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麻疹它的潜伏期一般为6~21天,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它的发病前期一般持续3~5天,表现出发热、上呼吸道炎及口腔粘膜斑等症状,粘膜斑持续2~3天后很快消失。到了出疹期,患者会在发际、耳后,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手心、脚底依次出疹。皮疹初为散状,鲜红色,直径为2~5mm的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后皮疹增多,融合成片,颜色会变暗。在此期患者会发生高热达到40℃,甚至出现呼吸道急迫及全身中毒症状。高峰期会持续约3~5天。在皮疹出齐后症状会迅速好转,热度下降,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留下浅褐色色素斑,伴有糠麸样脱屑,持续约1~2周。
2重型麻疹重型麻疹患者一般很快出现持续高热、中毒症状,常有嗜睡、昏迷、抽搐等现象,皮疹多而密集融合,或呈出血性。如果心功不全或有血液系统障碍,则皮疹稀小、暗淡,出疹不透,面色苍白,肢端发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这种类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多见于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报告说肿瘤及艾滋病患者患麻疹,病死率分别高达70%和40%。
3轻型麻疹轻型麻疹的潜伏期长,前驱期短,症状轻,皮疹稀疏或无,体温低(多在39℃以下),并发症少,病程短。隐性麻疹则无症状,仅有恢复期抗体水平高,多见于对麻疹具有部分免疫力者。
4异型麻疹多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6个月~6年,当再接触麻疹患者或再接麻疹灭活疫苗时出现,原因不明。表现为急性高热,头痛、肌痛,无麻疹粘膜斑,出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波及躯干部及面部,皮疹为多形性。无传染性。我国用减毒活疫苗后,这种类型就很少见了。
3.诊断
如有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症状之一的患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者,都可以认为是疑似麻疹病例。
如果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且实验室诊断证实为麻疹病毒感染,可以确诊为麻疹病例。
4.麻疹容易引起的并发症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约占麻疹患儿的10%~12%,多发生在出疹期间c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下降后再度升高,咳嗽加重,喘憋及皮肤青紫等。年龄越小越易并发肺炎,而且麻疹并发肺炎的病情比一般肺炎要严重得多,有的甚至可造成死亡。特别是年龄小、体质弱或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病的患儿,如麻疹并发肺炎,其预后更差,应特别引起注意。
此外,麻疹患儿还可并发喉炎,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青紫等。并发脑炎的患儿可出现惊厥、昏迷等。有的患儿还可并发心肌炎、中耳炎等,给患儿的康复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在麻疹患病期间不仅要加强护理,还应注意观察病情,如在皮疹消退时仍持续高热或体温下降后又再度升高,同时有咳嗽加重、喘憋、烦躁、惊厥等症状出现,提示有并发症的发生,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给予及时治疗。特别是对年龄小、健康状况差的麻疹患儿,应给予特殊的关注。
5.防治措施
麻疹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对症处理,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预防很重要,目前主要采用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自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性措施。对象是8个月以上没有得过麻疹的儿童及成人。一般注射剂量为0.2毫升,采取皮下注射法或气雾免疫。气雾免疫具有剂量小(0.001毫升)、安全、有效、无痛和操作简便、便于大规模接种等优点。
被动免疫:选用麻疹恢复期血清、正常人血清、胎盘球蛋白或血清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具体方法足:已经明确有与麻疹病人接触的易感者,在接触后3天内应该按照常规接种麻疹活疫苗或者肌肉注射丙种(胎盘)球蛋白,3足月至3岁儿童肌肉注射6~10毫升,如果注射后没有发病,而且仍可能接触麻疹患者,应隔3周后再注射1次。使用得当,两者均可阻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但两者只可取其一而不可同时应用,如果两者都要应用,应隔3周以上。
第四十五章
对麻疹患儿的隔离治疗: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对麻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实际上就是把传染源控制起来,这样对保护其他健康小孩不患麻疹、防止麻疹病蔓延传播都有好处。此外,隔离治疗本身对病孩也有好处,可以使病孩得到充分的休息,很好的治疗,有益于早日恢复。由于麻疹患儿在发病时期体质较弱,抵抗力已降低,如果外出接触人群,有感染其他细菌和病毒的危险,或者受凉感冒,引起并发症的出现,加重病情。所以,对麻疹患儿要隔离治疗。
