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0945100000023

第23章 二十年代世界各国的局势(3)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工党的日益强大而削弱了的自由党依靠和保守党的联合来治国。许多保守党人对和自由党的这种合作越来越不感兴趣,在纽波特的补缺选举中达到了顶峰。预料能轻易获胜的联合候选人意外地被保守党候选人击败。保守党人立刻以187票对87票反对联合政府,削弱了乔治的基础,迫使他辞职。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问题困扰劳合·乔治。1921年他和爱尔兰签订的条约使某些保守党人感到被出卖了。许多批评家还指责他轻率处理了一项外交事务,这恐怕会导致与土耳其的一场新战争。

1923年12月6日,英国举行大选。执政党保守党因内外政策交困、经济长期萧条,在议院的席位大量减少,只得到258席,比上届议会少86席;工党席位大增,得到191席,比上届议会多49席,成为第二大党;自由党人拥有158席,三党都没有获多数席位。但保守党和自由党存在严重矛盾,不能在组阁问题上达成协议,鲍尔温政府只好辞职。

1924年1月22日,在自由党的支持下组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工党政府,詹姆士·拉姆赛·麦克唐纳(1866~1937年)担任首相兼外交大臣。麦克唐纳政府实行了一些进步措施,如制定国家资助工人住宅建筑计划,增加失业者补助金,降低茶糖等食品的消费税,外交上正式承认苏联等。但工党在竞选时对工人和人民群众许下的种种诺言远未兑现,如没有实行煤矿和铁路国有化,没有开征财产税以及增加给企业主的贷款,在殖民地问题上实现与保守党政府同样的侵略镇压政策等。

1924年1月29日,伦敦工人代表团代表150万伦敦工人向刚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麦克唐纳政府请愿,反对英国政府对苏采取不承认政策,宣布将举行罢工表示抗议。麦克唐纳政府迫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压力,于同年2月2日正式承认苏联政府为合法政府。2月27日,苏英两国正式建交。

由于工党政府对资产阶级唯命是从,很快引起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满,工人罢工事件屡屡发生。工党政府敌视和镇压工人罢工,甚至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从而使其威信扫地。麦克唐纳于10月初宣布解散国会,举行新的大选。

1924年10月25日,保守党公布了一封伪造的所谓“季诺维也夫信件”,称共产国际在信中指示英国共产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麦克唐纳不去揭穿这一骗局,反而向苏联发出抗议照会,这不仅损害了英苏关系,也损害了工党自己。在10月29日的大选中,工党议席减少到152席,保守党猛增到415席,获下院绝对多数。11月4日麦克唐纳辞职,首届工党政府结束。

1926年6月,英国保守党政府反对苏德签订友好中立条约,并以此为由进行反苏活动。1927年6月,苏英两国断交。1929年夏,英国麦克唐纳工党政府重新上台,开始同苏联进行复交谈判。1929年10月,苏英两国政府正式复交。这表明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10月份的大选中,保守党斯坦利·鲍德温再次执政,并在11月6日任命它击败执政11个月的工党政府的新内阁成员。人们期望新内阁能够结束3年来使一切陷于瘫痪的罢工所引起的骚乱。新内阁成员中有张伯伦兄弟俩,前任印度事务国务大臣奥斯汀·张伯伦爵士任外交大臣;他的兄弟内维尔·张伯伦任卫生大臣。鲍德温首相任命一位于1904年从保守党转为自由党而又转为保守党的人担任财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

1925年夏,英国的矿主们在斯坦里·鲍尔温保守党政府的支持下,以封闭煤矿威胁矿工,企图强行降低工人10%的工资,并延长工作时间1小时。为反击矿主的进攻,矿工们利用与铁路工人和运输工人的三角同盟,于1925年7月31日举行了同盟总罢工。由于鲍尔温政府和资方尚未作好应付准备,被迫让步,决定由政府补贴以暂时维护原工资水平。工人阶级把7月31日(星期五)这一天称为“红色星期五”。

但是,资产阶级的让步都是预谋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利用斗争暂时缓和的时机,加紧收买工贼,强化警察力量,逮捕共产党人和工会运动的左翼领导人,而且储存了煤炭、粮食等生活必须品。政府还成立了“煤矿业调查委员会”。1926年3月10日,“调查委员会”公布报告,同意矿主降低矿工工资10%,工作日延长1小时。

