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孩子的问题就出在不懂得将心比心、考虑他人的感受,从传统来讲,缺的就是“恕道”。
“黄金规则”的缺失
何为“恕”?从字形构造来看,上面一个“如”字,下面一个“心”字,如心便是“恕”,换言之,将心比心就是“恕”。恕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将其视作一个人终身奉行的准则。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儒家如此重视“恕道”?因为,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只要都能坚持这一条,最终结局便是天下太平。你想想,如果大家都会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对方着想,哪里还会有攻击?
无攻击又何来冲突?何来战争?也正因如此,联合国将这句话镌刻在了大厅里,被视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相处的“黄金规则”。
然而,遗憾的是祖宗的这一世界公认的宝贵思想,却渐渐被我们所丢弃。我们的孩子形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样子,与“恕道”的教育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于心不忍方能“恕”
“恕道”之所以缺失,根源在于测隐之心的消失。
事实上,从天性来看,孩子是具备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善端的。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在遇到大灾大难之时,妇女、儿童要先救,这是不容置疑的;看到一个孩子快被车撞上了,再危险旁边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救;至于像地震过程中不顾学生安危,自己先逃跑还大言不惭,宣传放弃学生、逃跑自救有理的某某人,恐怕已经不能将其定义为有人性了。当然,我想这种人在小时候看到屠宰的场面时,恐怕心里也还是会怔一下的吧。而他为什么长大了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就是在于成长过程中恻隐之心被湮没了。
可以讲,一切罪恶的根源都在于人的恻隐之心被湮没,当然,即使是一个杀人犯在杀人前和杀人后我们也还是会从其身上隐约看到一些恻隐之心的表现的,这也不奇怪,因为他毕竟也是一个人,恻隐之心就是在被湮没以后,偶尔表现出来这也正常。当然,这也证明了恻隐之心是人的天性,即使是无恶不作的人也还是会偶尔表现出来的。
恻隐之心就是形成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的善端,只有有了恻隐之心,才会于心不忍,于心不忍就是在考虑别人的感受了,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才会知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既然恻隐之心是培养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的善端,那么,家长进行“恕道”教育自当去挖掘、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进而让孩子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
一个没有恻隐之心的人,又怎么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呢?又怎么会考虑体谅他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家长的做法:
其一:极其虚荣,嫌贫爱富,看到比自己穷的人的时候,一副趾高气扬,瞧不起人的样子。
其二:在孩子的要求面前无原则,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论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过分。
其三:怕孩子吃亏,从小就教育孩子“打不赢别回来”。
其四:当孩子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告诉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你不会收拾他吗?”甚至带着孩子去收拾别人。
其五: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
正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生活中的这些点滴细节的处理,使得孩子恻隐之心渐渐消退。只有有了恻隐之心,才会于心不忍,于心不忍才会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也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什么很多家长从小教育孩子要懂得宽容他人,但收效甚微?问题正在于进行宽容教育的时候,家长并没有从根源上来加强对孩子的恻隐之心的挖掘和培养,从而使得宽容教育停留于表层,达不到效果。
保护好孩子的“恻隐之心”
教子成功的家长们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之所以懂得宽容别人、体谅他人,懂得将心比心,正在于他们首先懂得保护好孩子的恻隐之心,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教孩子学会宽容。他们的秘诀是:
1.行动是最好的教育
教子成功的家长们总是有很好的修养,他们本身就是善良、宽容、大度的人。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父母怀有一颗善心,孩子也将变得善良。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5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天空突然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必须爱护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
孩子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在父母和家人的影响之下,孩子还会缺乏恻隐之心吗?
