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0945100000022

第22章 二十年代世界各国的局势(2)

高尔察克自称是“俄国的最高执政者”。他得到协约国的大力支持,用外国枪炮装备了自己的25万军队。1919年3月4日,他指挥白卫军从乌拉尔山一带向西进攻。红军在敌人优势兵力压迫下,被迫后撤100多公里,退到伏尔加河流域。这时,高加索的邓尼金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也配合高尔察克发起进攻。在这紧急时刻,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提出“一切为了东线!”的号召。大批党团员和工人加入红军,后方工人决心以加倍的劳动支援前线。

1919年春,红军兵力增加到150万。4月,东线南路军在伏龙芝(1885~1925)指挥下发起反攻,解放了乌法。7月,加米涅夫改任红军总司令后,伏龙芝负责指挥东线。红军乘胜追击,越过乌拉尔山区,解放了西伯利亚大部地区。1919年底,高尔察克全军溃败。高尔察克被活捉,1920年2月7日在伊尔库茨克被枪毙。

高尔察克溃败后,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在1919年8月夸口说,要组织14国进攻苏俄。但是,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协约国仍把颠覆苏维埃的希望寄托在白匪军上。英、美、法给邓尼金运去几百门大炮和几十万支步枪,派去几百名军事顾问。

1919年夏,邓尼金的15万军队发起总进攻。他依仗优良的武器和骠悍的骑兵占领了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10月13日,又攻占了奥廖尔,逼近图拉,直接威胁莫斯科的安全。俄国资本家宣布,将给第一个冲进莫斯科的团队以百万卢布巨奖。

苏维埃政权处境万分危急。列宁发出“大家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几万名党团员奔赴前线。南方战线司令员叶戈罗夫和军事委员斯大林指挥红军于10月中旬转入反攻,解放了奥廖尔、哈尔科夫、基辅。1920年初,进而攻占察里津、罗斯托夫。邓尼金主力被击溃。邓尼金逃亡国外,其残部由弗兰格率领逃到克里木半岛。

当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发动进攻的时候,盘踞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于1919年5月发动进攻,占领杨堡,威胁到彼得格勒的安全。党中央从其他战线调来军队,加强防务。8月底,把尤登尼奇赶到爱沙尼亚边境。但是,当邓尼金进攻莫斯科时,尤登尼奇重新发起进攻,在英国坦克的掩护下,10月中旬攻抵彼得格勒城下。10月21日,红军开始反攻。11月,被击溃的尤登尼奇部队退到爱沙尼亚境内,当即被爱沙尼亚当局解除了武装。1920年2~3月间,红军解放了北方重镇——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

1920年4月,波兰军队入侵苏俄。5月初占领了基辅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大片土地。6月,西南战线红军在叶戈罗夫和斯大林指挥下发起反击。7月,图哈切夫斯基指挥西方战线的红军反攻,解放了白俄罗斯领土,进而越过国界,月底逼近华沙。由于红军进展过速,先头部队远离后方,两条战线配合得也不够好,以致当波兰军队在8月反攻时,红军不得不后撤。10月,苏波签署停战协定。1921年3月18日,两国签订里加和约。在南方战线,伏龙芝指挥红军突破弗兰格尔防线,于1920年11月打下刻赤,解放整个克里木半岛。

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但是,远东地区仍被日本干涉军和白卫军占领。苏俄为了避免同日本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决定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一缓冲国家。1920年4月,远东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它不是工农苏维埃国家。而是劳动人民的民主共和国。它接受俄国中央远东局的领导。远东共和国成立后,把红军和游击队改组为人民革命军。10月25日,人民革命军开进海参崴,把最后一支外国干涉军赶出国境。1922年11月,远东共和国并入俄罗斯朕邦共和国。

红军在国内战争中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胜利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开幕,出席代表大会的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代表1727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代表364人,南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代表91人。

斯大林宣读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和成立条约。大会一致通过了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条约规定,保证这个联盟是各个平等民族的自愿联合,保证每个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保证一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都可以加入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成立,为苏维埃国家各民族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逝世后,苏联最高领导阶层出现争权现象。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出现了第一位主要牺牲品。列昂·托洛茨基1925年1月16日被免除在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中的职务。

1924年1月,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准苏联第一部宪法,完成建立苏维埃联盟国家的立法手续。这部宪法的制定和通过,意味着十月革命胜利以来,苏维埃国家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已经巩固了革命成果,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对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发挥着重大影响。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即:要“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1926年4月,斯大林郑重宣布:苏联“已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1926~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3年里工业投资额约为33亿卢布,主要用于原有设施的改建与扩建,同时开工建设了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结果,以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苏联工业固定资产从55.8亿卢布增加到了78.4亿卢布,3年中扩大了40%;工业生产增长80%以上,整个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达3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5年的35%上升为1928年的48%,苏联的工业化已初见成效。

托洛茨基被免除在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职务。1926年7月,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同托洛茨基等人结成了一个新的反对派联盟(简称托季联盟)。他们提出比较系统的理论、政治纲领。同年7月托季联盟的第一个联合行动,是向联共(布)中央提交了一份《三人声明》。

《声明》系统地阐述了该联盟的政治纲领,认为最近一个时期,党内危机日益加深,党的最高领导层日趋脱离群众。最高领导层出现了官僚主义蜕化。党内普通的党员发挥不了作用,不能避免官僚主义的弊病和其他危险。《声明》指出,要提高工人的工资;调整工农业间的不平衡关系;在农村中,必须通过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对富农加征税收。《声明》认为,必须在党内恢复一种制度,使得一切有争议的问题都能按照党的传统和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感情和思想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党内民主才是可能的。

