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
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③,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④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⑤。
注释
①张丞相:是指张九龄。
②涵虚:指水映天空。混太清:与天空混为一体。此指水天一色。
③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④端居:指闲居无事。
⑤羡鱼情:这里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出仕的愿望。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赏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是诗人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他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它委婉含蓄,又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了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实指张丞相。最后两句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在这里,诗人巧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
绝妙佳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原文
渡浙江①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②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③,何处青山是越中④?
注释
①浙江:这里指钱塘江。
②扁舟:小船。君:指同行的舟中人。
③引领:伸长脖子。天末:天边。
④越中:指浙江东南部一带。
赏析
孟浩然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在长安应举不第,次年夏秋之交,曾有吴越之游。此诗大约是他航至钱塘时所作。
“潮落江平未有风”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潮退风息之后,江边渡口便呈现出:风平浪静,天气清和,一派悠闲的景象。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希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透露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慰心情。
“扁舟共济与君同”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反映登舟后的情景。并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的旅客,虽然萍水相逢,素昧平生,但作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漂泊的异乡之客,遇上“扁舟共济”的同路人,必然感到格外亲切。从“与君同”的霭然可亲的话语中,不难想象,诗人当会与“舟中人”相互问讯,有一番浑厚热情的交谈吧!
“时时引领望天末”描写人物情态,惟妙惟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作者借用陆诗成句,冠以“时时”二字,顿成妙语。这即使“引领”的静态神情化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十分逼真地显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倾慕和急于前往游览的心情。
为了能尽快见到越中的美景,诗人急切地对舟中人发出了询问:“何处青山是越中?”一问便结,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时时”与“何处”紧密呼应,仿佛航程甚长,越中甚远,其实这都反映了作者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
绝妙佳句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