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养心教育
11123200000013

第13章 养心教育(10)

我想你的孩子再怎么闹腾也不至于超过孙悟空吧?唐僧此法值得家长们借鉴。孩子之所以闹腾,就在于缺乏礼貌教育。

无礼自取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真人秀的节目渐渐变得火爆起来,各电视台纷纷上马,花色各异,收视率也节节攀升。“这块肥肉”电视台当然不能就此放过,于是,挖空心思、想尽法子来玩,越玩越刺激、越玩越不着边际。

这类节目,观众更多的不是孩子,反倒是成年人。成年人真正看的也不是孩子技艺的表演,而是孩子有悖于成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稚趣,也不仅仅是稚趣,更多的当属闹趣。说白了就是看孩子出丑,用孩子出丑来娱乐成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还乐此不疲地把孩子送到这类节目上去出丑。

有这样一个节目叫做《不准说不》,问的问题全是明知孩子不知道,而会根据字面意思用天马行空的错误语言回答的问题,孩子错了也不纠正,而且错得越离谱,与成人思维反差越大,就越能满足成人的愉悦感,当然,在编导们看来节目也就越成功。孩子天真稚趣的样子、天马行空的回答和表演着实令大家欢快了一把,在捧腹大笑之余,也令一部分成人自叹不如:“与我们当年相比,这些孩子心理素质真好,无拘无束,真放得开!”果然放得开,孩子在表演拿手节目的时候个个都很有“范”,可在表演完以后基本都是站没站姿、坐没坐相,在接受访谈的时候更是抓这一把、抠那一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用的还都是一些成人化的词汇,有放声大笑的,有嚎啕大哭的,也不乏几个孩子同台对骂的,好生热闹!

那天看到一个更搞笑的:编导本想测一下孩子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让一位工作人员假扮一个酒醉不醒的人,让孩子来救这个“醉鬼”。没想到当直播间只剩下孩子和这个“醉鬼”的时候,孩子却朝这个醉鬼几手机砸过去、几脚踢过去:“你给我醒过来!”无奈这位工作人员白白挨了几下。

天真是孩子的特性、童言无忌是孩子的可爱之处,可当天真变成了无拘无束、童言无忌变成了带着成人化语言的胡言乱语和对骂之时,我不知带给我们的究竟该是捧腹大笑还是哭笑不得?

这类节目,孩子秀的不是特长、不是技艺,是“无礼取闹”!

礼仪之邦的尴尬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春秋左传》更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之说。中国之所以又叫华夏,正在于,当大多数国家还穿着树叶、兽皮到处乱跑、甚至还在裸奔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l董得了穿衣服,而且还懂得要穿得漂亮,“文章”就是衣服上的花纹,有花纹作为装饰衣服也就“华美”了;当大多数国家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时,我们已经在周朝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不仅有了礼,而且还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以礼治国”的传统。这是我们在世界上为之骄傲的事情,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人性的重要体现,是值得向世界称道的东西。可当我们一方面为之充满自豪地向世界宣扬的同时,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孩子的表现却与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文提到的《不准说不》舞台上尚且如此,好歹在做节目的时候孩子去的还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在熟悉的环境中那就更可想而知了。

在西方,一些国家专门用汉语写的“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高声喧哗”、“请勿践踏草坪”这些警示牌已经够让我们尴尬了,居然在东南亚的一个国家的某些景区,又赫然矗立起了“请中国人不要大声说话”、“请中国人不要乱丢东西”等标牌。在为此感到愤愤不平的同时,静下来一想,难道我们不该反思自身的问题所在?看看我们的下一代,当孩子们把礼仪都丢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还能叫“礼仪之邦”吗?

更何况,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不懂礼貌也绝非小事。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

有75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举行的一次集会上,有人采访一位老学者:“请您谈谈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

老学者想了一下说:“在我童年时光,我就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要道歉,等等。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礼之用,和为贵

一位教子成功的家长这样说:“孩子礼貌的缺失,在于父母的不重视。为什么不重视?因为父母往往认为礼貌只是人际交往中的形象问题,长大了孩子自然就会了,需要的时候现场培训一下也搞得定。”

我们往往把对礼貌的认识停留在一个人的形象问题上。

其实不然,从身边的孩子我们就不难看出:很好管的、很懂事的、成绩优异的孩子必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很难管的、毛病多的、任性的、不愿学习的伸.大多是不懂礼貌的孩子。

《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礼之用,和为贵”。什么是“和”?《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每个人天生就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而这些情感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是不偏不倚的,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就会出现偏离“中”的状态,而如果能够加以控制使其不偏离“中”的状态就叫做“和”。

正如朱熹注解所言:“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礼的作用就在于控制人的喜、怒、哀、乐等性情,包括控制七情六欲,使整个人处于合乎情理的恰当状态。

如果一个人缺乏“礼”的约束就会造成无法控制自己的性情,随意而为。想高兴就哈哈大笑,想发火就怒发冲冠,想哭就嚎啕大哭,想要什么就随便乱来,不分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为什么《不准说不》节目舞台上的孩子会行为举止毫无规范,会互相对骂,会出现“救人”变“踢人”的场面,就是因为孩子缺乏对自己的性情控制的能力。

不懂控制性情,危害甚大:一方面,从中医的角度讲,“喜极伤心”、“怒极伤肝”、“忧极伤肺”、“恐极伤肾”,使自己的整个身体机能紊乱,影响健康;另一方面,也会让身旁的人反感,觉得这人乖戾、毫无修养,影响人际关系;再严重些甚至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所以,礼貌的重要性,并不是简单地体现一个人形象的外在问题,而更应体现在对一个人的自我控制力的培养上,只有懂得控制自我的人,才会有良好的规范意识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懂礼貌的孩子很懂事、很好管,正在于懂得自我控制;不懂礼貌的孩子任性、难管也正在于不懂得自我控制。而难管的孩子也正是因为父母不注重孩子的礼貌教育造成的。现场培训是可以练出样子来,但内心深处的控制力是现场培训得出来的吗?