1926年4月中旬,在9个月的工资补贴即将期满的时候,矿主们又重新提出降低工人工资10%、延长工作日1小时的非理要求,并宣布从5月1日起封闭煤矿,实行所谓同盟歇业,并不再与矿工签订全国性的集团合同。这引起了矿工的极大不满,共产党积极领导了工人的斗争,提出了“工资不得少一个,工时不得加一分”的口号。

但职工大会最高委员会却仍致力于同资方进行拖延时间的谈判,由于5月1日以后大批矿工被解雇,于是被迫宣布从5月3日起开始总罢工。罢工初期有250万人参加,随着每天大批工人的投入,各行业罢工人数迅速达到600万,使全国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工人们自动组织纠察队,建立行动委员会、罢工委员会来领导斗争。

不少地方的罢工委员会还掌握了发放车船通行证、调配居民粮食等事务,俨然执行地方政权的职能。全国重要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政府和垄断资产阶级受到沉重打击。罢工得到国际无产阶级的热烈支持。苏联、中国、美国和西欧等国家的工人和劳动者都募集捐款,支援英国工人。

但是,作为总罢工的领导、工党分子与共产党人之间存在严重分歧。把持工会总理事会领导权的工党右翼分子,背着工人与政府和企业主秘密谈判。

1926年5月11日,政府最高法院“裁决”此次罢工为“非法”。工会总理事会竟然屈服于“裁决”,仅在得到官方同意恢复了工资和工时谈判的谅解后,于5月12日宣布停止总罢工,强令工人复工。总罢工被破坏后,矿工们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到11月19日才无条件放弃罢工。轰轰烈烈的罢工失败了。

罢工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领导罢工的工会总理事会掌握在工党右翼分子之手;其二,英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老奸巨滑,富有反革命斗争经验。

1926年至1927年,英苏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此次危机的起因是1926年英国工人大罢工。1926年5月,英国工人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罢工运动。早在罢工举行之前的1925年12月,苏联重要领导人之一季诺维也夫就在苏共十四大上宣布这次罢工的消息,罢工爆发后,苏联工会还向英国矿工募捐,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活动。这些情况均被英国政府视为苏联对英国内政进行干涉,导致双边关系不断恶化。

1926年6月12月,英国向苏联发出抗议照会。6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了一本蓝皮书,集中揭露苏联干涉英国内政的一系列文件。1927年5月,英国警察当局对苏联驻英贸易机构进行搜查,并占领了苏联商业代表处的档案室。此后不久,英国政府宣布废除《英苏贸易协定》,同时与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

1929年6月,麦克唐纳组织第二届工党政府不久,危机来临。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工党政府内外交困,陷入分裂。为了应付空前严重的危机,工党政府于1931年8月24日宣布成立包括保守党和自由党在内的三党联合政府,自称“国民内阁”,麦克唐纳仍任首相。

“国民内阁”成立之后,为克服经济危机,执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主要是实行“节俭”政策,削减开支。如同联合政府的保守党成员鲍德温在1931年8月28日的一次会议上所说,联合政策的唯一目标是通过厉行节约和保持预算平衡所必需的法案。因此,“国民内阁”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指令、法案等,旨在克服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尽管其中一些措施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如“贫困调查法”和降低工人、国家雇员及水兵的薪金。

但从总体上看,“国民内阁”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建立“英镑集团”,签订“帝国特惠国协定”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日益动摇的英帝国的基础,保住了它的贸易市场,避免了财政崩溃,使经济形势逐渐好转,进而达到了稳定政局、平定民心的目的。同时也有力地遏制了英国法西斯组织的进一步膨胀。

“国民内阁”的成立是英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措施,对英国的民主政体作了一定的调整,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基本顶住了国际法西斯运动的冲击,防止了法西斯在英国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国民内阁”时期,也是英国和平主义运动开始高涨的时期。和平主义思潮严重制约了“国民内阁”的对外政策和军备政策。

和平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空前浩动和战后的经济衰退,使和平主义运动在2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30年代达到高潮。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使已有十多年安宁的世界遭到巨大的冲击。1933年希特勒上台,整个欧洲更加惶惶不安。这种形热大大增强了英国公众的恐战情绪,推动了和平主义运动高潮。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也使英国的经济受到了打击。1930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蔓延到英国。工党政府拒绝全国失业工人提出的增加失业补助金、取消失业保险法中某些不合理规定的要求,于是,全国失业工人运动组织失业者于3月20日开始向伦敦“饥饿进军”。参加者高呼“反对工党的饥饿政策”、“争取建立革命的工人政府”等口号,于4月30日到达伦敦。翌日在海德公园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5万伦敦工人走上街头,欢迎进军队伍。