7月,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双方在经济问题、工业化问题和农村政策问题上展开了十分激烈的争论。全会决定将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中央政治局,将拉舍维奇开除出中央委员会。9月和10月,托季联盟在全国发起公开争论。

10月16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皮达可夫、索柯里尼柯夫、叶甫多基莫夫等6名反对派首领发表声明,表示放弃派别活动,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10月23日至26日,联共(布)中央和中央监委召开联席全会,决定撤销托洛茨基的政治局委员职务和加米涅夫的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解除季诺维也夫的共产国际主席职务。

1927年5月26日,托洛茨基、叶甫多基莫夫、斯米尔加联名写信给中央政治局,递交了一份由83名共产党员签名的《八十三人政纲》,声明联共(布)中央对外执行了一条右倾路线,对内则继续执行错误的路线,在工业、农业和党内生活方面出现了危机,提出克服党内分歧和加强党的团结。

1927年秋,国内出现了“商品荒”,酿成了粮食收购危机。这种情况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出口,进而威胁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克服粮食危机成为摆在苏联党政领导人面前的紧迫任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1927年底,根据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又要求党组织“全力支持整村整乡向集体劳动形式过渡的首创精神。”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大力支持整村整乡实行集体化的决议。从此,全盘集体化的任务,以国家法令形式确定了下来。自1929年下半年开始,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29年10月,集体化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百分比已由7月的3.9%增至7.6%,集体农庄6.74万个,集体化农户191万户,集体化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6%。

同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建立了以雅可夫列夫为首的集体化委员会,领导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5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把全国完成集体化的速度分为三类地区。

1930年初农业集体化达到高潮。同年2月20日,全国已有500万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由于集体化速度太快,普遍出现了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现象。3月2日,报刊公布了经联共(布)中央修订的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同时,《真理报》发表斯大林的《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在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做法。

1930年3月14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反对歪曲党在集体农庄运动中的路线》的决议,纠正全盘集体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禁止采取强制手段实行集体化。

1931年8月2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快集体化速度和巩固集体农庄的任务》的决议,提出农业集体化完成标准是68%~70%的农户、75%~80%的播种面积土地加入集体农庄;决议要求争取在1932年基本完成集体化。

1928年1月10日,斯大林经过一次戏剧性的行动,将所有主要的反对派领袖逐出莫斯科。列昂·托洛茨基被放逐位于遥远的哈萨克的阿拉木图。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及其他28名反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已被放逐到西伯利亚或类似的边远地区。

根据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苏联从1928年至1933年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在短时期内建立起对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把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工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不依赖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上独立的国家。规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投资为645亿卢布,即相当于前两年投资的12倍。其中用于农业的为230亿卢布,运输业的为100亿卢布,工业和电气化的为195亿卢布;而重工业占78%。规定建设1500个大企业。计划还规定要把四五百万农民的经济联合为集体农庄,其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17.5%。

苏联人民在联共(布)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劳动。联共(布)党在1931年提出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党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学习技术,精通技术。全国掀起了学习新技术的热潮。

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新技术的广泛利用,1933年1月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以4年零3个月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产量达到1913年的2.7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计划初期的48%增加到70%。苏联首次建立起拖拉机、汽车、航空、化学和机床制造等工业部门。列宁提出的全国电气化计划要求已于1913年达到,全国发电站的总功率已超过200万千瓦,工业中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已占99.3%。在工业经济中,社会主义已经完全战胜资本主义。1932年,全国生产生铁610万吨,钢590万吨,而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的生铁产量为320万吨,钢为420万吨。苏联的钢铁产量已跃居当时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并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3.二十年代英国的态势

第一世界大战中,英国是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获得了最大利益,并与法国控制了国际联盟。但是,英国国内的形势并不乐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可以说是英国由技术陈旧的十九世纪经济,向培养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由于这是一场深刻的变化,所以英国的经济表现出动荡不安,主要表现在频繁的工人罢工。

1920年10月18日,由大约5000名失业者参加的示威游行演变为一场暴动。游行队伍在大伦敦15个自治市市长的领导下,本来要前往首相府谒见首相。警察让15位市长通过,却把其他的示威者挡在后面,一场有如球赛般的混战随之发生。混乱中,有22名警察受伤。两天前,100万煤矿工人开始罢工,这些罢工的工人要求工资提高2先令。

除了矿工的罢工以外,政府还要应付一大堆其他问题:码头工人因为没有煤而无法工作,铁路工人正酝酿罢工,20万被遣散的军人有待安置。

英国的战后复生正面临该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工业困境。1921年4月15日,英国的工业陷入瘫痪状态。劳合·乔治政府和矿工们都把这次罢工视为全面战争。这位首相被矿工们的罢工行动以及阻挠志愿工从矿井中抽水的行为所激怒。矿井一旦停止开采就会被水淹没,而且有被永久毁坏的危险。劳合·乔治指责矿工工会“在胁迫国家屈服于他们的要求”。

矿工工会主席指责劳合·乔治向他的工人们宣战,他表示要进行回击。弗兰克·霍奇斯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它滚蛋。”

1922年10月19日在白金汉宫与国王爱德华七世会见时,首相劳合·乔治宣布他的政府辞职,并推荐请安德鲁·博纳·劳组成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