所以,礼貌教育的作用并非局限于塑造孩子的形象这么简单,更为重要的当属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加强礼貌教育,增强孩子自控力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告诉我们:“礼貌教育,必须注重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他们的秘诀是:

1.要对孩子的不礼貌的言谈举止及时矫正

一位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这样说到:“我们从小就注重孩子的礼貌教育:见了长辈,应怎么称呼;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吃、位置应该怎么坐;走路怎么走……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注意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我们都严格要求。孩子的礼貌就是在这些细节教育中逐渐形成的。”

孩子之所以不懂礼貌,与家长平时认为孩子还小,便对孩子不礼貌的言谈举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古语云“树大难直”,等孩子渐渐形成习惯,要想再纠正就难了。

2。家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在幼儿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家长的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孩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孩子幼儿期喜欢讲脏话。

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讲的是脏话。家长一句不经意的脏话,他们会觉得很好玩,就会不断地说。家长越制止,他们越觉得好玩。与大人不理他们相比,大人制止他们,他们会更高兴,往往误以为是大人在陪他们玩,更会给他们一种错觉,只要讲这句话,家长就愿意跟他们一起玩。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最好采用疏远、冷落的办法,小孩子最怕的就是被疏远,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受大家欢迎的,渐渐地就会改掉讲脏话的毛病。

所以,礼貌教育必须首先从家庭礼貌教育开始,家庭礼貌教育做不到位,我们无法奢望孩子会在外面形成其他礼貌。家庭礼貌教育需要全家配合,营造出一个在家庭成员之间很懂礼貌的氛围。晚辈对长辈要有最起码的规矩和态度,包括吃饭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坐上席,出门时父母要向祖父母打声招呼,睡觉前要向长辈道一声晚安等,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向父母不断地学习、模仿,渐渐地形成了家庭礼貌意识,这样,也才能形成其他礼貌意识。

3.将教条变为真实的生活场景

正如一位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所言:“礼貌教育一定要有相应的场景,只用说教的形式很难让孩子记忆深刻。”

家长要懂得设置真实的生活场景,在场景中教会孩子怎么做。家长可以采取游戏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既引起孩子的兴趣,又能给孩子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得礼貌教育更容易收到成效。

4.礼貌地进行礼貌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明白礼貌教育也要礼貌地进行,如果在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时,家长本身就非常没礼貌,那你的教育内容岂不是不攻自破?

5.表扬要让孩子明确究竟对在哪里

同样是表扬,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却很善于明确地告诉孩子值得表扬的原因。

生活中,我们都会表扬孩子的礼貌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表扬是很空泛的,比如“好孩子!”、“真乖!”之类,这样与让孩子明白你为什么表扬他相比,其强化作用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把空泛的表扬换为:“你刚才说了‘请’,真是个好孩子!”“你懂得给爷爷让座,真乖!”这样,孩子就会从你的表扬中更加明确怎么做才是有礼貌的。

6.在礼貌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从小进行心理暗示

一位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这样说到:“我们在孩子小时候,经常会在礼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这样的语言:‘我的宝宝是最懂礼貌、最文明的孩子。’渐渐地,我们发现会对孩子形成相应的约束力。”

因为小孩子其实是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的。如果家长随时告诉孩子:“我的宝宝最懂礼貌了,是最文明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很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礼貌,因为孩子内心深处已经把自己定位为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无形当中,孩子也就在自我约束了,这就有助于孩子去坚持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

事实上,礼貌教育并不难,之所以造成孩子礼貌教育的缺失,是因为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把礼貌停留在了表层,没有看到礼貌对形成一个人自我控制能力的作用。那些教子成功的家长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之所以有极强的控制力,秘诀正在于他们认识到礼貌对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作用,而从小重视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的结果。

7.防止“假礼貌”教育

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现代版孔融让梨》

一家人在一起吃水果。

母亲对孩子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怎么说的啊?梨应该怎么分?”

孩子:“大的应该给长辈吃。”说完,孩子拿了个最大的梨过去给爷爷:“爷爷吃梨。”

妈妈:“真乖!”说完以后把果篮里面最大、最好的一个苹果给了孩子。

像这样的前后矛盾的教育方式就是“假礼貌”教育。孩子一方面知道了最大的要给长辈,但另外一方面,妈妈又把另外一个最大的给了孩子。在这样的带有娇宠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礼貌意识。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时很有礼貌、一时又很骄横,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样的教育使得孩子是否讲礼貌变得完全凭心情而定。

总之,礼貌不仅仅关乎孩子的形象,更关乎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礼貌教育,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自控力。这正是礼貌教育的秘诀所在。

附:父母需要教会孩子的礼仪

(一)个人礼仪

1.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装扮与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睡前洗脸、洗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

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2.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指正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3.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礼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臀、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