对麻疹患儿的隔离主要是呼吸道隔离,也就是将病儿与健康儿童分开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病儿应放在安静、空气清新流通的房间里照护。
6.怎样预防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多发生于3个月~7岁的小儿,尤其3岁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多见。麻疹病毒存在于患儿口腔、鼻腔及眼分泌物中,当患儿咳嗽、打喷嚏或呼吸时,病毒随飞沫散布到周围空气中,没有出过麻疹又没有注射过麻疹疫苗的小孩吸进了麻疹病毒,就会被传染。因此预防麻疹,首先应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有计划地按时接种麻疹疫苗,使机体获得对麻疹的自动免疫能力。我国早已普遍实施了麻疹疫苗的接种,不仅使麻疹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而且也使其发病后的病情大大减轻。
其次麻疹患儿必须严格隔离,避免其他孩子与之接触,以阻断其传播。麻疹患儿一般要隔离到出疹后6天,如并发肺炎,应延长隔离期至疹后10天。对于密切接触了麻疹患儿的易感儿,应给予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使其获得暂时性保护而不致发生麻疹或仅发生较轻的麻疹。最后应开展麻疹知识宣传教育,了解防治麻疹的常识,提高群众防病保健的水平。
十七、中国流行性出血热之战
流行性出血热有很多名称,最初在前苏联远东地区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在朝鲜称为朝鲜出血热,在欧洲北部称为流行性肾病,在我国及日本称为流行性出血热等。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东京召开的有关HFRS学术会议上,将此类疾病统一称作HFRS。由于本病在我国每年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及其严重危害,所以除学术交流采用HFRS外,一般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这一传统名称。
流行性出血热的斑斑劣迹
流行性出血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825年在俄国的乌兹别克地区就曾发生过流行性出血热,当时记录为“出血性疾病”。1913年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医院病案中也有与本病类似的记载。但作为一种独立疾病被记载和描述,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
1931~1932年,驻扎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的侵华日军中发现本病,由于病因未明曾先后以发现的地名命名为“孙吴热”、“黑河热”、“虎林热”、“二道岗热’’等。根据1941年日本军方记载,在百万侵华日军中,发病约有1万余人,病死率高达30%。其后发病地区逐渐增多,在北安、横道子河、延吉等地均有发病,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美国的医学文献上很快引用了这一名称。日军医务人员曾从临床、病理和流行病学方面进行过研究,1940年前后,日本“731”细菌战部队曾凶残地拿中国人当实验动物做传染试验,证明本病是由病毒引起,并提出黑线姬鼠为宿主,耶氏厉螨为可能的媒介。
约在同一时期,前苏联的远东地区也开始流行本病,称为出血性肾病肾炎。Churilov最早从临床上对本病进行了详细描述,曾有“Churilov病”之称。1934年,前苏联的伯力地区发生特殊的“急性肾炎”,称为肾综合症出血热。1938年起,前苏联组织调查队,对当地的出血热进行全面的综合调查,将本病命名为“出血性肾病肾炎”,后又改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随后,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发现本病。1942年,在芬兰发现称为流行性出血热,1952年南斯拉夫发现本病,称为流行性肾炎。1951年,驻扎在朝鲜三八线附近的美军中发现本病流行,称为朝鲜出血热,到1954年已发生3,000余例,当地的居民中亦有发生。朝鲜战争停息后,除在三八线地区继续流行外,还进一步扩展到南、北朝鲜的其他地区,美军医务人员曾对本病进行过全面的系统研究。
1968年,日本大阪市中心梅田区发现流行性出血热,到1970年共发现114例,死亡2例。1975年起,日本一些大学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中发生EHF实验室感染的爆发,到1983年底,先后在24个机构中发生31起爆发,发病55例,死亡1例。
我国在解放后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的地区不断增多,1955年内蒙古、吉林、陕西发现本病病例。随后发病地区逐渐增多,疫区范围不断扩大,50年代全国只有7个省、自治区发病3000多例,到80年代全国已有26个省发病近70万人。我国的流行性出血热从30年代初发现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区分布世界各地,而我国则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地区,占全世界发病的98%左右,各省(包括台湾)除青海与新疆两省区外,均有该病的发生,名省发病前十位的省份为山东、黑龙江、湖南、浙江、河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和陕西省。目前我国年报告发病人数约为4~6万,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有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源地。每年3~5月和10月至次年的1月流行性出血热都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每5年有一个发病小高峰,每10年有一个发病大高峰。