2.巩固孩子的恻隐之心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从不会放过生活中可以巩固孩子恻隐之心的场景,还会主动去创造场景来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
家长可以从小就带着孩子一起参与一些社会慈善及福利活动。让孩子意识到身边的很多弱势群体,往往是由于生存环境所导致的,他们虽然无法选择出生,但他们同样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拼搏着,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如果换个出生和成长环境,他们可能比我们要优秀得多。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样,可以巩固孩子的恻隐之心。
3.把换位思考培养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会从小就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习惯。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才不会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但是,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形成孩子的思维习惯。”
当孩子与家人或同伴产生矛盾时,家长要耐心教育孩子,帮助他找出原因及解决方法,如果错在对方,应告诉他:“我们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如果别人对我们得理不饶人,我们是什么感受?当我们做错事时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原谅,那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不要得理不饶人。”
4.让孩子理解别人的缺点
一位家长这样说到:“我的孩子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对那些和自己一样优秀或比自己优秀的孩子,她就很友好,也很懂宽容,可遇到毛病比较多的孩子,她就经常指责,得理不饶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这个孩子之所以出现差别对待,对比自己差的孩子不宽容,斤斤计较,就是因为她老是盯着这些孩子的缺点不放。
家长要教会孩子与人相处不要求全责备。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要求公平合理。多原谅一次他人,多给他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5.教会孩子正确认识竞争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会教导孩子学习欣赏对手。
激烈的竞争,容易引发孩子对对手的嫉妒而厌恨对手,当然也不会去宽容对手。父母要教育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竞争的EI的在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不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的同伴,学会欣赏对手、与对手合作。
6.要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
如果孩子连在自己“避风的港湾”里都感受不到家庭成员之间浓浓的温情与包容,又怎么可能学会为别人着想?所以,家长要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温馨、和睦的环境中生活。
7.家长应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让他感受到爱别人所带来的喜悦一个缺乏朋友、内心孤僻的孩子很难学会原谅别人,家长只有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感受到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所带来的伙伴的认同,才会使孩子真正体会到这一原则对自己的意义所在,也才会不断地去按这一原则做事,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做人原则。
8.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
一位教子成功的家长这样说到:“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人最不舒服的就是被别人讽刺、打击。孩子也有尊严,也需要获得尊重。”
很多家长就是不注意这一点,对其他人,家长坚持得很好,可当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在“我是爱孩子的,是在教育孩子”
这样的热切心理遮蔽下忘记了这条原则。
为什么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原则。要知道,孩子不仅仅是你的孩子,孩子也是人,如果父母的爱不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讽刺、挖苦、抱怨、谩骂、打击孩子,试想一下,当别人以这种方式来教育你的时候,你听得进去吗?所以,家长一定要坚持好“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这条原则,这样教育才会有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宽容,生活中他们也才会主动去宽容别人。
9.教会孩子宽容别人的过错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看这位母亲是如何教孩子学会宽容的:
一个实习老师在一所幼儿园实习,中午放学时,由于她的疏忽大意,将一个5岁的小女孩锁在了游戏室。1个多小时后,小女孩被幼儿园的其他老师发现并解救出来。不难想像,获救的小女孩是何等惊惧,她在闻讯赶来的妈妈怀里痛哭不止。实习老师惊慌失措地赶到现场,因为担心与内疚,在啼哭的孩子面前手足无措。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等待着孩子母亲合乎情理的斥责与埋怨。毕竟,是实习老师的疏忽导致孩子遭受了不应有的凉吓。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母亲俯身向还在抽泣的孩子说:“乖,去亲亲姐姐,告诉她没事了。”孩子在母亲的嘱咐下,含泪亲了亲呆立一旁的实习老师。瞬间,周围严阵以待的人们感到一阵暖意。
在亲吻这个简单的动作里,孩子懂得了宽容,实习老师获得了宽容,周围的人感受到了宽容。也许,在以后的生活中,所有经历这一幕的人们对人、对事也都会更宽容。
这位母亲,是一位可敬的母亲,虽然孩子因老师的过失而造成了伤害,但她并没有去责备老师,而是用自己的宽容教会了孩子学会宽容。
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母亲遇事睚眦必报,孩子就会冷酷无情;母亲凡事多宽容,孩子也必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生活中很多时候,孩子对他人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都是父母给教会的。
10.切勿教孩子以牙还牙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在发现孩子受欺负后绝不会让孩子采用“以牙还牙”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会让孩子反思自己为什么总会被欺负,可不可以避免。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在学校里总会被其他的孩子打。也许刚始的一两次,家长觉得孩子之间打架是正常的事,不会太在乎。可过了几次以后,发现孩子还是被欺负。很多家长就会怒发冲冠:“你怎么这么笨?他打你,你没手吗?你不会打他?”更有甚者,会说:“下次如果再有人打你,你就狠狠给他打过去,不要怕,打出问题,我负责。”
像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会收到暂时的效果。当你的孩子比对方还狠的时候,对方自然是要怕他三分,也不敢欺负他了。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孩子却渐渐学会了“对他人就是要狠一点”,学会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渐渐实现了从“别人欺负他”到“他欺负别人”的转变。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又怎么可能有恻隐之心?
