项,哪些方面是自己的弱势,并且也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弱势,进而更好地接纳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美,也才能更好地去发现别人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5.别让孩子觉得家长很丑
教子成功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孩子往往会把自己父母的一方或双方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在他们心目中自己的父母是最美的。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里面被认为是丑陋的,一方面,家长无法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另外一方面,还会使得孩子的心灵扭曲,又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所以,家长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孩子,让孩子以有这样的家长为骄傲,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长的美,也才会进一步使得孩子的心灵获得美的感染,进而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下面是我对学生做的关于“什么样的家长最美”的调查结论,家长们可以参考:
(1)时髦,跟得上潮流,有品位。
(2)幽默风趣,不死气沉沉。
(3)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4)某一球类玩得比较酷。
(5)不要像唐僧一样哕里哕嗦。
(6)善于理解、支持孩子,懂得与孩子沟通。
(7)有耐心,不急躁。
(8)和我及我的伙伴们都谈得来。
(9)长得漂亮,但不要比孩子漂亮噢。
6.别让孩子认为生活中处处都是“老野猫”
美和丑总是并存于世的,生活中充满着让人感动、让人心灵受到震撼的展现人眭美的事件,也充斥着体现兽性的丑陋的事件。这就需要家长选择那些值得肯定的事件来教育孩子,教会孩子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丑陋,这样,孩子才不会受丑陋的事件的污染,从人性美中体会到做人的意义。
虽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丑的内容,但家长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切不可让孩子误以为整个社会都是充满丑的,这样,才能使得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负面内容注入过多,则会使得孩子成为一个消极、阴暗的人。
在与一个幼儿园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听到这样一个事例:
班级里面有一个孩子很胆小、很内向,不敢与其他同学交往,在老师带着做游戏的时候,经常一个人站在一边,见到猫的时候更是吓得大哭。后来,老师了解到原来孩子在小时候出现不听话的情况时,家人经常会跟他说:“别哭,老野猫来了,再哭野猫就会吃了你。”甚至父母还会扮出野猫的样子来吓孩子,这就使得孩子产生了心理阴影,从小就很胆小,不愿意与其他人接触。上了幼儿园以后,父母还是跟孩子说:
“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否则老师会放猫咬你。”
虽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一定都像上例一样用猫来吓孩子,但回头想想,有很多家长又何尝没有干过这种吓唬孩子和以过多的负面例来吓唬孩子的傻事呢?
尤其是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成为流行语以后,这种情况更为突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把社会的阴暗面过多地拿来教育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很胆小,势必与此有关。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必要的,但如果让孩子误以为坏人多,社会是丑恶的,当孩子对一切都报以怀疑和防范的态度来面对的时候,又怎么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呢?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自我保护的时候,不能注入太多的负面观念,应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让孩子充分地感受人性美,才能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天才不是安排出来的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会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发现、培养孩子的艺术天分,但他们从来不会逼孩子去学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
艺术教育所培养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仅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且对于左脑语言功能也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