1931年11月12日,国民政府实行“贫困调查法”,把失业补助金总额每年削减3000万英镑,使英国失业工人处于饥饿线上。

1930年6月30日英国政府与伊拉克费萨尔王朝签署了一项《英伊同盟条约》。其实,早在1922年10月,英国就曾与伊拉克签署过一项同盟条约,有效期为20年。全文共包括11项条款及附件,有效期为25年。其主要内容为:英伊两国应建立密切的同盟关系;在外交事务方面进行充分协商;一旦发生战争,两国必须互助;英国获得伊拉克准许在伊建立两个空军基地并在那里驻军;由英国方面负责训练和装备伊拉克武装部队等等。1930年《英伊同盟条约》在形式上结束了英国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并且承认伊拉克的独立。但条约依然使英国保留了很多特权,从而使伊拉克在外交和军事上仍处于依附英国的地位。

随着对政府新制定的紧缩计划的对抗情绪的日益增长,1931年9月30日,伦敦的警方与示威者发生了一昼夜的冲突。有人认为起义者有共产党员,不过大多数人是失业工人。他们反对政府削减退休救济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消弱了英国国力,英国统治自治领感到力不从心。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自治领要求明确规定自治领地位,在1926年的帝国会议上,英国代表团团长贝尔福(1848~1930)提出自治领“是英帝国内的自主实体,地位平等,在其对外事务的任何方面,一个绝不从属另一个”。

1931年12月11日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此法律规定:白种人统治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共和国及纽芬兰与联合王国组成英联邦;自治领为“独立和平等”的主权国,拥戴英王为国家元首;主权国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不受帝国法律约束,自治领议会具有废止、修正与英国法律相抵触的法律、命令、规章的权力,未经主权国请求或同意,帝国议会对主权国无立法权;主权国外交自主,可派出及接受外交使团,除纽芬兰外,在国际联盟内都有自己独立的外交使团。该法还规定,此后英国议会通过的法律中的“殖民地”一词,不再包括自治领及其统辖地区。

1932年10月初,又爆发了向伦敦进发的全英“饥饿进军”。2500名参加者分队从四面八方集结起来向伦敦前进,于10月29日进入伦敦,几万伦敦工人聚集在海德公园欢迎他们。进军队伍要求废除“贫困调查法”,停止削减10%失业补助金。10月30日在特拉法加广场有15万伦敦工人和失业者举行示威,支持饥饿进军者的要求。1933年底在英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失业工人运动再次组织了全国的“饥饿进军”,并在各城市和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组织。

1934年2月23日,“饥饿进军”队伍浩浩荡荡进入伦敦。次日英国工党、独立工党、共产党和职工会的代表共1500人举行了团结和行动大会,接着又有10万伦敦工人在海德公园举行盛大集会。

在工人阶级的压力下,国民政府被迫废除削减失业补助金的决定和建立失业者劳动营的法令。1936年秋,当政府又企图削减失业补助金的时候,失业者全国委员会又发动了20万失业工人再次举行向伦敦的“饥饿进军”,迫使政府作出了让步。

在二十年代,由于英国在济经方面的一些原有弱点,使得它的经济较之其他国家更易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冲击。而这又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政策,束缚了其军备的发展。

4.二十年代美国的国内国际关系

1919年11月19日,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在历时两个月的辩论之后,拒绝批准旨在结束战争和建立国际联盟的《凡尔赛条约》。参议院的这一行动对威尔逊总统来说是个严重的挫折。因为威尔逊总统曾力劝巴黎和平会议接受国际联盟。

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对该条约中有关建立国际联盟的条款持有保留权问题。这些保留权是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亨利·卡伯特·洛奇提出来的。这些保留权明确地表示,不经国会批准美国根本没有责任和义务按照该条款的第10条规定去保卫国际联盟的各成员国。

威尔逊总统力劝参议员们投票反对附有洛奇的保留权的条约。他说坚持这些保留权等于取消整个条约。最后,参议院以55票对39票把包含洛奇的保留权内容的条约也给否决了。46名共和党人投反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