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我有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面非常听老师的话,感觉很乖巧,对待学习也很认真,资质也不差,按理成绩应该在中上,甚至是上等水平才对,但成绩总是处在中下水平。我也很好奇,直到有一天,跟她母亲谈了以后,我才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位母亲说道:“老师,我就跟你实话实说吧,她在你们面前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样子,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的又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说她很积极向上,都是装给你们看的,每天在家里面都是在看电视,做作业也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她接着告诉我:“孩子很会揣摩老师的心思,在老师面前总是表现出老师喜欢看到的一面。可回到家以后,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对什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其实孩子也并不是真的就对一切都无所谓,比如帖子里面就可以找到很多有所谓的地方:比方说老师特别吩咐的就有所谓,吃饭、穿衣就有所谓,再比方说选大队委员、选小主持就有所谓,只是选不上了才无所谓,为什么没选上还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孩子其实对名、对利、对面子、对享受还是很有所谓的,无所谓的是有没有尽力不管、结果不管。
所以,“无所谓”所表现的是孩子热衷于名利、面子、享受,为了这些可以伪装自己,而对人对事对己都不尽心尽力,甚至“己欲立而整人,己欲达而损人”,对于得不到的又自我安慰,一种“我无所谓”的人生态度。
不尽心尽力就是“不忠”
这部分孩子的问题我们很少会将其与“忠道”教育的缺失联系在一起。
因为在生活中恐怕我们也只有在夫妻关系上才会用到忠与不忠的词语了。“忠”这一宝贵的思想因为人们的误解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都把“忠”和傻看做一回事了。
在传统思想里面“忠”的含义的确包含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和“三纲五常”之类的糟粕思想,也包含了“愚忠”,当然是傻。但这些糟粕内容是与封建政权的维护相结合变为死板的礼教才形成的,并非“忠”的本意。然而遗感的是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干着倒洗澡水连婴儿一起倒掉的蠢事。“忠”这一宝贵思想也被我们给倒掉了。
何为“忠”?从字形构造来看,心在中问,不偏不倚就是“忠”,换言之,心摆正了就是“忠”。《论语》里面按孔子的思想“忠”就是实践“仁”的积极方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诚然,在现在看来,这句话本身也有问题,因为你喜欢的别人未必会喜欢,哪怕是再好的东西你强加给别人,如果别人不愿意,那是自作多情,至少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但这应该属我们的一种误解。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从一种态度上来讲更合适些。《论语》中曾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很明显,此处“忠”之意就是对于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心尽力地去做。
所以,忠的本意应该是: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并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和“三纲五常”,也并非自作多情、不尊重他人。
孩子对人对事不尽心尽力,就是“不忠”。
何以不忠?
1.父母无所谓
很多时候,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孩子可以照出父母的样子。照照孩子这面镜子你会发现,孩子的有所谓和无所谓跟父母何其相似。父母不也同样对名利、对面子:对享受很有所谓,对没有尽力无所谓,结果不如意了又自我安慰:“我根本完全无所谓。”
舞台剧《混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关于人生态度选择的问题:
“像别人一样麻木地、自欺欺人地生存着?还是勇于正视残酷的现实,痛但清醒地为梦想而生活着?”然而,当面对残酷的现实,总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我们的命运,让我们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又有几人能选择后者?父母的人生态度直接影H向孩子的人生态度。孩子的无所谓源于父母的无所谓。
2。一切顺孩子的意
孩子从小喜欢什么,家长就创造条件给他什么:
喜欢玩什么就给买什么,可家长却忘记了告诉孩子玩也得玩出点什么名堂来;孩子想学什么,家长就给他学什么,可却忘记了告诉孩子报了名后如果学不到真东西就不要想再学其他的;孩子小时候做事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家长没有想办法帮助孩子迎难而上,反倒是不了了之;如此一来,孩子渐渐也就形成了对事不尽心的态度。
3.过草地让孩子意识到未来有出路很多家长经常讲这样的傻话:“你一定要好好学,毕业以后我就送你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后公司就交给你了。”毕业以后就可以出国了、孩子还会好好学吗?连公司都是孩子的了,孩子害怕未来没出路吗?孩子在这种语言的暗示下又怎么会尽心尽力地学习?
4.负商息想的灌输
家长受“老实人吃亏”观念的影响,从小就教孩子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多长几个心眼。这样一来,孩子对人也不尽心。不尽心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忠”的反面;奸诈。一个人当心摆不正位置的,时候,心里就井始有小九九了,这就是奸猾的开始。
很多家长经常会感慨:“为什么如此小的孩子竟有如此重的心机?”