遇到同样的问题,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则会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我们来看看这位家长生活中是怎么做的:
家长在孩子几次受欺负后,就问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别人老是欺负你吗?”
孩子:“因为我好欺负。”
家长:“你为什么好欺负?”
孩子不说话。
家长:“其实你可以思考一下,平时你与同学相处的时候,是不是让人觉得你很胆小呢?你是个男孩子,如果没有一点阳刚气,没一点男子汉的样子,别人肯定会觉得你好欺负。除此之外,你有没有考虑过你自己有没有遭人讨厌的一些毛病呢?”
孩子:“我没惹他们。”
家长:“可我却发现你有一个坏习惯,总喜欢去议论其他同学,你觉得跟这一点有关系吗?”
孩子不说话。
通过这样的谈话,可以启发孩子去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孩子在找到根源以后去改正自己的毛病,渐渐地,就再也不会有同学欺负他了,遇到想欺负他的,他也知道如何去化解了。这样的教育不仅解决了孩子被欺负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了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改正自己的毛病和完善自我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孩子也不会走向暴力的一端。
总之,孩子要真正懂得宽容,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所以,必须保护好孩子的恻隐之心。这也正是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对孩子进行“恕道”教育的秘诀所在。
秘密九:礼貌是悟空的“紧箍咒”(礼貌教育)
孩子缺乏自控力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可掌握教子秘密的家庭培养的孩子都有极强的控制力。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让孩子有这么强的自控力的呢?原来靠的就是礼貌教育。
唐僧究竟是怎样控制悟空的?
话说自打悟空跟了唐僧以后,转变非常的明显,让各路神仙都觉得好奇。这不,都议论开了。
李天王:“想当年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他不得,这唐僧究竟是采用什么好方法来制伏这孙猴子的呢?”
太上老君:“听说,主要是靠观音菩萨给的一钢圈。唐僧只要一念紧箍咒的咒语,钢圈就会让孙猴子受不了。孙猴子就不得不从了。”
二郎神:“按那猴子的个性,光用钢圈使他疼痛,他是绝对不会服的,只要钢圈一拿掉,他还不得又翻天?可现如今,拿掉了钢圈,他也照样彬彬有礼。由此足以证明,真正对孙猴子起作用的不是那钢圈。”
太上老君:“我想起来了,唐僧那咒语相当的独特。”
李天王:“何以见得?”
太上老君:“还记得那天在天庭看他们师徒取经的纪录片《大话西游》里面,唐僧是怎么念的吗?”
李天王:“怎么念的?”
太上老君:“我叫你不要乱扔东西呀,唉,乱扔东西是不对的……哎呀,话没有说完你怎么把棍子也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乱扔它会污染环境,唉,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二郎神:“我明白了,真正控制那猴子的不是铜圈。”
李天王:“是什么?”
二郎神:“礼貌教育呀。这唐僧天天念叨的不都是礼貌教育的内容吗?唐僧最擅长的就是礼貌教育。”
虽是一笑话,但也不无道理。想想也是,西天取经一路上,这唐僧不是一直在对孙悟空进行礼貌教育吗?猴子的野性不也渐渐消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