一位传染病专业的医生向我们讲述了他亲眼见到的流行性出血热爆发的状况。有一年,宁夏南部的一个县突发流行性出血热。最早的病人出现在一个乡政府,数10位青年人病倒,身上先是突然发冷,犹如卧在冰块上,继之发热,好像坐在蒸笼里,体温常常可达40℃。病人颜面、颈部、胸肩部皮肤发红,就像酒醉一般。这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三红”症状,接着出现眼眶痛、头痛、腰痛,(“三痛”)病情严重的烦躁不安、讲胡话,紧接着胸部、颈部开始出血,甚至脸上也不断有血渗出,患者在极其痛苦中死亡。看着好端端的年轻人突然死去,人们都吓坏了。结果,机关放假,学校停课,整个县里都是人心惶惶的。更可怜的是那些病人。他们到处求医,反而耽误了治疗e这次疾病流行造成300多人发病,有30多人失去了生命。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但这位医生至今记忆犹新。如果当地卫生部门对流行性出血热这种传染病多一些了解,发病后政府义能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这样的损失完全可以避免,有些人也不会失去生命。几十个人,大部分是青壮年,抵抗力最强的一类,都不能抵抗住流行性出血热的进攻。
这个事例可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发病急,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令人防不胜防,一起病病情就较重,第二、三天即达严重程度。流行性出血热一般无慢性起病或慢性病的表现,也无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因此,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一旦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治疗,患者病初出现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和感冒症状相似,千万不能马马虎虎吃药了事。
但是,流行性出血热虽然没有慢性病的表现,但却有潜伏性表现。种病毒只要攻人人体内,如果感染病毒的毒力强、数量多、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抵抗力弱,就会迅速发病,否则潜伏期就较长。一般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为7~14天,最短的4~5天,长的则达60天或以上。由丁本病的传染源是野生动物,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其潜伏期的推算和判断尚有一定斟难。没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发难。
流行性出血热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出血症状。病毒一旦入侵身体,便会出现全面高热及出血症状,患者极其痛苦,而医生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而且,据专家告诉我们,表面上看起来流行性出血热是胸部、颈部甚至脸上出血,而实际上,内脏器官也会出现大规模我们看不见的出血。
其原因是本病毒侵入人体后,随血液散布全身,在各脏器组织细胞,特别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并释放至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由于人体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受到损害,因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在血管损害基础上,血小板损害、聚集、破坏和功能障碍,凝血机制失调,引起全身广泛性出血。而此时内脏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因此各组织、器官都会充血、出血、变性,甚至坏死。
这些器官包括:心脏出血,肾脏肿大及出血,脑下垂体出血坏死,气管和支气管散在性出血,肺内大量浆细胞和红细胞渗出,胃和肠道呈弥漫性出血,还有部分肝细胞有脂肪变,并会坏死。
由于它来势迅猛,病性凶残,所以死亡率极高。而传播这种可怕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老鼠。尤以出没于山野丛林的野鼠为多,因此该病的流行区多在农村特别是与山丘、田野接壤的地区。据流行病学专家调查,大多是在野外劳作或活动时,被山林、田野中野鼠排泄的粪便污染所造成,就是吸入了混有病毒的空气也会患病的。
流行性出血热由于其传播的特殊性(经空气,消化道等),所以往往会形成爆发流行,给国民经济,对外交流,进出口贸易,旅游,人员等造成极大的损害;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来华访问,由于当时陕西正爆发流行性出血热,里根总统仅在西安逗留一天,匆匆参观兵马俑后便离开了西安。
第四十六章
在流行性出血热时,由于害怕感染,国家的旅游业往往会受到冲击;国家的出口业务也同样会受到冲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一个病例,如在发病初期,治疗费用一般为2000~5000元,而到中后期则一般为5000~15000元,对老百姓是一个沉重的负担,1994年,湖南省资信市一个村的妇联主任,患病后没有及时治疗,后送到长沙市治疗,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尽管花费用2万多元治疗费用,还是因病情已到了后期无法治疗而死亡。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大多发生在青壮年,如果发病,不仅花费金钱,而且影响了工作,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影响。
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利器”