问题就在此,孩子在这种反面思想的教育之下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奸诈,也难怪最后“己欲立而整人,己欲达而损人”。
正是上述原因,使得孩子渐渐形成了对人对事都不尽心尽力的态度。
无“忠”岂能有“厚”?
我们讲“忠厚”,有“忠”才能“厚”;又讲“厚德载物”,有“厚”才能“载”。正如《忠经》所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
换成白话文就是说:无论天、地,还是人,都没有比“忠”更为重要的了。上天之所以能包容万物,正在于其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地奉行自己的本职;大地之所以能承载万物,也正在于其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奉行自己的本职;而人的道德表现也离不开“忠”这一基础。
“忠”代表大公无私,是天地间最高的德行,不但足以立身、兴家,且为立国之基。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是不可能立身的,当然更谈不上兴家,如果民众连对国家都没有尽心尽力的态度,又何谈立国?
我一直在想,那些自以为深谙人情世故的“聪明家长们”在自己发现已经步入晚年的时候,心里是否会有一丝丝的不甘,是否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上帝曾经给了我很多机会,但我却没有珍惜,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也许我会在“像别人一样麻木地、自欺欺人地生存着,还是勇于正视残酷的现实,痛但清醒地为着梦想而生活着”之间做出另一种选择。
我们或许已无法对抗命运之神,但孩子才刚刚开始自己的命运之旅,不能让我们的人生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
唯有教会孩子吃得起亏、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孩子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命运之神也才会眷顾孩子。所以,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忠道”教育。
宁要郭靖,不要杨康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一直注重孩子的“忠道教育”。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他们做出了“宁要郭靖,不要杨康”的选择。
他们的秘诀是:
1.不许“吃着锅里,盯着碗里”
那些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总会在孩子的兴趣上加限定条件:“不学则已,学就要学出点名堂来,绝不允许半途而废。”
孩子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吃着锅里,盯着碗里”。一样还没学会,看到别人在学什么就抢着要学,最后却是“猴子搬包谷”。
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学舞蹈自己也要学,舞蹈还没学会看到人家在学钢琴就要学钢琴,钢琴还没学会看到人家在学书法又要学书法的时候,绝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必须让孩子学会了再去选择其他的学习,否则,以后想玩什么、学什么都免谈,这样孩子才会用心去对待,在学到真东西的时候也才能形成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
2.教会孩子“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教子成功的家长们总会教孩子选择一些“站起来,够不着,跳一跳,够得着”的事情来培养孩子做事的态度。
孩子如果尝试了太多的失败,就会因为缺乏成就感而导致丧失信心,从而,形成做事拖拖拉拉、草草了事、不尽心尽力的习惯。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会选择,什么事情以自己目前的水平是可以做到的,什么事情“创造条件,知难而进”也是行的,什么事情是“跳起来也够不着”的,尽量选择那些自己可以达到的事情来做。这样,孩子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同时,当孩子想放弃的时候,必须让孩子反思是否尽心尽力了。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就是因为不愿花工夫而导致的,如果家长不引导孩子从反思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做这件事半途而废,做其他的事照样半途而废,时间长了,也会形成对事不尽心,完全无所谓的态度。
3.家长不要当“二百五”
比如:
有的孩子对某个课外活动很感兴趣,正挖空心思地想把事情做好的时候,大多数父母见状会说:“功课都忙不好还瞎忙这个,别整了,做功课去。”
可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却是这样跟孩子说的:“做得不错,蛮棒的,但是要注意不要忘记你的功课哦。”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第一种方式,家长是典型的“二百五”。在一件事干得最来劲的时候,你突然让停下来,能停吗?真停下来了又会舒服吗?这样做,不仅使得孩子反感,同时,功课也做不好,还会使得孩子渐渐形成做事不彻底的习惯。孩子难得有对事尽心尽力的表现,本来是对孩子形成尽心尽力的态度的很好的教育机会,却被父母给错过了,甚至反倒使得孩子形成了对事不尽力的态度。
第二种方式,孩子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就会更加用心地把事情做完,这样,就可以锻炼孩子尽心尽力的态度。同时,通过父母巧妙的提醒还会使得孩子去考虑兴趣与功课的时间怎么安排,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4.对孩子进行“吃亏教育”
正如一位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所言:“社会环境固然复杂,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是应该的,但不宜过早地灌输反面思想。一个善良、老实、正直的人,才能承载一切。阴险狡诈的人,家长再给他创造多少条件,他也惜不起这个福。”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哪怕是孩子遇到了那种对他不用心的孩子而吃亏了以后,也不能对孩子一味抱怨,或是责骂孩子怎么这么“傻”,“居然会上这种人的当?”家长反而要告诉孩子世界上好人是占大多数的,你用心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用心对待你,即使现在吃了点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懂得防范就行,但并不能因为自己吃了亏就变成欺骗别人,成为对别人不尽心的人。自己已经很讨厌这种人了,难道自己还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对人尽心有时的确会吃一些亏,但有这样一句话不无道理:“别人欠你的,老天会还你。”对一时一事而言,你是吃亏了,但世界上必然是好人占多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长期对人尽心尽力,大家必然是记着的,生活中必然有很多人帮助你,你的人生旅途将随处亮着绿灯,这大概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另一种注解吧。郭靖的成功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更何况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很多时候本就无所谓谁占谁的便宜,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驮了相对少量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一些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正乐得轻松呢。”不久,驴子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对人尽心尽力,实际上就是在对自己尽心尽力。
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不仅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诚然,作为家长,即使是“江洋大盗”,我坚信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奸诈之人。但我们如果不重视“忠道”教育,就很可能把孩子培养为“江洋大盗”。“忠道”教育出来的人是善良、正直之人,这样的人才能承载一切。“奸道”教育出来的人,必是阴险狡诈之人,家长再给他创造多少条件,他也惜不起这个福。
总之,孩子形成了对人对事尽心尽力的态度,自觉践行“忠道”,才能“立身、兴家、立国”!这也正是那些教子成功的家长们把孩子打造成像郭靖一样的“傻子”的秘诀所在。
秘密八:保护好孩子的“恻隐之心”
孩子脾气越来越大,攻击性越来越强,不懂得宽容别人,让家长很困惑。更困惑的是家长也一直教育孩子要宽容他人,却毫无效果。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告诉我们,关键是要保护好孩子的“恻隐之心”。
“老虎屁股摸不得”
在《海峡导报》上看到《孩子为何老虎屁股摸不得》这样一篇文章:
女儿乐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孩子从小到大都喜欢听表扬的话,我们也认为这挺正常的。但是越长大,她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还听不得一点批评的话。谁批评她,她就很不高兴,还不理睬人。乐乐有时写作业或者做事情粗心,大人跟她讲要仔细一点、要改正,她把嘴巴翘得很高。
有一个周末,我们因为有事要处理,就把她一个人留在家,临走时还千叮咛万嘱咐,叫她出去玩时要记得带钥匙。结果,下午4点多她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忘记拿钥匙了,在小区里跟其他小朋友也玩烦了,要我马上回家。我那时正在岛外,而且事情没处理好,根本没时间,就叫她先到隔壁奶奶家玩一会儿。谁知她冲我大吼一声“不回来算了”,就挂上了电话。
等我处理好事情后整个人也已经累得不行,回到家就语气稍重一点地说了她:“妈妈很累了,你还这么让我操心,还冲我发脾气。不是叫你出门要带钥匙的吗?”令我没想到的是,她一句话没说,走进自己房间把门一甩,半天不出来,连晚饭都不愿意吃。最后,没办法我只好“认错”,跟她说一连串好话,才平息了她的“怒气”。
不仅是我们家长,就连老师批评、教导她的话都听不进去。
乐乐生性比较好动,有时上课也不能静下来,跟同桌讲话或者做小动作。有一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批评她几句后几天来见到老师就躲,或者就干脆装作没看见,而上课时依然不好好听。
回到家,我们询问她时,她回了一句“老师就喜欢打小报告。
你们老讲我这不好那不好,很讨厌”,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们也很奇怪为什么孩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意识到不能一直这样宠着她。为了帮她改掉这毛病,我想静下来好好跟她聊聊,谁知还没说几句她就很不耐烦,还说“怎么这么啰嗦”。有时我实在很生气,但又怕严厉批评她后会因此影响母女之间的感情。乐乐似乎成了惹不起的“老虎”。
相信很多家长也有同样的困惑。文中的孩子也是现阶段这一类孩子的典型代表,这类孩子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唯我独尊,极具攻击性,正如这位母亲所描述的那样,典型的“老虎屁股摸不得”,从现实来看,岂止是摸不得,靠近都不行,一不顺自己的意便随意发飙,根本不把其他人当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